唐代罗隐《白鹭》赏析
问题描述:
原诗:夕阳昏阴,风卷云冷,映水深。别夸白了,你也知道,心里总有鱼。
分析:
论罗隐及其诗歌
正如韦庄不仅是晚唐重要诗人,也是西蜀词派的代表人物一样,罗隐在晚唐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他的才华直到加入钱立ú@①才得到发挥。他不仅是晚唐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他和罗丘,罗满言,和,刚清柔,并称为“江东三罗”,排名第一(王的《唐·》)。胡振亨说:“五代十国的诗人,大部分是唐的遗风...罗昭的建议充满了感情和笔墨,要发表几篇,却被浮沉掩盖了。但是,说到写材料,就在伪国家的流上了。”(《唐音贵钱》)鲁迅先生对罗隐的散文评价很高,* * *同志在读罗隐文集时,在许多诗词上画了密密麻麻的圈和密密麻麻的点。总之,罗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作家。
一个
罗隐(833-909),浙江新城(今邓鑫富阳)人。他原名恒,字。后来因屡试不爽,改名殷,成了江东升。他的曾祖父和曾祖父都担任过福州唐宓县令,他的父亲也应该庆祝开馆仪式,并担任贵池的船长。罗隐27岁进贡。“只有10个人学了百代。”(沈宋《罗给石墓志铭》)谁知道我考了十次,却考了十次倒数第一!“我以庚寅为业12年,看着人变”(湘南申论集序),《饥寒交迫,几乎不像常人》(书序)。其后十六七年,“东归霸国为用”(《五代史》补),除了故乡浙江,还有陕西、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苏等。,但都“势不两立”(《十国春秋罗隐传》)。
罗隐被誉为“江东才子”。为什么他总是处境不好?这是因为当时的用人制度极其腐败,科场被权贵把持,搞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罗隐是“河左孤根”(投郑尚书启)和“家世卑微”(投启湖南),自然不得不感叹“五等秩诸侯平白老,一仙桂风化”(长安秋夜)。《五代史补》说他“骄横跋扈,尤为官臣所恨,故不能给第六名。”据报道,唐昭宗曾想在国子监避难。一位大臣当场反对:“隐居虽有才,易。如果你知道皇帝的德行,还被人耻笑,你怎么避免?”他还引用了《谤言》和《华清宫》作为依据:“楼阁满堂,开元时节唱好。我也知道德胜尧舜是为了费阳笑而战。”听了这话,赵总取消了他原来的计划(见姚士林两本书的后记)。可见,罗隐的诗确实伤了统治者的心,即使他们愤怒,也使他们害怕,自然要他们不得。而且,罗隐所谋求的“霸权”,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藩镇之力,也是骄横腐败,无用武之地。比如攻克黄巢起义军而声名大噪的淮南高骈,此刻正独霸一方,罗隐登门拜访为用,而高骈则被陆永之、张首晟、诸葛寅等神仙理论迷惑,酷炫奇幻。罗隐写《淮南高篇建应县楼》和《后土寺》揭露。他把诗写在墙上,晚上挂起了帆。高骈知道后,恼羞成怒,派船去追。
直到55岁,转折点终于到来。走了大半辈子的罗隐回到钱塘,投奔东南杭州刺史钱立ú@①。钱立ú@①罗隐从事,并请设钱塘郡,隐为钱塘郡令。天复二年(902),钱ú@①入爵yòu@⑵王,哀帝天ú@②元年(904),又入爵。天瑜@②三年(906年),罗隐转司勋郎中,专管镇海戒毒所军判官。梁开平元年(907)ú@ 22年来,宾主相见如鱼得水,几乎所有的治国大事记,钱的文告、宣叙调都是罗隐写的。吴英说:“这是世界固有的训诫,他漫游吴楚,在金钱国王的召唤下退休。其昂扬之气,有能撼山河者也。”袁瑛称之为“济国利黎”(《重造罗昭谏》)。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九月,武威军防使李茜ú @ (1)被任命为我军镇水师兼浙江西路观察处置使。李茜ú @ (1)使沈嵩谢草,宣示浙西富庶。尹曰:“浙西之战后,吾等无暇他顾,朝廷之朝野,贪赃枉法。这说明它无意自讨苦吃。”改为:“天冷麋鹿常游,日落无牛羊。”用幽默的语言为中国东南人民说话。朝廷大臣见之,皆曰:“此罗隐字也。”(《吴越罗隐传》)。
罗隐心存感激,尽力协助,并提出深刻的建议,敢于提意见。当时吴越的税很多,小到鸡鱼鸡蛋。西湖里的渔民,每天都要交几斤鱼给钱王府,叫做“做房子鱼”。渔民们深受其害。罗隐写了题为“Pá n @ ⑶河钓图”的文章,说:“吕望展出庙宇时,谁更像直钩钓国?如果生在西湖上,还必须为房子提供鱼。”钱立ú@①意识到,“我对他的标志很满意”(同上)。
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吴越相对稳定,这是多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罗隐对钱22年的辅佐也功不可没。
二
作为一名作家,罗隐在诗歌和散文两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此,李慈铭作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赵建的诗虽格调不雅,却险峻直白,晚唐的铮铮也是生机勃勃,如其诗如其人。”(《岳茂堂读书录》八)
罗隐著作颇丰,但书中有出入。今有《A&B集》10卷及补遗(《全唐诗》共11卷),《致歉书》5卷,《广陵鬼故事》1卷,两书10篇,序、录、启、论、碑30余篇。剩下的都散了。
罗隐的诗大约有500首。除了少数五言七言诗和杂诗,基本都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诗。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作品有含蓄的内涵,比如《成卫遇故人》等。,但更多的是批判世界、痛恨邪恶的尖锐作品。风雨飘摇的时代,曲折的经历,不屈的人格,使罗隐的诗歌充满了气节和崇高的精神。“每篇皆有喜怒哀乐之言,必去”(通江诗引自上一集《苕溪渔隐丛华》)。他的诗议论性强,写实平实,在五七言近体诗中体现了中唐新乐府的精神,无疑是进步的。
罗隐的大量诗歌,通过悲叹自身的坎坷,揭示了科举的弊端和用人制度的腐朽。《A&B集》第一首《曲江春情》是他最后一次来后的抒情作品;
河头暖花开,江东客自在。
莱文酒客半枯,南山空。
巽也知道没有弃,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竹竿,谁住五湖归来。他因为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而不得不退居五湖四海,这难道不是对所谓“乐府无隐士”的绝妙讽刺吗?《猴人赠朱》更是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皇帝用人的荒谬:“试用期在十二三年,五湖烟与之相悖。如果你学会了给你的孙子献祭,国王会在你微笑的时候脸红。”《幕府燕闲记》载:唐昭宗搬家时,陪伴艺妓艺人的只有猴子。猴子相当温顺,可以和类生活在一起。赵总给了他一件长袍和一个孙子来提供它。按唐制,五官服浅,四官服深。一个装腔作势的耍猴人能够给一个高级官员皇家服装,并被授予皇帝的仆人的称号。然而,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秀才,1923年背井离乡去北京,一无所获!皇帝的昏庸,科举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南来北往,罗隐看多了冗员死尸的素餐,高官显贵的滥赏,也深恶痛绝。他把这一切浓缩在诗里:“搞或不搞保健都不是保健,岗位是尸体,官是报恩名。”(《毛斋》)社会上,一方面是富人过着奢侈的生活,一方面是“陋巷满蒿,谁知有晏子”(《秦之富》)。
罗隐的笔触,也注意到了更广阔的穷人,一首关于雪的诗,揭示了贫富近在咫尺的现实:
尽最大努力过好一年。好年景呢?
长安有穷人,富不可取!(雪)
丰收了又怎样?你不是被统治者剥削的更多了吗?而在大雪中,又有多少没有追索权的穷人会死于饥寒交迫!对他们来说,大雪与其说是“瑞”,不如说是“灾”,还不如不要太多。把深深的愤慨放在冰冷的讽刺中,既是对豪宅里过着奢华生活的富人和富豪的嘲讽,也是对有钱又对不起穷人的同情,对多年奔波后饥寒交迫的委屈。他在《送王与使苏台》中感叹:“两地争斗愈演愈烈,麋卧苏州数年。疲孟@(四)赐全家,旧族兵侵太少。”战乱频仍,赋税沉重,人民贫困。官员们看到这些会怎么做?体察民情,溢于言表。
罗隐的诗往往通过咏物和咏史来讽刺现实,鞭挞黑暗。
在咏物诗中,张先治要么直言不讳,要么象征比较,利用话题。他曾用金钱揭露朱门富人的贪婪本性:“朱门是狼是虎,一半归王。”(《钱》)诗《金钱花》更是讽刺这种残忍贪婪的行为:“美名树绕,我舍不得陪秋光。如果你教这个东西值得储存,那就应该由巨头来做。”如果黄灿灿的钱也能像钱一样收,那也是被富人和贵族砍掉的。多么辛辣的讽刺啊!
人们喜欢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但罗隐的诗《黄河》表达了他对黄河浑浊弯曲的感情:“不要把阿胶倚在这上面,因为它很难理解命运。出了昆仑才清楚。”只要和历史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罗隐笔下的《黄河》是晚唐混乱黑暗现实的生动写照。那时候邪灵当道,借歌求真的事情比比皆是。又有谁能理解“天意”?
罗隐的咏物诗不仅用来揭露统治者,也用来讥笑依附于权贵的人。有一首咏香的诗:“沉入水中可吃白珍,抽博山可看春日玉楼。可怜君子也是无缘无故的事。他贪香忘身。”(《项》)为了博取权贵的欢心,他甚至不顾自己的性命。罗茵给了它一个轻蔑的微笑。
《鹰》是既得利益者爬上顶峰的一个侧面:“沧海桑田,野草枯。调为吏,严为吏。眼恶而锋隐,心厚而欲物。最近比较油腻,可能很难赶走。”本来就像仆人和武官的苍鹰,吃饱后不肯尽职,要赶走它也不容易。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得意忘形甚至装腔作势的庸官和庸俗之辈。
罗隐没有放过那些口是心非的假隐士。他嘲笑鹤:“不要向别人夸耀,自己也知道心里总有鱼。”(《白鹭》)逗蝉:“今日风栖如此满,当忘我浑。”(《知了》)现实生活中,不也有很多嘴上说得很高,实际上却很崇拜官位权力的伪君子,或者整天唱着高调忘了本来面目的* * *人吗?
以咏史刺人,是罗隐讽刺诗的又一特色。薛说,罗隐“诗名于世,尤以咏史”(《旧五代史》)。所谓“长”,不一定指数量多,主要是指手法巧妙,与现实针对性强。罗隐的史诗往往带有史学理论的性质,在他吟咏和论述历史的成败中有一种对现实的讽刺。他说:“设法编纂竹简的遗产。像现在这样孤独。”(历史颂)历史上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这面镜子往往能照出现实的影子,而罗隐的咏史诗明显地感染了唐末的时代色彩。他很少吟咏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以及盛世的壮丽景象,而大多是在亡国之时,世界末日之时的感慨。因此,他的史诗除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外,还带有浓厚的悲凉气氛。
罗隐最赞美的是国家的兴亡。沉迷于“丽华为宠,江下令赢杯盘”的游乐生活,对政治事务毫无同情心。甚至隋兵攻下城时,诗喝多了,酒喝多了,最后落得“兵来我有计,金井钩”(《太城》)。隋炀帝杨迪也是荒淫无度,“君隐忍平陈野,只有博雷堂几亩地”(杨迪陵)。这里有多少深刻的教训!
除了陈后主和杨迪,吴王夫差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亡国君主。罗隐在《姑苏台》中写道:“让高太伯开奠基日,圣人见延陵一生。因底未遇子孙,拜台亭为美人。”周的长子泰伯为了给弟弟(周文王的父亲)让路而逃到吴国,吴国就这样开始了贵族式的灭亡。后来,吴公子的儿子季札受雇去中国,与学者交朋友。他曾经在鲁观察过,知道其他国家的兴亡之乱,所以他被称为有才能的人。但后人没有继承前人的好传统,为建亭、建阁,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罗隐不是“女祸”论者,他指出氏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吴王死于酒色,而不是责备氏,这在《氏》诗中表达得很清楚:“国家兴亡,吴人何以怨氏?”如果史推翻了吴国,谁会是越国的败亡者?“如果能消灭吴国,那么是谁促成了越国的灭亡呢?这就否定了“女人是国家的灾难”的说法,提出了国家的兴衰自有“时”的观点。当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时,唐僖宗逃到了四川。为此,罗隐写下了《帝幸蜀国》:“马尾山青翠秀丽,我也见蜀国归来幸。一个男人应该有话在春天下说,所以这次不要责怪费阳更多。”新丰市天后谢阿满很受杨贵妃欢迎。这首诗不仅以她的口吻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让杨贵妃做了替罪羊,还逼迫唐僖宗:这次逃往四川,你还能找到什么借口?
三
罗隐的散文可以以《使徒行传》为代表。鲁迅先生称之为“几乎全是争愤之谈”,与皮日休、陆桂蒙的杂文一样,是晚唐“乱七八糟的光彩和锋芒”(鲁迅《杂文的危机》)。
《致歉书》初编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春,五卷六十篇(现存五十八篇,缺两篇),清阮元列入文房四宝书目。
强烈的讽刺性是《启示录》的显著特点,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所耳闻所闻,古往今来,“可谤者”(《书序》),且无不有志于写作,有独到见解。
借用历史题材讽刺现实是罗隐最常用的手法。他善于通过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他不仅从尧舜的“教而无子”(三皇善其事,丹尚不贪)中肯定了尧舜“示后人以公”的精神,而且让于霞看到了他“心胸狭窄,各取所需”(让子高)的用心。从刘邦、项羽“居其所”和“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中,透视出他们“据其家国而取之”(豪言壮语)的强盗本性,从“秦之鹿不在,天下驱之”的事实中,论证出统治者“脱德而德”(秦之鹿)的兽性,言简意赅。
罗隐特别注意总结兴亡的历史教训,目的是给唐末统治者敲响警钟。汉武帝沉醉于“东山万岁”“至于穷民”之声,可见“东封之呼,非吉,乃英主之不幸”(《汉武山呼》);吴王“赐杖以死,而P ǐ @ ⑺用物”,导致“渡入吴”(吴宫遗)的结局,揭示了奸臣为昏君必然误国的规律;帝耽于迷楼,造成“尊君之恩,违君之威”,说明耽于迷楼会“刷新君德”(《迷楼赋》)...这些在皇帝腐朽、汉奸用权的晚唐时代都是高度现实的。
值得注意的是罗隐对史料运用的创造性。他不拘泥于古籍记载的一些细节,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灵活选择。有的只是从一个历史故事开始,展开成一个新的故事。比如《左传》中,晏子嘲讽齐景公“刑过重”,导致晏子“以商进退”,催促齐景公“从政”,写《城府》旨在影射晚唐混乱的政局;有了谢惠连的《雪赋》,王曦梁的人生如雪,敷衍了一部小说《雪赋之后》,用飞雪的“乱落”和“白性”,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抱住一切不放的世俗小人。有的稍微改编了原故事,突出了某个方面,就是能翻云覆雨,成为精彩文章。岳用的是《迈臣传》的故事,但批判的对象却由不能安于贫穷的朱之妻,变成了“以女为荣”的,并辛辣地嘲讽了封建官僚们在太平盛世时大谈“征伐国君”、“安民节事”,而到了富裕之时却“不屑一顾”,更具社会意义。作者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周公之心多疑”,歌颂“叔父之机在前方”(《叔父碑》),肯定米芾、阮籍在“君子如客,臣如豹虎”(《叙利亚狂生》)的没落时代是“善变之人”。我做的是翻案,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借古讽今之意,不言而喻。
用寓言来批判时政,讽刺现实,也是罗隐的重要手段。他凭着敏锐的观察力,从那些听信流言蜚语、谩骂* * *、狂妄自大、招摇撞骗、高官显贵、危险奸诈、自相残杀、贪婪势利的人身上总结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他通过艺术夸张,虚构了许多寓言,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专门“谋反”的“邻居”,让人想起一个欺上瞒下,制造事端的臣子的丑恶形象(石);谈黑暗中的侃侃,有人入烛就“噤声”的“仆人”,是太平盛世、为官不为(怕名)的封建官僚的精彩写照。这些寓言,言之凿凿,警世致用,寓意深远,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能力,与柳宗元的寓言精神一脉相承。
是对罗隐“爱在刺时必行,事在谏猎时不可忘”(沈松《罗葛氏墓志铭》)理论的又一讽刺。《秋虫颂》显然是对“盗钩者受罚,窃国者为诸侯”(《庄子qūū@ɖɖ》)的封建社会的批判,是对晚唐政权朝不保夕的警示;“蛐蛐诗”抒发苦闷、悲愤之情,以物喻人,揭露恶成功、德受压迫的社会现实。其他如《平赋》哀叹奸臣当道之害,《神羊图》哀叹朝中无正直之人,《吴杰·丁梦》暗示李唐将“倒行逆施”,“百姓自会明白”,《越邪神》以“周道将死”影射唐云将竭等。,还是委托诗和赋来看字。
《使徒行传》中有一些关于陈奇的作品。其中有对不良政策和习气的揭露(请追近四天)、《戴君训》、《市场家具》、对世人的尖锐指责(刻下渔台和傀儡人)、对藩镇叛乱的批判(甲子拾年)和对改变现实的呐喊。有情不合才(道不在人,善恶需人),有争不合俗(头之书,答贺兰之友,序鲁生东)。而对贤臣良将的歌颂,则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丑恶的现实(《梅先生碑》、《大夫意》、《石头记》)。这几章,论述精辟,令人耳目一新,抒情真挚,催人奋进。
《诵书》作为一部散文集,文体灵活多样,短小精悍,有叙、释、解、喻、疑、题、诗、赋、书、序、疏、对偶、碑、挂,各种文体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语言犀利,泼辣,咄咄逼人,就像一把扔枪的匕首,锋芒不可挡。
两书* * *十篇,分上下两卷。《崇文穆宗》云:“蔡孔与劳尔著作十篇,内以老子修身之论,外以孔子治国之道,必有异曲同工之妙。晁在《县斋读书》中说:“老子养生,孔子教天下,这是含蓄的,因为这本书有内外五章,凡说‘两书同名’者,取两者之意。《四库全书总目》云:“以二人之名取晋人,必不相同。“其实两本书是从哲学角度表达政治理想的理论著作。所谓“两个相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立统一。有两层意思:(1)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本来是对立的,但两本书的前五篇都归功于老子的话,后五篇有四篇归功于孔子的话。作者试图说明,修身与养性表面上是不同的,但本质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故称“二同”。(2)两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从两个对立的方面论述某个问题。第一卷的尊严、强弱、得失、尊慢、厚薄,第二卷的困惑、得失、真伪、异同、爱憎,都说明双方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决定的关键在于能否满足一个字“仁”修身以“仁”贵、强、益、敬、厚,否则就是贱、弱、损、慢、薄;以“仁”治国,就是理、德、真、同、爱,否则就是乱、失、伪、异、恨。原来,罗隐是以仁为出发点,“分享”了老子和孔子的一些观点。实质上,他把老子的一些学说纳入了儒家的轨道,为儒家政治学说的宣传服务。
作为议论文,两本书的每一篇观点鲜明,推理充分,语言犀利,逻辑性强,始终闪耀着突出的思想光辉,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下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如序、录、悟、论、碑、表、铭、形、传等。,也都是用声音和情感写出来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毋庸讳言,罗隐的诗歌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作者只反对不符合封建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东西。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对农民起义进行“批判”和“呼吁”,对一些事情的评论有失偏颇。但是,罗隐的诗歌仍然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