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历史

中国音乐和古代文学的历史一般可以追溯到黄帝。关于黄帝的传说虽然掺杂了后世的理想成分,也有很多超自然的成分,但并不完全可信(比如黄帝时代“十二定律”的确立,就意味着后来的创世归于黄帝,这与现代科学考古发现不符。其实是明仁宗第六代朱载堉创造的!把黄帝视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为时已晚:现代考古发现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提前了,远比黄帝时代久远!1986 ~ 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至少16支骨笛。根据碳14的测定,这些骨笛有8000-9000年的历史!这些骨笛是用鹤尺骨做的,大部分都钻了7个孔。除了一些音孔,还有钻前刻的等分记号,一些音孔旁边钻了一个小孔,应该是用来调音高的。这些情况至少说明当时人们对螺距的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对螺距和管长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音乐家对最完整的一个的音测,据说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结构稳定、超越五声音阶的音阶形式。(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所谓“音阶发展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和审美选择的结果。这也证明了当时的音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此之前,中国音乐一定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很难猜测这个时期是在几千年还是几万年。除了骨笛,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铙钹、陶瓷钟、编钟和鼓。这些乐器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间跨度很长,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其中的编钟、编钟、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钹和哨子,则有与骨笛形状和原理相同的乐器(今天称为“片”),甚至在今天仍在民间流传。砚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乐器,它是用泥土做成的。看起来像鸡蛋(或者是各种变形),大小和中国人的拳头差不多。它是中空的,顶部有一个气孔,胸部和腹部有一个或多个指孔。除了骨笛,云是唯一一种在原始时代绝对可以发出一个以上音调的乐器。在原始时代,云只有1-3个音孔,只能发出2-4个音。(这大概和小蛋形云上的孔比管状笛上的孔更难计算有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量表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揭示了在中国量表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区间关系;现在有学者指出,是从只能发两个音的音孔开始就反复强调的小音程。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中国音阶的发展,音阶与声调的法律关系,乃至中国五声音阶的内在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追问:有国外的吗?说到欧洲古典音乐,就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和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当时人们对基督的信仰和崇拜直接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音乐。当时的音乐是纯宗教的,仅限于在教堂里唱,没有乐器。但是,对以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欧洲政局不稳,教廷的威望和权力开始削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于是各个领域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那个时候,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从65438年到0600年,欧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巴洛克时期。当时不仅有巴赫、亨德尔这样的伟大作曲家,而且歌剧、协奏曲、奏鸣曲也相继产生和发展。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也就是1750年巴赫去世后,欧洲不再有复调音乐,音乐风格转向简单实用的主旋律。当时有三位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的主题也逐渐从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变成了富有哲学内涵的古典音乐!1827年贝多芬去世后,严谨的古典时期结束了。当时,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段,进一步发展了音乐的审美,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法和其他音乐表现形式!比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是当时很红的表演者!音乐表现和风格日益丰富,出现了一些用民族音乐语言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组合,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很丰富多彩,和当时的画风差不多!到了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最辉煌、最终结的时期,不得不提拉赫玛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将欧洲传统的作曲方法发展到极致,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提倡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对以后传统作曲向先锋派音乐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魏博恩开始的作曲家,打破了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欧洲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然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了,比如当时的勋伯格!二战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音乐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1945之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派音乐。此时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美的看法,变得更加理论化,产生了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比如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注:根据古典音乐的广义定义:从17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到19世纪,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都不是古典音乐;按照古典音乐的严格定义,古典主义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世纪时期(1450年前)主要是一部在教会广为传唱并由罗马天主教会保存的独唱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种是弥撒,歌词是纪念基督最后的晚餐和他的奉献,是教会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是寺院每天唱的八圣课,以诗词为主。推荐:格里高利圣咏巴洛克(约1600—1750)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音乐会中的首创。作曲家治下的巴洛克音乐具有明显的特征:华丽、复杂、装饰性、扭曲、注重超现实主义和宏伟,这些特征可以相互融合。如果说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了有序清晰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以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则代表了动荡、焦虑和怀疑。四声部和声和用文字表示和弦的“数字低音”都是在巴洛克时代产生的。旧教堂调式的消失和大、小调音阶体系的兴起以及相关的沿用至今的调性,是巴洛克时代的重大事件。此外,节奏的想法也在这个时代萌发,即在乐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将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乐、协奏曲、前奏曲和变奏曲。但巴洛克时代也有一些自由的形式——如触奏音乐、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代幻想曲)。古典时期(约1750-1820)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乐”,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主要在维也纳生活和创作。在这个时期的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和漫游都是很有亲和力的。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一号和二号也会非常适合初学者欣赏。至于贝多芬的作品,浑厚的声学触手可及。我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钢琴奏鸣曲《悲怆》、《激情》、《月光》。浪漫主义时期(约1820-1900)更注重人们精神境界和主观感受的表达,自然景物的表现越来越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在创作中更为重要和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复兴民族音乐为使命的民族音乐学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叙事、谐谑曲、幻想曲、无词歌等。这一时期的作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入门歌曲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精选》和《美丽的磨坊姑娘》。肖邦的夜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勃拉姆斯第一和第三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g大调拉威尔钢琴协奏曲。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塔尼的《青年管弦乐与交响曲小调指南》、斯特拉文斯基的《波奇内拉与彼得罗西卡》,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钢琴奏鸣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利的《韦伯交响曲变奏曲》、画家马修斯的《交响曲》、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赛》和《一个普通人的号角》。古典音乐并非高不可攀。如果你想接触和了解古典音乐,多听不仅是唯一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你会发现,只要听久了,习惯了,古典音乐是很好听的,不存在枯燥的问题。它能让人享受美,让人思考。其次,了解一些音乐知识或者著名作曲家也是很有意思的。基于我目前的了解,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些,希望能帮助到想入门并热爱它的人。如果谁有什么要补充的,希望大家可以写出来给大家欣赏。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