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三诫”(安史消隐随笔+090423)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曾国藩。市面上描写曾国藩的书籍数不胜数。号称晚清名相的曾国藩,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逐渐走向成熟老练的过程中,给自己定下了“三诫”,即“不多言,不怒,不求”(《曾国藩全集日记》)。

?曾国藩在日记中反复提醒自己“勿多言”,主要是在一件小事之后。曾国藩是个孝子。他考上国子监不久,就带着父亲到北京生活。有一次他给父亲过生日,一个叫郑小山的好朋友来给他过生日。因为郑小山医术高明,两人关系不错,这个郑小山平日里经常免费给曾家治病,所以两人经常在一起开诚布公,随便聊聊。曾国藩30出头,又是春风的时代,所以渐渐地变得好夸夸其谈。曾国藩那天酒喝多了,有点忘乎所以。因为情侣,他当场和郑小山吵了起来,郑小山当场就走了。事后,曾国藩的父亲好好骂了他一顿。曾国藩对此也非常后悔。他在日记中反思:“这件事有三大问题:平日不信不敬,过于依赖对方,我也;与当时相比,一是出格,反感粗暴,二是;吵架之后,人,我无耻无理,三也。坏话不从口中出,气话不体现在身上。我不知道,为什么问别人?记住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一个警告!”(《曾国藩全集日记》)。曾国藩的意思是这件事有三大错误。第一,他们通常自以为是;第二,如果不开着门,你可以说你想去哪里;第三,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和人争论,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他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恶言不出其口,气话不自省”的道理都搞不懂,连语言关都过不了。他能做什么?从此,曾国藩无论是自我教育还是子女教育,都以“啰嗦”为戒。

?曾国藩“禁止多言”的要义,不是少言甚至不言,也不是沉默是金,而是面对人和事要有自制力,不能信口开河随便出柜,要注意避免祸从口出。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隐忍是一种面对处境时不纠缠,少争辩的行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