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学有什么启示?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只给后人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经典,但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超越了时空,对世界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老子的人生哲学,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少私欲”的道德观

最高尚的道德是什么?“道生,德畜。长之修炼,亭之毒,盖之修炼。生而无所,行而无所依,长而无所杀:谓之玄德。”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让万物生长发育,让万物成熟结果,爱护万物。它是最深刻的“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性的自然表现。这种无私的品格,堪称“玄德”。

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被情欲和色欲所迷惑,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本性,即五彩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复杂的音乐让人的听觉变得不灵敏;丰富的饮食使人的味觉迟钝;沉迷狩猎,让人疯狂;稀有器皿使人品行变差。对于个人来说,物欲扼杀人性,这是个体生命堕落的根源,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斗争和战争的根源。所以老子特别提倡“自私自利,欲求不满”,“祸大于欲,咎大于欲得”。没有比不满足更大的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恶。所以要“外表单纯,内心单纯,减少私欲”,回到婴儿般单纯单纯的状态。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要求人们“少一些自私,少一些好色”。“回到婴儿”的观点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刚柔并济”的理念

人们通常认为实力可以战胜弱点,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具体例子,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如此。在处理“强”与“弱”、“刚”与“柔”的关系上,老子与众不同。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柔软,死后却变得僵硬;万物生长时柔软易碎,死亡时却变得干燥坚硬;所以强的东西属于死亡,弱的东西属于生机。所以,勇者不克不及打胜仗,强则树倒。所有强大的都在下面的位置;一切软弱的都在它之上。他辩证地揭示了弱胜强的人生道理。当万物繁盛时,它们往往会衰老和死亡。所以,强的东西往往属于“死”的范畴,反之,弱的东西属于“生”的范畴。

老子根据“柔”的思想,找到了最有弹性的水,表达了他对“柔”的理想人格追求。“世上无弱于水之物,强者能胜之,故易之”,即世间无弱于水之物,但在攻击坚硬之物时,无所能胜水,因为无所能取代水。

老子“弱胜强”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以弱胜强,而不是以强凌弱;退一步讲,为了顾全大局,妥协也是难能可贵的,有时候暂时的包容和退让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以德报恶”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能善待好人。但是,老子从“以德报怨”的思想出发,要求我以善心对待好人;我也以诚待人,所以整个时代的性格都归于诚。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们,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好感。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变坏为好,让伪君子变得诚实。以恩报怨,别人对自己的恩小就当大,小就当多。即使有怨恨,也要以德报怨。

老子“以德报怨”的思想早已积淀在中国人的灵魂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熟悉历史上以德报怨的故事。当今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老子“以德报怨”的思想去对待别人,相信我们能和朋友同事更好的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第四,“自立”的价值观

老子重视自己,支持自己的思想非常明显。老子认为名利终究是身外之物,人生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过分追求名利会害了自己。如果为了名利而死,就舍本逐末了。如何养活自己?我们应该摒弃物质享乐,因为享乐对人的健康有害。“生,动到死,为什么?用它生命的厚度。”老子说:人本来可以活很久,但是要死了。原因是什么?因为太多了。过度追求物质是不符合天道的,不符合天道的人会英年早逝。所以有办法的人,只要求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不追求更多。这就是“圣人不以胃为目的”的意思。“从此幸福”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的生活腐化。“从此幸福”也可能被别人羡慕甚至掠夺,身体难以保护,反而会带来各种灾难。

在竞争激烈、追求名利的今天,老子的“重身体”思想给了人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热爱生命,珍惜身体,淡泊名利,树立身体重于物的价值观。老子主张养生,引导人们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重视身心的自我调节。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不应该为了名利而损害甚至牺牲生命;厌倦名利,不仅会毁了自己的人生,还会让人失去原本淳朴的本性。当前,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物质利益原则日益凸显,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日益盛行,各种“现代病”时有出现。老子重己、养己的思想对全体社会成员完善自我心灵,提高道德境界,实现身心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汪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