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面所有可能的病害
沥青路面常见的损坏现象和原因有:基层反射裂缝。在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基层开裂的面层底部产生应力集中,导致面层底面开裂,然后逐渐向上扩展,使裂缝贯穿整个面层。半刚性基层的开裂通常是由温度收缩或干缩引起的。大多数情况下,基层铺好后,由于没有及时养生或没有及时铺沥青面层,基层长期暴露在大气中,在降温和潮湿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裂缝。当然也可能是沥青路面铺筑后,由于气温突变,基层日温差超过一定范围,其温度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而断裂。后者一般发生在沥青面层薄、日温差大的地区。非荷载横向裂缝一般是规则的,裂缝是以规则的间隔产生的。裂缝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气温以及沥青路面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气温高、日温差变化小、面层和基层抗裂性好的路段一般间隔较大,裂缝出现较晚。交通荷载的作用加速了裂缝的发展,二灰碎石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细裂缝。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储存在半刚性基层中的能量由交通荷载提供,能量通过不稳定的裂缝扩展来消耗。这一过程反复重复,使独立裂纹扩展成若干条贯通的宏观裂纹,直至形成小裂纹,最终成为贯通裂纹。这就是行车道裂缝比超车道多的原因,轴重多的裂缝比车流量小的裂缝多。因为沥青路面有孔隙,下雨或融雪后路面有水分渗入,又因为绿化带吸水,下雨或融雪后数天,路面铺装仍有大量水分。裂缝产生后,除了下雨或融雪时渗透下来的雨雪水外,天气晴朗后,路面各层仍有大量的水不断聚集在裂缝处并沿裂缝向下渗透,在交通荷载的作用下,裂缝处出现翻浆现象。二灰碎石因水剥离,导致路面结构承载力不足,出现啃边现象,可能发展为裂缝、坑槽、沉陷等。软基路段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软基处理措施仍不完全到位,软基不均匀沉降,基层受拉或受剪变形较大,超过二灰碎石基层和沥青面层的变形抗力,沥青面层和二灰碎石基层开裂。沿道路交通方向的纵向裂缝。主要集中在车道内轮迹密集分布,由于高速公路交通渠化清晰,轮迹位置和轮迹分布范围较小,大车、慢车、重车都集中在车道内。快车、小车、轻型车在超车道行驶的几率明显增加,超车道上的载荷相对较小,车流量相对较小,纵向裂缝也较小。纵缝宽度一般为5~10mm,靠近标线或位于车道中间。它经常以单个裂纹的形式出现。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沥青路面分幅摊铺时,两个接茬处处理不好,在车辆荷载和大气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开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不均匀或路基边缘因水蚀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渠化交通是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破坏的主要原因。车辙是车辆轮胎在道路横断面上反复行驶造成的一种路面损坏现象。在普通公路上很少见到,原因是汽车混合行驶使得轮迹分布范围较广,从根本上减少了车辙的发生。车辙一般形成于高温季节,当沥青路面被车辆反复碾压时,会产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流动。它通常伴随着沥青路面的压缩下沉和侧向隆起,这两者是由。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由于半刚性基层具有较大的刚度,路面的永久变形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因此,为了延缓车辙的形成,应主要考虑提高沥青路面材料的高温稳定性。此外,车辙的严重程度与沥青路面的结构组成和配合比密切相关,ⅱ类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车辙能力要比ⅰ类好得多,路面出现碗状坑洞和凹坑通常是松散、裂缝等其他破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