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正宗的传统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惠帝四年(191年前),废除了携书法,进一步促进了各种学派的复兴。阴阳、儒、墨、明、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主张政治上无为,经济上轻奢赋税。在思想上,黄老的主张清静主义和刑名学的理论受到重视。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加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专制集权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主义的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相冲突。但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政伦理思想显然适应了武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主导地位。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继位后,宰相魏婉说:“你若贤德,或你是统治沈、商、韩非、苏秦、张仪,则天下大乱。”得到武帝的同意。

邱和宰相田粉还推荐儒生王藏为博士,赵纨为古文士,赞美儒家,痛斥道家,鼓励武帝进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要与窦太后对话。窦太后对此不满。建元二年,王臧、赵纨被革职,太尉、丞相也被革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驾崩,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把全国各地的贤良、方正作家召集到长安,亲自过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的统一是“天地之恒验,古今之交”。现在老师各不相同,人各不同,百家之言目的不同,导致执政意识形态不一致,法制多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不在六艺之科的人,孔子,没有别的办法,就不要上进。”

董仲舒适应政治统一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意识形态,而道家等学派则被政治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