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与杏林
杏林的始祖是董枫。他是1800多年前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医。他出生在后关县徐东村,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村后有一座大山,山上还有“韩栋冯炼丹处”碑,后为纪念董峰而命名为董峰山。明代“福建十大才子”之一的林鸿曾写过一首诗《董凤山》:“我慕消遣,爱游名山。名山难得,何必谈瀛洲?董枫高大清高,上面有仙女。鹤一去不复返,黄毛死于丹秋。底部与渤海洋流相连,顶部与白云相连。阳光照在背阴的墙上,猕猴挂在冰冷的树枝上。找你不远,但是你开心的时候可以去陪我。神仙不可期,空山春秋。”这座山现已辟为东风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脚下建起了东风草堂、南雅堂、百草园等纪念建筑。
董枫,字君异,与南阳的张继(张仲景)、乔县的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有华佗的传记,张仲景写了《伤寒论》等传世的中医经典著作,可供后人研究他。但只有董枫,国史无传,个人作品无名篇。他的空白,后人主要从晋代方士、医学家葛洪的《董风仙传》和有限的地方志零星记载中,寻找他的踪迹。
董枫生活在一个乱世。虽然“乱世出英雄”,但其实更多的是苦难。董枫选择从医,秉承了儒家“做好医生就是好医生”的思想。据记载,董枫似乎擅长美容保健。葛洪《神仙传》记载有一个“少年”,在后关县做县令。第一次见到董枫的时候,董枫年过四十。“五十多岁”之后,此时的董枫已近百岁,而这位县令也已“白发苍苍”。董枫“一如既往的美”。葛洪说,董枫“死在人间三百多年,脸看起来像三十多岁的人”。这种说法就像“彭祖活到八百岁”,恐怕只能算是“小说家的说法”。
据《神仙传》记载,董枫去过胶州,也就是现在的两广越一带,后来住在江西庐山下。据现代陈坤等人考证,董枫经闽南到胶州、庐山,后游浙江、南京,故在凤山、依安留有遗迹。毫无疑问,董枫的医术确实高超。《神仙传》中描述了董枫治病的几个案例,如《妙手生》,说“师邪为交州刺史,三日毒死。石丰在那里。就是拿三粒药,放在嘴里,灌上水,让人捧着头摇走。不一会儿,我的手脚就能动了,气色也逐渐恢复,能坐半天,接下来四天能说话。石邪的病有点像脑梗塞或者脑出血。中医有时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来治愈。我相信这是真的。这一记载,也是裴松之后来注释《石歇三国志传》时所记,但文字略有出入。”《神仙传》还讲了一个“敷浴治疖子”的故事,说董枫“后来回到张羽,庐山脚下有一个疖子快死的人,给他献了礼物,给他磕头。让病人坐在一个房间里,用一条五折的布巾盖好,不要动。”病人只觉得“有东西来舔身体,疼痛难忍,无处不在。”“如果那东西消了很久,就被送到池子里洗个澡,疼痛就会停止。20号皮肤愈合,身体像凝固的脂肪。“这种皮肤交换挺让人吃惊的,但我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前一种情况可以说是起死回生,后一种情况可以说是圣手回春,两者都是医学界最难的诊疗效果。据仙人传说,董枫也很懂气象,比如“草堂求雨”的故事:“大旱之后,县令丁世炎建议,‘听说董军有办法,就带来了雨’。”因为保存了酒,所以有干旱的意思。冯说:“雨声好闻!”因为看着房子,他说:‘穷房子都能看见天,那怕什么雨?’为了理解他的意思,他说:“先生,下雨的时候,你应该建一个好房子。”明天,阎石将运送100多代人到竹木,并建立一个房子。集土为泥,汲水数里。冯说:‘你不用耳朵,黄昏会下雨。它是一站。黄昏时分,大雨滂沱,竞争势均力敌,百姓皆大欢喜。“故事里的董枫很有幽默感,暗示县令给他修房子作为交换,县令也很可爱。就算娶了老婆,董枫也不一样。同一本书《杀猫除魔》中的故事说:“县令若有中了邪魔的女子,医术无效,而应以献其役治之。如果她康复了,应该用毛巾给她治疗。顺其自然吧。那就是把一条几尺长的白鲶鱼,召唤到病号的门口,命侍者把它切开,女号的病就好了。我把女儿当老婆了,长期没有孩子。每次出差,老婆一个人住不下,就请一个女的养。“《庐山实录》卷七也有“浔东剁饺子”的故事:“浔阳城东门与桥相连,常有饺子,害民。董枫会治,一个饺子快死了。“虽然这些故事多为神话、超自然,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对董枫的崇拜。他们把董枫的故事披上神话的面纱,表达自己的敬仰和向往,就像张仲景、华佗等名医的故事被神化一样,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董枫最为后人称道和称道的,还是“杏林”的故事。葛洪《神仙传》说他住在山里,待人接物,不拿钱不拿物。大病痊愈的,种了五颗杏,一颗光。这十年,数了十万多株,都成了森林。就是让山里的百鸟百兽在下面玩,兵不长草,往往就像治病一样。“董枫不贪金钱,只需种杏待人,真的是很有诗意的境界。试想想“二月春暖花开”。杏林万株,锦缎遍地。有多吵?大人小孩欢笑,鸟兽嬉戏,可谓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杏子熟了以后,董枫在林中搭起了一个草棚,贴出告示:“要买杏子的,不用献,只要在棚里放一坛粮食,就是去取一个杏子。“跟现在的无人店一模一样。因为没有监管,贪小便宜的人难免会采取少放米多拿杏的伎俩。神奇的是,杏林里有老虎在后面吼叫,贪婪的人们吓得魂不附体,四处逃窜。他们把杏子丢了一地,也懒得去捡,但回家后,他们量了量剩下的杏子的数量,和小米的一模一样。对于公然偷杏子的人,“老虎会一个个到家,一口咬死。“家里人知道偷了杏子,就还回去,磕头谢恩,却把杏子弄活了。”“虎守杏林”的故事明显被神化了。相传这只懂得惩恶扬善的老虎也是董枫救下的。老虎捕猎不吐骨头,却卡在喉咙里,异常痛苦,于是向董枫求助。董枫在胳膊上套了一根竹筒保护,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帮老虎取出卡在喉咙里的骨头,老虎得救了。这根竹筒后来演变成手掌上的响铃,医学界称之为“虎掌”。难能可贵的是,董枫用杏子换来的小米“扶贫济困,供给不能出行的人”,每年达到“两万人”以上。董枫看病不收钱,只需种杏,“以杏换粮”扶贫济困,其对医生的博爱之德可谓极好!这是董枫独创的杏林医德和杏林精神。
董枫“脱颖而出”后,人们在杏林设坛祭祀这位奇妙仁慈的将军大夫,“杏林”一词成为医生的专用名词。自古以来,医家以跻身“杏林人”为荣,医术以《杏林医案》为宝,医术以“杏林大师”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赞,医德以“杏林养生”为荣。从此,董枫的“杏林”轶事不仅成为百姓和医学界的美谈,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提高医术、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唐朝的谢静贤以他的医术而闻名。他在东风杏林建立草堂,救治百姓。明代名医郭栋以董枫为榜样,在他居住的山下种了1000多颗杏树。苏州名医郑钦瑜也在院内辟了杏园,病人捐赠的物品多用于扶贫。元代名医颜子诚在画家赵萌病危时,治好了他的病。赵萌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作为礼物。因为董枫也是炼丹师,用仙丹治病。所以在民间,董枫被百姓奉为神仙老师。在很多地方,比如福州、台湾省甚至日本,都有很多供奉董枫的寺庙,比如“救命堂”,里面的主神就是董枫的神仙老师。久而久之,在众多口耳相传的故事中,东风成了“神”,杏林成了圣地。
董枫创立的杏林美德已成为中华民族延续的文化因子。在古人的诗词中,可以说是津津乐道的,如李白的“玉洞集址,匡山植杏田”(《寄二季东》,杜甫的“香炉峰隐于艳阳湖,杏仙家近白榆”(《兰若大和尚去湖南去冬》),王维的“东风杏林,陶潜居繁花似锦”(。明清时期,不少诗人甚至以杏林、董枫为诗,表达对董枫、杏林的怀念和敬仰。比如李世民的诗《杏林》中说:“山坡上的林周围种着树,好几个地方都见过这个独特的名字。花近药栏,淅淅沥沥下着雨,午后阴浮苔清。卧岩前虎满云,树底人不惊。废墟中仍有仙杏,只当留恋。”罗汝静《杏林》:“董贤学种杏树,杏树成林,董贤去。金霞刮风,玉悬半空半秋雨。药灶上长满了青苔,老虎躺在森林里无法呼吸。空山我如何能找到他的脚印!,东风只看杏花。”有曾茂《东风杏林》:“昔日董贤家在何处,云住芙蓉峰下。那时候所有的树都种成了森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树开花。药炉九成朱砂,带云菲去太清宫。回首杏树如昨,东风处处蒸夏虹。春云压花为屋,秋果连山虎收粮。然笑苏旦、景全,寒流难耐。”清代一位学者写的《杏林诗》:“我也懂医术,一生向往董军。药跟市场价不一样,杏反而是栽培出来的。虎收山下谷,龙出溪。方林被砍已久,我在此佩服郁芳。”这些诗词既表达了对董枫的崇敬,又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诗人的超然情怀,再现了杏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信任互动的美好景象。
杏林花开,雨水回春。杏林文化体现了根植于大众心中的美好寄托和追求,是医德医术的最佳表达,是民族文化强盛的诗意体现。今天我们仰望杏林巍峨的董枫雕像,会觉得董枫像一座巍峨的大山,涓涓细流,无声无息。东风是一个不朽的灵魂,也是人类大爱精神的化身。(林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