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和素菜有什么区别?

中世纪素食在中国的流行是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虽然中国的饮食一直以“少肉多菜”为主,但在中世纪,至少北方的中国属于一个比之前的汉朝和后来的宋明清,肉的比例更高的时代。在这个高肉类食物的时代,出现了素食主义的概念,造成了素食主义的广泛流行,影响了后世。直到今天,素食主义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中世纪产生的讨论。一个想法可以跨越时空,延续千年,所以不得不被注意。中国中世纪的素食观包含了三个宗教因素:儒家的丧、祭、斋,佛教的不杀生,素食的戒律和教义,道家的神仙术,养生和戒律。这些因素混杂在一起,彼此密不可分,但都成为中世纪素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礼法,比如《礼记》《礼记》都明文规定,在孝敬父母的时候,三年不喝酒,不吃肉。因为服丧吃素与孝道息息相关,任何人违反都会被控“大不孝”。中世纪特别重视孝道,各种孝子层出不穷。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悼念父母时超越了礼法的规定,继续延长吃素的时间,从三年到十几年,再到几十年,甚至终身吃素的也很多。人们似乎认为吃素的时间长短与孝顺、孝顺成正比,时间越长越孝顺。如果终身吃素当然是孝道的最高点,那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孝子。

儒家和佛教最接近的是“仁”的概念,出现在先秦儒家经典中。《礼记》中提到,牛、羊、猪、狗等动物,除祭祀外,不可随便宰杀。孟子也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听到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这些都属于仁的范畴,也就是所谓的“不忍之心”和“恻隐之心”。虽然儒家很久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但一直不是很强调。直到佛教的不杀生素食观念流行起来,儒家才开始强调自己也有“仁”的概念,类似于佛教的“慈悲”。但儒家并没有像佛教那样主张完全戒杀素食,只是要求平时不随便杀生就视为“仁”。如果必要的话,杀东西是必要的,毕竟血祭更重要。

虽然儒家强调祭祀仪式用血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中世纪,由于佛教素食观念的影响,祭祀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素食”祭祀现象。为了不违背佛教杀生的戒律,很多信佛的皇帝或文人开始改变自古以来的祭祀传统,将血食改为素食。其中最著名的是梁武帝因信佛而将祠堂内的血食祭祀改为水果和蔬菜来代替祭祀的囚牢。除了吴亮之外,北齐的高杨也因为信奉佛教而做了同样的事情。虽然此后似乎没有皇帝敢改变宗庙中的血食祭祀,但素食祭祀在中世纪极为盛行。很多皇帝和学者的遗言都要求子孙祭祀时不能用血食,必须用素食。素食祭祀在唐代更加盛行,很多人转而以素食祭祀亲友,并不全是因为信佛,可见当时素食祭祀的普遍。

儒家需要素食的另一个场合是斋戒。斋戒与祭祀有关。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祭祀前必须斋戒沐浴,“换食”,也就是改变平日的饮食。但对于如何“换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最多只是把《庄子》中提到的“不吃肉”作为斋戒时“换食”的规定。但对于没有“肉”的“肉”是什么意思,一直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宋以后的“肉”大多指的是肉,但中世纪以前,“肉”恐怕只是“五香”等辛辣臭菜的一个属,而不是肉。大概是中世纪以后出现了不吃肉作为素食的观点,应该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最迟到了唐朝,祭祀斋戒的人就要完全戒荤、素食,不再只是禁食“辣”。

正是佛教的素食观对中世纪素食主义的流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度原始佛教不要求僧侣吃素。释迦牟尼允许和尚吃三种净肉,只要能吃到“未见、闻所未闻、不疑”的肉。所以佛教戒律中并没有要求僧人必须完全吃素。这种情况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很多记载中看到僧人吃肉的情况。到了《涅槃经》翻译的时候,明确提到不吃肉。当时的楞严经和梵天经也提到不吃肉。到了梁武帝,根据《涅槃经》和《楞严经》禁止吃肉的教义,皇帝以自己的力量召开法会,甚至写下了著名的《断九肉文》,要求僧人彻底禁吃荤素,不再允许吃三金肉。从此,中国的佛教僧侣必须遵守素食的规定。

梁武帝用佛教的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素食论述,成为佛教素食观的主要论述。为什么不吃肉?原因有三:第一,吃肉等同于杀生。即使不自杀,一个肉食者也很难摆脱杀人的嫌疑。所以“等于”犯了杀人的大罪,死前会遭受各种噩耗,死后会下地狱遭受无尽的折磨。第二,慈悲是佛教的根基。真正的慈悲,不仅是对人类,也是对一切众生。所有的生物都和人类一样怕死,而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口而吃其他动物,让这些动物痛苦万分,就像杀生一样,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慈悲。第三,因为佛教信奉业障之轮中的六大司,所以有可能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吃肉,结果原来的至亲变苦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然要吃素。虽然佛教僧侣理论上应该遵守素食规定,但实际上有许多“酒肉和尚”。这些酒肉和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他们把出家当成一种职业,没有真正的求佛欲望,所以往往不遵守佛教的素食戒律。另一个是有超能力的和尚。这种修士在中世纪的记载中尤其常见。他们吃肉只是为了表明他们与众不同。他们不惜违反戒律喝酒吃肉,只是阻止老百姓喝酒吃肉的一种手段。按照佛教的说法,这些和尚只是例外,绝不是普通和尚应该遵循的。

说到素食,很容易忽略道教的影响。事实上,道教对素食主义的流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养生和健康的追求。早在先秦两汉时期,神仙方士就提出,要想长生不老或成仙,饮食中必须“食五谷”,即不能吃五谷杂粮。这种方法后来被神仙道教吸收。道教之所以要“破谷”,是认为五谷杂粮对人体有害。既然连五谷都有害,更何况酒、肉、肉、辛辣之物,按道家理论是需要禁食的,不管你是想成仙还是长生不老。这个观念也影响了养生理论中的饮食观念。中国的养生理论深受道家、道教和中医的影响,特别注重饮食的功利性和禁忌性,强调饮食的“淡”“淡”原则。素食主义符合这个原则。虽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但在医护人员看来,少吃对长寿是可取的。

此外,道教本身的戒律中也有禁肉的规定,可能部分受佛教戒律的影响,也有自己的渊源。南北朝以前,道教似乎没有严格的断肉规定,或者说有这样的规定,只是普通道士不遵守,所以很多道士带头喝酒吃肉。南北朝时,鲁和寇在开始整顿道教时,特别强调道士必须遵守不吃荤的戒律。唐朝以后,道士吃素成了一个基本戒律,不得违背。甚至在唐朝的国法中,规定道士、和尚不准吃肉,违反者会受到惩罚。

从中世纪开始,素食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行为,还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几乎都是正面的。随着素食主义积极象征意义的出现,肉食越来越难吃,消极象征意义不断强化,造成了肉食者无法摆脱的“原罪”。将肉食与素食相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象征意义正好相反:肉食者庸俗贪婪,而素食者清高正直;食肉动物有不厚道不厚道之嫌,而素食者则是善良善良的代名词;肉是不洁净的,而素食是洁净的;食肉动物等同于凶猛的野兽,而素食者是温和顺从的人。这种反差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造成了人们对素食者和肉食者的刻板印象。随着素食者的神圣光环越来越多,一切美好的事物回归颜,而肉食者则越来越被妖魔化,一切邪恶的事物回归颜。

素食主义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在史书或人物传记中最为明显。在史书的传记中,经常特别提到素食主义,素食主义的象征意义给传承人增光添彩。所以《孝子传》中的素食代表了孝顺和孝顺;《清官传》中的素食,代表廉洁节俭;隐逸传记中的素食象征出身高贵,而女性传记中的素食象征贞节节俭;高僧宣扬的素食,是独特的高道德、高行为的象征。有意思的是,素食主义不仅给这些传记的传承者增加了象征意义,而且因为这些传承者的一些品质,比如孝顺、诚实、清高、贞洁、道德高尚等互相影响,也给素食主义增加了这样的象征意义。

素食主义的神圣化也可以直接从文字的变化中观察出来。四个意思相同的词:菜、菜、素、食,除了素食,几乎都是从先秦以前就开始使用的词。但在早期文献中,大多使用“菜”、“菜”等词,“素菜”、“素菜”大概是中世纪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属于中性词,没有道德判断意义,仅指可食用的植物性食物。后者则不然,因为“素食”和“吃素”这两个词除了可食用的植物还有很多其他含义。素食有“白”、“无色”、“朴素”、“纯洁”、“崇敬”之意。“斋戒”有“戒”、“庄经”、“诚”等与“斋戒”相关的含义。换句话说,“吃素”和“吃素”不仅仅是中性词,其背后还有积极的道德意义,增加了素食的象征意义。也许这就是素食广泛流行后,“素食”和“吃素”这两个词更受欢迎的原因。

中世纪素食主义的流行,有赖于佛教僧侣不遗余力地推广素食主义。这些僧侣用肉作为杀生的等价物,杀生必须在地狱受到惩罚,以此来劝说人们停止吃肉,吃素。因此,地狱形象的建立和普及成为推广素食主义的重要一环。当时有很多所谓的“佛教劝善诗”,比如王梵志的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播佛教思想,很多都是提倡素食的。此外,当时不少僧人将矛头指向山川之神、民间社稷之神甚至少数民族之神,以各种方式劝说百姓将血食改为素祭。经过这些僧人的努力,血祭的传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得很多人采用了新的、佛教的素食祭祀方式。

佛教皇帝借助国王的佛法和政治力量积极推广素食,对素食的普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唐朝在2008年3月10日停止宰杀和捕鱼的规定。受佛教影响,唐朝为了避罪求福,规定斋月和十月不宰渔猎,一年三分之一左右不宰。其目的可能是强迫人们吃素或尝试吃素。因为执行困难,要求民众停止变相吃鱼。除了2008年3月10日,还增加了道教“三元日”、皇帝生日、国殇日、久旱求雨。于是,需要吃素的日子越来越多,于是吃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饮食习惯。

也有虔诚的佛教知识分子,将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用儒家的仁与恕,让佛教的素食观大开眼界,让佛教的素食观裹上了一层儒家的外衣。不仅如此,这些知识分子还写了许多类似于现在的好书的所谓“师辅教之书”,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佛教观念,其中有不少是用来劝人戒荤吃素的。主要的宣传方式是采用佛教的素食话语,与因果报应、地狱酷刑、因果报应之轮中的六大司、基德富宝等联系起来,用一个又一个如同亲身经历或亲耳听到的故事来传达佛教的素食观,让普通人明白为什么不能吃肉。通过这些故事的传播,素食主义的理念更加深入社会,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综上所述,中国在中世纪形成的素食观,不仅仅是单纯的佛教素食观,更是儒家和道家素食观的结合。除了三教的这些思想渊源,在素食主义观念的传播过程中,从中世纪开始,素食主义已经脱离了单纯的饮食行为,逐渐被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素食不仅是一种饮食行为,还具有道德含义。社会学家认为,这是饮食中的一种“象征性消费”。所谓“符号消费”,是指消费不仅消费物质的东西,而且消费这种东西的符号意义,即符号在消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现代社会为例,人们会通过消费商品来塑造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商品有助于创造和保持他们的观点、形象和身份感,从衣服、食物到汽车,一切都可以使用。人的素食并不只是吃一种非荤的食物,而是吃与素食相关的象征意义,比如孝顺、慈悲、清洁、善良、崇高、诚实、贞洁等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素食者是为了获得这些形象而吃素,只是说素食除了饮食本身,还有一些道德象征意义。

从中世纪开始,除了因为佛教、道教等某些宗教信仰而吃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是必须吃素的,比如哀悼、祭祀、斋戒、养生、屠宰日等。此外,素食行为祈愿的做法始于中世纪。比如梁朝宗谷之父犯罪,“望父释我罪,以终身食之。”其父被判无罪后,“因此,村里称之为食。”用吃素的行动来祈福、成全自己的心愿,向天或佛菩萨表达自己的真心。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变得更加普遍。即使在今天,由于疾病、灾难或各种原因,人们仍然通过素食来祈祷和实现他们的愿望。总之,素食不仅有各种象征意义,还有各种目的和作用。因此,素食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