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根据艾灸的方法
艾灸和水疱灸(非艾灸,也叫天灸)。后者使用斑蝥、巴豆、蒜泥等中的一种。,并涂抹在穴位上使其局部起泡,这就是水疱灸。现在流行的“冬病夏治”大多属于这种。
第二,根据艾灸的形式
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条灸、温灸。
1,直接艾灸
直灸是将大小合适的艾条直接放在皮肤上的方法,古人常用。如果施灸时皮肤发烫化脓,称为疤痕灸。如果不烧伤化脓皮肤,不留疤痕,就叫无痕灸。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夹有介质的施灸方法。
间接灸因其刺激温和,对皮肤无损伤,一直深受患者欢迎,特别适合自我家庭艾灸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人们仍然认为,由于其分离出的大部分物质都是中药,艾灸不仅能起到灸的作用,还能起到药的作用,临床观察对很多疾病和证候都有很好的疗效。
常见的间接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
(1)隔姜灸
隔姜灸是一种以薄姜片为媒介的灸法,因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为最常用的灸法之一。
隔姜灸自古就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学》记载“灸法用钱一样厚的姜片,放在舌头上的穴位上,然后施灸”。后来名医张景岳在《论语·经》中提到,治疗痔疮疾病“只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疮的疮部,三强女用艾炷灸姜上,黄水便出,自行消散”。从以上两块隔姜灸的应用来看,隔姜灸在古代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特殊部位和疾病,对现代临床确实很有启发。原来隔姜灸可以这么用。清代吴尚贤的《李璇骈文》和李雪川的《针刺源头》中也有不少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隔姜灸的方法很简单。选取新鲜生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姜片。大小可以根据艾灸部位和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比艾灸部位稍大。用三棱针在姜片中间扎几个孔,便于热量渗透。施灸时,将大或中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后放在穴位上。当艾炷烧完或患者感觉局部有烧灼感时,再换艾炷灸,以局部潮红无起泡为度。艾灸结束后,在艾灸部位涂抹红花油。第一,可以防止皮肤灼伤。二是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艾灸治疗一天1次,7次就是1个疗程。
生姜性温,有温经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隔姜灸通过姜汁的辛辣味和艾灸的热效应刺激局部皮肤穴位,擅长散寒止痛、暖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关节痛、呕吐、腹泻、胃脘痛、遗精、阳痿、痛经及感冒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使用隔姜灸时,应选用新鲜生姜,现切现用。姜片的厚薄要看根位和病证。一般来说,生姜片在面部等敏感部位可以厚一些;对于急性或疼痛性疾病,可将姜片切薄。如果姜片烤焦干瘪,可以更换。
(2)大蒜灸
隔蒜灸可分为隔蒜灸和隔蒜灸。
古人用隔蒜灸治疗痈,在宋代医生陈艳所著的《三因一病证方》卷十四中有详细论述:痈先感“肿痛”,先用湿纸覆盖,在纸先干的地方,也用大蒜切片,然后送你,三强是用大艾灸,即一个大蒜代替。书中还提到了另一种隔蒜灸的方法,即隔蒜饼灸:“十几个人做一个地方,要把大蒜磨成糊状铺在煎饼上,把艾绒聚在饼上灸。”可见古代医家善于用隔蒜灸和隔蒜灸治疗外科痈。
操作方法是用新鲜的蒜头,切成约~ cm厚的薄片,中间打几个孔(或捣蒜如泥),放在要艾灸的穴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或铺好的蒜泥)上,点燃艾灸。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到规定的强灸次数完毕。一般艾灸治疗一天1次,直到痊愈。
大蒜灸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多用于痈、疽、疮、疖、疣、腹块。近年来也用于结核病的辅助治疗。
(3)隔盐灸
隔盐灸是将干盐敷在肚脐上进行艾灸的一种治疗方法。隔盐灸历史悠久,是临床最常用的灸法之一。
隔盐灸最早见于《肘急方》。葛洪主张用盐填满脐窝,在上面放一个大艾炷,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医书如元代魏宜林所著《备急千女方》、《千女翼方》、《世医有效治方》等均有介绍。如《本草纲目》第十一卷记载:“霍乱转肌欲死时,腹部发热,肚脐灌盐,七强为灸,即苏”,而“小儿不小便,乃放盐于肚脐”,古人以盐为媒,主要灸肚脐,但近代逐渐完善扩大,不再局限于神阙穴。隔盐灸操作时,患者仰卧,露出肚脐。取适量纯净干燥的盐(最好是青盐),煎至温热,放入脐带内,使其与脐带齐平。然后把艾炷放在上面,施灸,直到病人感到有点热,这样就容易再烧再灸。为了防止盐被火烧焦,可以事先在盐上放一片薄薄的姜,然后艾灸。
盐是一种矿物质,加热后也能产生热辐射,热渗透连续均匀,类似于中医的切石疗法。
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位,均匀呼吸。特别是当穴位区域感觉发热时,要通知医生处理,不要移动,以免烫伤。
(4)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间接灸法的一种,包括隔附子灸和隔附子灸。
这种方法的应用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毅》。记载“伐乌头厚如棋子,肿之,以少吐乌头,灸乌头,以肿治热。”这是最早的隔附子灸的记载,用于治疗外科痈。后来又发展了从附子饼中分离出来的艾灸。如明代薛基《外科用刑》记载,伤口未愈者“用炮制过的附子剥脐,碾成饼,将伤口置于其上,饼上艾灸。一日数次,但使其微热,不痛。”在古代,从附子中分离出来的艾灸常用于治疗一些急症和疑难杂症,往往能回阳救逆,起死回生。附子片灸是将熟附子用水浸泡,切成厚片,放在中间有针刺孔的穴位区,放在艾炷灸上。附子饼灸是将附子切成细粉,用黄酒调和成饼,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1厘米的附子饼。中间打孔,放在待灸穴位或患处,再放上艾炷灸。附子味辛、温、热,有温肾壮阳之功。多用于治疗阳痿、早泄或气衰所致的慢性溃疡。
乌头有毒,要注意:
施灸时注意室内通风。
b附子饼灸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c应选择相对平坦的部位或穴位进行艾灸,艾灸饼应及时取出更换,以免灼伤皮肤。
d、阴虚火旺、过敏体质、孕妇禁用乌头饼灸。
3.温针灸
温针灸是一种针灸结合的治疗方法。温针灸的正确方法是先将针插入穴位,上火后将纯艾条捏在针尾,或直接在针尾插入一根长约2厘米的艾条,然后从上方点燃艾条或艾条进行艾灸。烧完艾条或艾条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温针灸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不建议个人自行温针灸。
4、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条制成艾条进行抢救的一种方法。艾灸是用棉纸或桑葚纸将艾条包裹成条状(直径约cm,长约26 cm的圆柱形艾条)。其中不加药粉的艾条叫青艾条,掺了一些中药粉的叫药艾条。目前可以看到无烟艾条。艾条灸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艾条悬挂在距穴位一定高度处进行熏烤,使艾条的点燃端不直接接触皮肤,也称悬灸或吊灸。悬灸主要有温和灸、旋灸、鸟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部,距皮肤肢体约2-3厘米(一寸),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感。一般艾灸5-10分钟,直到皮肤变红。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恒定、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痹症和慢性病的灸疗。
(2)旋转灸
旋转灸又称熨灸,使艾条的点燃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约一寸),但艾条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是平行或反复移动,以局部有温热的红晕而无灼痛感为宜。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由凉渐暖,既能祛除局部疼痛的气血阻滞,又能促进经络气血的循环。主要用于大面积治疗风湿疼痛、软组织损伤、皮肤病。
(3)鸟啄灸
施鸟啄灸时,艾条的点燃端不固定在距施灸部位皮肤一定距离处,而是像鸟啄一样上下施灸。频率大多是随着呼吸的节奏啄。一般可以艾灸15-20分钟左右。这种灸法的特点是忽冷忽热,对穴位和经络功能的激发作用很强,适用于灸法治疗急性病、远端疼痛和内脏疾病。
5、温灸艾灸
温灸器,又称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灸疗的器具。用温灸器灸的方法叫温灸器灸。常用的艾灸盒和艾灸管有两种,市场上很容易买到。
施灸时,将艾条、艾条或药物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温灸器盖上盖子,置于待灸穴位或部位,即可以前后移动灸,也可以局部固定,进行熨灸。一般艾灸持续15-20分钟,直至艾灸部位皮肤红润温热。此法具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温灸使用安全方便,所有需要艾灸治疗的人都可以使用。最适合儿童、妇女和害怕艾灸治疗的人,是自我和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