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的最新进展
对冬虫夏草的研究发现,黄芪能显著上调自然衰老大鼠皮层、海马和纹状体M胆碱受体和M1亚型受体密度的降低,还能调节老年大鼠血浆中环核苷酸的含量。老龄大鼠心肌β受体密度和T3、T4、皮质醇含量降低,黄芪、人参、枸杞含量升高。能改善肝硬化大鼠下丘脑加压素系统的异常;能明显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血浆白蛋白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钠排泄量。能显著增强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毒性,并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C1q的分泌功能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还发现黄芪煎剂和含黄芪的小鼠血清均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混合淋巴细胞的培养反应和IL-2的产生。冬虫夏草水提物可降低正常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减少缺氧复氧时细胞内Ca2+超载现象,明显降低缺氧复氧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红参对预防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有重要作用。能保持内皮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器的结构和内皮细胞分泌的各种血管扩张剂的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调节血压。地黄能明显抑制皮质酮诱导的“阴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达,降低其抗原提呈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降低大脑皮层和海马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含量。复方是中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学研究,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创新。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分子药理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古方药理研究有几十种,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更多的是探讨方剂的作用机理,传统的方剂功效描述被赋予了现代药理学的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和P物质,抑制下丘脑和胃肠道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桂枝汤能不同程度地抑制10株呼吸道感染相关病毒的细胞病变作用,其含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随着剂量的增加,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以六味地黄汤为整体,以活性评价为指导,从六味地黄汤中获得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活性部位,调节th和TC的功能。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研究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相关要求,侧重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很多药方已经或即将开发成新药。
配伍是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药理作用变化的关系,探索方剂配伍规律,仍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加减药味法和正交设计法仍是主要方法,但在应用上也有了显著的改进。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1999年,复方配伍规律基础研究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强调利用高科技手段探索方剂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明确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学关系的研究表明,多种药物配伍后药效学的变化可能与新物质的产生有关。以方剂物质基础的研究为重点,着眼于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相互作用理论的结合,将物质基础的分析与药理作用的观察相结合,从方剂的单味药、化学部位、化学成分三个层面探讨方剂配伍与物质基础变化的关系,探讨方剂配伍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从整体动物、器官、细胞、分子生物学四个层面改变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这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季节、储存条件、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都对中药的功能有重大影响。
(1)中药元素(原植物、动物、矿物)的影响
绝大多数中药材产自中国,少数为移植或进口。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也有频繁增加。很多草书指出了历史上中药品种的混乱。因此,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中国使用的传统中药如贯众、独活和厚朴来自20多个不同的物种和属。同一种中药大青叶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如蓼科蓼属、十字花科松属、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叶等。,药用部位也不同于叶和带叶茎。而且异物同名的现象也很普遍。因为品种不清,化学成分含量和药理作用都不一样。
(2)中药材产地和采收期的影响。
人参a)中药的起源:药材的起源与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自古就有“道地药材”的说法。中药多为植物药,其自然生长环境具有地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可以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尤其是土壤成分可以影响中药内部成分的质量和数量。据神农本草经“何时何时造,何时熟,何时地出,是真是假,陈新自有其法”和《新修本草》说:“若离其原土,质同而效异;善于采摘是一件似是而非的事。”都强调产地。不同产地,同一种植物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导致药理作用不同,临床疗效不稳定。比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的园参、韩国和日本的园参,不仅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也不同。再比如吉林省七个产地的人参茎叶中的人参皂苷含量,含量差异相当悬殊。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的人参提取物产量不同。
b)采收期:不同植物的根、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所以采药时间的采收方法因中药的品种和药用部位而异。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到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因此,采药时间应因地制宜,但药用植物应在互作效应最高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因生长季节不同,药用部位不同而不同。如人参皂苷含量在8月后最高,麻黄生物碱含量在秋季最高,槐米芦丁含量在芽期最高,青蒿青蒿素含量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芽出现前为高峰,应在开花前采收。有些植物开始有芽的时候,挥发油的含量就高。古人采药全凭经验,《本草笔记·序》说:“采药时,二、八月采根料,谓早春津液始萌,枝叶未洗,故力壮;秋天,枝叶干枯,津液流下……”《本草纲目》说:“熟而味纯;叶才新,力大。”以蒲桃的降压作用为例。5月开花前采摘的叶片对动物有很强的降压作用,而开花后采集的叶片降压作用较弱。以人参为例,季节变化对园参根中皂甙和糖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因此采收应在6-9月,而不是冬季。
(3)药用部位的影响:不同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质量和数量可能不同,因此其药理作用也不同。对不同产地的白参和红参不同部位的人参皂苷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差异很大。再比如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麻黄茎髓中最高,麻黄的节中较少,根中没有生物碱。
(4)存放条件的影响:《本草经》上说:“凡药都要防备。如果不通过阴干彻底除湿,就会烂掉、腐烂,必然是一场灾难。”储存不当会导致霉变、变质、失油、虫蛀,直接影响药理作用和医疗质量。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堆放场所,加强仓库管理,注意特殊药材(如贵重药材、芳香类和胶质类药材等)的保管。),并定期检查,防治害虫。存放不当还会导致含有挥发油的药材(如樟脑、冰片、麝香)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从而降低药效。由于储存时间长,有些成分会被酶分解。
(5)炮制的影响:炮制前后,药材的成分和数量会发生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也会有所不同。从临床经验看,《本草纲目》曾指出:“酒兴;生姜发散;入盐去肾软坚;将醋注入肝脏止痛;乳系统润燥生血;蜂蜜又甜又慢……”
小鼠中药炮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药理作用:
(1)减毒,解毒。比如半夏“让人呕吐,却让人下厨。”半夏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引起呕吐;姜半夏表现出止吐作用。
(2)协同作用,如杜仲含有大量的杜仲胶,而生杜仲的有效成分很少;炮制后胶质被破坏,所以炒过的杜仲汤降压作用比生的更强。
(3)改变药材成分,强化或突出某种作用。比如生大黄主要是泻下作用,但炮制后的大黄抗菌作用很强。
(4)改进切割工艺,增加功效。药材的炮制过程可影响其内部成分,与其药理反应的性质和强度直接相关。
(6)剂型和制剂的影响: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往往因制造工艺和给药途径不同而影响药物吸收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的强弱直接相关。《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包括丸、散、开水、酒渍、膏、汤,一物两宜,有的不能煲汤喝,不可与药性相违。”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如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并无高血压的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时,有很强的降压作用。
《本草纲目集注》记载的“合药配法”,对药物平衡、切制要求、剂型、制药方法,甚至蜡、蜜都有一定的规定。现代药学要求更高。即使是同一种中药或复方,剂量相同,剂型相同,但各个药厂生产制剂的工艺不同,疗效和毒性往往也不同。甚至同一工厂不同批号的产品也不一样。为保证不同药厂生产的同名产品疗效相同,应采取一定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制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或省市卫生局批准的药品标准执行。对中成药制剂的规范和统一产品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机体因素也是影响药理作用重要因素,包括生理条件、病理状态等。
(1)生理条件的影响:体质、年龄、性别、情绪等。对药物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中医强调禀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味着遗传因素和体质在抗病能力和药物反应上有很大差异。临床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即一种药物的治疗剂量在不同种族或个体之间相差很多倍。这种物种或人种之间的差异称为物种或人种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个体差异。不同年龄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和老人对药物的反应与普通成年人不同。儿童期处于发育期,许多器官和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下降,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因此应适当减少剂量。中医认为,老年人身体虚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弱,应减少用药攻病;儿童杨灿不能被严重补充,所以儿童不应该使用人参和鹿茸突然补充。不同性别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女性一方面因为体重差异,另一方面因为激素的影响,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如丁坤丹、调经丸、乌鸡白凤丸适用于妇科;而催吐剂和泻药对孕妇是禁用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药物的作用也有影响。所谓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惧、惊,对药物的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黄芩另外,药物存在两种个体差异,定量和定性。药理学上有所谓的高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极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如口服人参糖浆、静脉滴注生脉液等。,有过敏反应的报道。
(2)病理状态的影响:病理状态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如黄芩、穿心莲等,对降低正常体温没有作用,只有发热患者服用后才有退热作用。再比如五苓散,在实验中对狗和小鼠没有利尿作用,但在临床上对水肿、排尿不利的患者有利尿作用。肝肾疾病,功能减弱,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往往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还有从人工发热动物模型中筛选出的具有解热作用的中药,临床上给患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如穿心莲;还有一些退烧药对患者非常有效,但实验结果不一定理想,比如白虎汤。这也说明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环境对药物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地理条件、冷暖气候、饮食起居、家庭环境、居住地点等都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当人受到环境的压抑时,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一般四肢活动时,腹部脏器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部分腹部疾病的恢复。此外,当肺部发炎时,如果被迫过度工作,炎症会扩散到周围组织,病情会恶化。
根据生物活动的昼夜节律,体温、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波动往往与外界环境的昼夜节律变化有关。这种昼夜节律常见于药物的作用中,如附子、乌头。通过测定乌头碱的含量和参附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证实动物的感受性存在昼夜节律。乌头碱的毒性在中午最高(13) (66.7%)。最低(13.3%),两组差异显著。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后LD50中午为9.8629/kg,中午为8.308/kg。再比如雷公藤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在24小时内每隔4小时在不同的时间分组给小鼠服用。观察给药后一周内的死亡率,发现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中午12给的人死亡率最高,2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给的人死亡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