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主要成就

曾国藩崇尚忠君卫德、以儒治军的宗旨也贯彻在选将、招兵、治军、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集大成。他认为士兵人数不多,但精,“小夜曲强”,“士兵越多,力量越弱;报销越多,国家越穷。”主张军政分开,负起责任。他购买外国的枪、炮、船,推动了中国军事武器的近代化。

曾国藩把选将作为治军的重中之重。他说:“行军之道,先择将。”他的选拔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把德放在第一位,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他提出,“勇者应寻我党热血男儿,忠臣有道钹之秘者,与之共事。”他还说,“有勇气的人,第一要能治理人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淡泊名利,第四要能吃苦耐劳。”“如果你是忠诚的,有血性的,你就会和对方一致。不忠义,不血性,就像那四位一样,靠不住。”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影响,又较少官场陋习的儒生中选拔。据罗尔纲在湘军系统的统计,在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179名湘军将领中,有104人为儒生,占58%。历代军事史上,以如此多的儒生为将军,实属罕见。

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将清朝的世界军制改革为募兵制的第一招。他说,“我已经讨厌军营的习惯好几年了,没有一个人是防身的。”所以决定了不需要扎营士兵,也不需要城镇。“所以他在组建湘军的时候,主张在农村招募士兵,而不是公民。其本意是在农村招募的士兵淳朴健壮,有利于灌输封建忠义道德,适应严酷残酷的战争环境。曾国藩还规定“招兵买马,必须取解宝,列一张府县、府邸、父母、兄弟、妻子姓名、跳过。"每个结都附在书上以供检查. "没有保险的一律不招。曾国藩的做法完全继承了明末戚继光的招兵思想。曾国藩在编撰绿营方面也有所改变。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置员额。哨所下面的陆师是队,水师是船,骑兵队是棚。湘军初期,没有营级以上的官员,各营都归曾国藩管辖。之后营数增加,称为“指挥分制”。曾国藩呼吁按照亲选、自寻、层层约束的原则组建军队。从自裁到自勉,选举一步步提了上来,改变了绿营“兵与兵不相识,兵与兵不相学”的劣势,但也明确暴露了建立私军的意图,从此开创了近代中国“兵将有之”的先河,军阀割据的局面开始出现。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煞费苦心,主张以儒治军,即以封建伦理教育官兵,以仁、礼、忠培养官兵,作为治军之本。他的目的是维持军队的士气,培养一支完全、绝对从属于自己的私人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主,而后制敌。”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更何况他同时代的湘淮将领都以曾国藩为楷模,后来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也都推崇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张之洞和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采用西方方法训练新军时,采用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论国防》中称赞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的“军事天才”,并表示一切领袖都应以曾国藩为榜样。蒋介石明确表示要向曾国藩学习,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虎”。曾国藩在治军中非常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这一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军第一要”,毛泽东在红军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曾国藩一生追求朱成的理学,但他并不盲目崇拜朱成的理学。实际上,他也借鉴了宋明理学的其他流派。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理学、心学三个学术流派。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逐渐看到了朱成理学的局限性,如“言教”、“病”或“静”等。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宽容的学术态度。对于朱成理学与王陆理学的学术论争,他认为两派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促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用生成论中的气的资源弥补了理学的局限,说“张子之的正孟,醇厚忠厚,甚为谦和”。根据气的思想,曾国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内在的气所生,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终极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世间万物都是“同体”。

但曾国藩也认为,虽然太和之气大行其道,而世间万物之气原是“洗耳恭听”,但人与物、圣人与凡夫并不相同。就人和事物而言,人是充满气的,但事物只是局部的;一个老朋友是智力上的,但事物只是物理上的。就人类而言,圣人的精神是清而厚的,而常人的精神是浊而薄的。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朋友贵在大方,要“推诚守正,妥协包容宏,但要无私多疑。”“一点都不占人便宜。不要把人家的钱当回事。”集思广益,听而不聋。”在生活方面,曾国藩认为“在这个乱世,越穷越好。“为官一任”,钱少、产少总是好的。”“耐心是当官的第一要务”,“德行因丰满而受损,快乐因傲慢而减少”。一个人必须小心“光”这个字。”也不是特别有钱有名,他家姓氏的兴盛是天道决定的,也就是学问之德是否成立大多与天道有关,一笑置之吧。”“不用做自己的工作,不用做自己的名气”,“越早退休越好”。

曾国藩写了十二条箴言,基本概括了他的人生交友之道。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原则。孝顺很好理解,就是对父母长辈的感恩、尊重和支持。荀指的是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和睦和谐。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一般认为他写给子女的信最多。事实上,他给弟弟写的信是最多的,这表明他重视兄弟之间的关系。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评论,认为家族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家一般只过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花花公子;商人的家族,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族,一般可以传三代;耕读之家,即以耕读为基础的家庭,一般能兴盛五六代;孝友之家是一个讲究孝道,和谐管理家庭的家庭,往往能延续十代八代。

在“以和治家”的宗旨下,曾国藩也强调“以勤治家”。在曾国藩看来,这个勤俭有两层含义:一是家庭成员要勤俭节约,二是父母要勤于言传身教。曾国藩说的这些事,他都能带头一丝不苟地去做,而且做得很好。比如长子喜欢西方社会学,曾喜欢数学和物理。曾国藩虽然什么都不懂,但能尽力去理解,努力去学习。这样的父亲才是真正的“勤快”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亲自教孩子们学习英语、数学和音乐,还教他们练习书法、写诗和解释经典和法律。不管他有多忙,他总是每天抽出时间陪陪他的孩子和家人。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曾国藩的后代、曾孙乃至玄孙中不乏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性格培养对他的事业有帮助。

首先诚实,外表和长相一致,一切都可以公开。

第二是尊重,敬畏,心中无恶念,端庄有尊严。

第三是安静。心、气、神、身都要处于一种平和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真诚,不吹牛,不说谎,不空谈,真实,一是一,二是二。

第五个字不变,生活规律,饮食适度,起居有规律。最高境界是“慎独”,有昂首三尺之神。

他每天写日记,每天检查和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在后来的一生中,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要勤奋,要谦虚,要善良,要诚实,要懂得生活,要珍惜幸福等等,力图使自己成为当时的圣人。很多人认为人格修养是一个空洞的东西,认为修养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是迂腐的东西,但是曾国藩的一生事业,修养是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件事:一、常睡常吃;第二,惩怒;第三,禁欲;第四,每晚睡前洗脚;第五,每天两餐后走三千步。”“视力”、“休息”、“睡眠”、“饮食”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养生之道,在养病的时候要懂得调养。

早年修身十三法

一、主敬(整洁严肃,从不畏惧。没事的时候,心在腔里;处理事务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天任何时候,静坐片刻,恢复仁心,处于凝固的位置,如丁镇。)

三、早起(天一亮就起床,睡醒后不要谈恋爱。)

四、读书不是唯一(一本书没有读完,千万不要读他的书。从东方读到西方,都是偏私。)

5.读历史(每天圈十页,虽然有些东西是不间断的。)

小心你说的话。)

七、养气(气藏丹田,万物不可对人说。)

八、强身健体(禁欲、劳动、饮食。)

九、记日记(一定要公开,所有的日子,心里,嘴上,都有记录,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死(我会在每篇茶后日记里讲一个,分为德、知、济、术之门)

11.月子里能做的千万不要忘记(每个月写几首诗,测试一下积累的量和补气的旺)。)

十二、写词(早饭后写词。任何笔墨娱乐,都当作自己的功课。)

十三,晚上不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