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详解——足阳明胃经,帮你学会调理肠胃。
从这里可以看出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一个人出生后的健康与脾胃的功能密不可分。
脾胃好的人往往更强壮,反之亦然。
脾胃是一对相互影响的脏腑,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胃的消化功能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需要胃的强大功能。
你可以理解,如果胃的消化功能不好,脾的运化功能再强大也没有作用,因为没有食物可以运化,既然没有食物可以运化,就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如果脾的运输功能受损,即使胃的消化功能再强大,也无法从食物中提取能量,因为能量是由脾气产生的。
言归正传,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脾胃功能都不是很好。
特别是生活规律严重损伤了当下,要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改善脾胃的功能,才不会被沉重的生活压力搞得筋疲力尽。
说到调理脾胃,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吃药”,但很多人接受不了。其实调理脾胃最好最健康最绿色的方法就是按摩人体的经络穴位。
既然说了经络穴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胃经”,全称是“足阳明胃经”。是人体比较长的经络,也是人体比较大的经络。
先来看看具体的经络穴位。
我们来看看《内经》是如何描述足阳明胃经的。
文言文可能比较难懂,尤其是一些专业词汇比较生僻。可以直接学习白话文翻译(如果要提高和深入学习,还是要学习文言文)。
循环部分起于鼻侧(项英穴),随鼻上行,左右会合于鼻根,入内眼角,与足太阳经同相;
顺着鼻柱外侧往下,进入上牙,再绕,沿着嘴角,绕过嘴唇,在下巴唇沟髓点相交;
然后沿下颌骨下缘退至大营穴,沿下颌角过耳,经上官穴(客主),沿发际线,至额部。
经络的这一分支从大营穴的前部下行至任莹穴,沿咽喉下行后至大椎,向前弯曲,进入盆腔,经膈肌下行,属胃,络脾。
还有一条直下的,从缺盆处出体表,沿乳房中线下行,两侧托住肚脐(相距两寸),下行至腹股沟外齐杰点。
此经络的另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发出,下行至腹腔内的齐杰穴,与直脉汇合,下行至大腿前侧,到达膝关节,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足第二趾外侧端(里兑穴)。
另一支在膝下3寸(足三里穴)分支,下行至中趾外侧端。另一支从足背重阳穴发出,向前进入足大拇趾内端(白胤穴),与足太阴脾经会合。
胃经的作用范围很广,不仅是脾胃功能的调节和预防,其他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胃经上的穴位来解决。先说经典的《内经》:
以上一段,我们可以做一些总结。足阳明胃经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一些问题,还有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的问题。
以及经络所经部位的问题(经络所经之处,主治所及之处)。
每个经络或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也就是说每个经络都有自己的开合时间。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好经络脏腑的生物钟,才能更好地利用经络穴位的功效,达到防治的目的。
上午7: 00至9: 00“陈石”
气血在胃中流动,阳明经是气血充盈的经络。此时人体肠胃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生活中早餐的重要原因。
抓住这一刻,及时进食,这样你才有精力完成早上的工作,为这一天打好营养基础。
胃经中有很多重要的养生穴位。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效果最好,应用最方便的穴位。
1 .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侧,小腿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要功效】胃痛、呕吐、膈呛、腹胀、腹泻、便秘、下肢关节痛、癫狂、废功赢瘦。这个穴位作用很强,是保健的重要穴位。
2.康隆
【定位】小腿前外侧,外侧踝尖8寸时,口外,两指(中指)位于胫骨前缘。
【主要作用】头痛、头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下肢瘫痪。大穴化痰。
3.舒天
【位置】腹部正中,平脐内,距脐正中2寸。
【主要作用】腹胀、肠鸣、脐周疼痛、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
脾胃是人体生长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头。经常在这些穴位进行自我按摩或艾灸,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健脾胃,延年益寿。
以上讨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或不同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