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大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3)

《养生之主》是《庄子》中的第三篇,也是中国文学和哲学中的名篇,尤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养生”的含义一般解释为“养生的目的”。清代王先谦的《庄子集》说:“随事不居,而不在天,是庄子养生的祖师。”庄子认为养生之道是顺应自然,忘情,不为外物所困。

本文以“命督思经”(顺其自然)为纲,通过三则寓言来阐述养生的目的。一是用有技术的人如何理解牛的故事,来探讨养生中的“自在”之道;二是用右老师只有一条腿的故事,强调要适应天气;再次,通过秦吊死事件,论述了“和而不同,悲乐不可入”的养生法则。

这篇文章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知道怎么解决一头牛,无视一整头牛,批评指导一头牛,处变不惊,踌躇满志,心平气和,尽可能多的付出(代代相传)等等。

一、人生有限,知识有限,不要追求太多。

《庄子》开篇先讲了“大道理”,提出了养生的总纲领,其中就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句话。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年轻人,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应该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其实这个意思和庄子的本意正好相反。

“雅”是边际和极限。“知”解释为“知”,所以“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解释为“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陈鼓应的《庄子注译》认为“知”引“智”,也有人解读为“欲”、“智”、“情”。它的意思是跟随。几乎总是谈论危险,这里是解决办法。“已经知道”的“已经”是“差不多已经”的省略,表示你已经处于困境或危险之中,但仍追求满足欲望。近就是近,就是追求和觊觎。缘,从,从;杜,中道,正道,“缘分杜”在本质上就是服从中道的意思。经典,即常规和日常。一生一世,“命”对“性”有很好的理解,保存自然。

庄子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和满足无限的欲望,必然会体力不支,痛苦不堪。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继续试图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很危险!所以庄子教导人们,如果做好事而不贪图名利,做了坏事也不会受到惩罚,如果遵循自然之道作为一种常规的养生方法,就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自然、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生命。

陈鼓应认为,从上下文来看,“养父母”与“养生”的观念无关,“亲”是“身体”的外来词,翻译过来就是“养生”。其中一些被解释为“不伤害父母”。笔者认为庄子的本意是“赡养父母”,无需过多解读。养生一生,已经有了强身健体的意义。庄子主张养生,但并不反对孝道。在《庄子生平》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世间有两条大诫:一是命;第一,义也。孩子亲人的爱,人生也,不能在心里解决;臣之事义,而不知所措,天地间无一逃脱。名曰大戒。”在这一节中,庄子提出,只要善无近名,恶无近刑,总督之命,就能保全自己的身体和本性,就能赡养父母(尽孝),就能最终享受人生。

陈鼓应在《庄子》的《今注》和《今译》中引用了王淑敏对《庄子》的解释,说“善无近名,恶无近刑”。“郭襄、司马彪自注以来,要么强谈,要么乱批,未必达到庄子的目的。闵曾试图作出新的解释:“所谓善恶,都是以养生为前提的。善就是养生,恶就是不养生。‘善无近名’,意为身体好远非虚妄’,如身体好长寿,所谓夸张;‘无近刑为恶’是指‘身体不好不近于残疾’,疲劳、精亏之类,所谓残疾也。这个解释可能更实际一些。文章题目是《养生大师》,那么善恶二字在养生方面是自成一体的。如果不是在医疗保健方面,有很多争论和分歧。”

第二,生活方式,得心应手

《庄子·养生大师》中的第一则寓言,是一位懂牛的专家。

我的师父帮助文,文通过与我师父的交流学会了养生之道。这是什么保健?

“董”是厨师,“丁”是厨师的名字。摸、跟、踩、蹲(yǐ)都是我熟练解牛时的动作。Huà,当然是骨肉分离的声音;向然是多个声音相互呼应的样子。玩刀喂。突然,他迅速用刀子解释牛的声音。中(zhòng)音符合音乐的节奏。“桑林”是商代传说中的音乐称谓,“桑林之舞”是伴随着桑林音乐的舞蹈。“京首”是帝尧时代传说中的音乐名称,意为音乐节奏、韵律。我们(xρ),是“Xi”这个词的变体,惊呼。

我为文宰牛的时候,手碰到的地方,肩膀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靠的地方,都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快喂刀的时候刷刷的声音,都像是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的节奏和京首的旋律。

文被迷住了,说:“嘿,妙极了!精彩!你是怎么达到这么高超的水平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在翻译佛经时借用了“善”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常说“好,好”,就是源于此。

“放”的意思是放手。“官知止急于做事”,官是机关,这里指的是眼睛;知识是感知,这里指的是视觉;上帝是精神和头脑。“李瑱”不是天堂,而是指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的是牛的自然结构。“批”的“批”字是攻的意思,“批”引出“隙”,是指牛的筋和骨之间的隙。《引路大爆炸》(库ɣn)的“引路”是引路、引路;“里”是一个缺口,指的是牛身体关节之间较大的空腔。“因其课程”的“因”是追随,是跟随;“当然”,如是,如是。

“术经”指经络交汇的地方,“术”接“支”,指分支;子午线是一条经线;肯是附在骨头上的肉;“qǐng”是血肉紧密相连的地方。“从不”意味着从不尝试。Gū是一块坚硬的大骨头。“xíng”是一块磨刀石。“间隔”就是间隙和空隙。“惠惠”是一个广泛的期待。“刀片”是指操作刀片。这里的“家”是指关节和肌腱交汇的地方不对。“怕”的意思是不害怕,但是要谨慎,要警惕。“huò ran”就是牛体分解,筋骨溶解的方式。“委”就是积累。“踌躇满志”是一种悠闲自在的样子。“好刀”就是把刀仔细擦干净,然后收好。

文惠均听了我的话后说:“太好了,我从你的话中得到了养生的道理。”

我的主人说了什么?养生的原则是什么?我们仔细理解我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要掌握万物之法,即道。精通大道,技术在其中,出神入化。我师父说,他喜欢的是探索认识牛的规律。如果他掌握了这个规律,他就会比普通人更高级。当他开始分解牛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整头牛。三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过整头牛。我看到的是牛的各个部位和血管。掌握了道,不用眼睛看,只要用心去摸,用心去带信,自然就能把牛解开。儒家经典《大学》说:“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我的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牛是这样,医疗保健是这样,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这样。

我对牛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境界:第一个是刚认识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整头牛”,看到的是牛就是牛;第二种是三年后“没见过整头牛”,看到的不是整头牛;第三,经过十几年的修炼,“此时我见了神而不是见了他,知止当官,要做事”,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奶牛是这样,医疗保健也是这样。我的三界和佛教类似,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第二,掌握了大道,就能解决问题,在世界上生存。我师父说,他掌握了了解牛的方法后,解牛刀根据牛的自然生理结构,击打肌肉和骨骼之间的大间隙,引导刀到关节之间的大间隙,沿着牛的自然结构解剖;我从来没有和经络聚集,骨肉紧密相连的地方发生过碰撞,更别说那些大骨头了!所以他的刀从来没有断过。牛的关节甚至结合部位都有缝隙,刀刃几乎没有厚度。在接缝和有间隙的结合部位之间插入薄叶片,显得大方,有叶片操作和回转的空间。但是修养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难免会遇到各种不正常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熟练的处理方法是,每当筋和关节碰到不对的地方,很难切的时候,我就格外小心,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缓慢,刀很轻微。到了最后,整头牛彻底垮了,就像一堆泥土堆在地上。

第三,掌握大道才是完美人生。回顾认识牛的全过程,可以认识到,掌握认识牛的“道”,是认识好一头牛的关键环节。掌握了懂牛之道,就能掌握懂牛之道。即使不用眼睛盯着它,也可以只靠意识和精神指挥解牛刀完成理解牛的任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但只要遵循懂牛的基本规律,小心谨慎,最终还是会完成懂牛的任务的。掌握和理解牛之道的人,不仅很好地理解了牛,而且完善和丰富了道。对于普通厨师来说,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即使是技术训练比较好的厨师,每年也要换一把刀。对于我这个懂牛的师傅来说,他干了19年,解决了几千头牛,但他的刀还是像刚磨好的一样。一个掌握了道的人,始终如一,环顾四周,踌躇满志。而没有掌握道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即使是优秀的厨师,每年也要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切肉;普通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切骨头。我用了19年的刀,宰了上千头牛,刀刃锋利得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人类社会就像牛的骨骼和肌肉一样复杂。身在人间,要像专家一样,因为它是自然的,是靠天的,是为警善而藏的,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了解牛的方法就是健身的方法。

三、独脚右老师

文文轩看到一只脚的右老师很惊讶。这是《庄子》第一次写残疾人。目的是让人们摆脱残废的观念,而是树立道德第一的观念。在《德冲赋》中,庄子用整篇文章来展开这一主题(陈鼓应《今日庄子注》)。

公文宣,据说是宋人,公文复姓,名宣。右师是正式名称。颉利·杜只有一只脚。给,给,给。

文文轩见到右老师很惊讶,说:“这是谁?为什么只有一只脚?你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因为人为原因失去一只脚?”关文宣想了想(根据上下文,这不是右老师在说什么)说:“应该是天生的,是天意,不是人为的,是命运让他只有一只脚。人的长相是上天赋予的,所以我们知道应该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

这个寓言很简单。庄子想说明什么?按照庄子在《德福赋》中的描述,他大概只是想说,人的外貌是上天赋予的,“人的外貌有,也有”,但外貌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德行也丧失,许多丧失外貌的人,德行都很高;长得好看的人不一定德行高。也许,庄子是在伏笔德崇福。

在这个寓言之后,还有一句话,也是有些莫名其妙。

野鸡就是野鸡,或者叫山鸡。祈祷,希望。家畜,饲养。风扇,笼子。“王”与“王”沟通,苍劲有力。

草丛里的野鸡走十步只能啄一口食物,走几百步只能喝一口水,但它根本不想被关在笼子里。生活在笼子里,虽然不用挣扎着找食物,表情和精力也很旺盛,但就是不舒服,也不是什么好事。

陈鼓应引用《韩诗传》说:“你没看到小泽的成功吗?五步一啄,依旧终日饱,羽毛悦人,光照日月,羽翼争鸣,声在凌泽,何以(也)?他对自己的抱负感到满意。在援助之家的仓库里,我经常啄食小米,但有时会吃饱。然而,我的羽毛憔悴,我的志向美好,我的头沉默。老公吃不好吗?他做不到。”

但这一段和“公文里见对老师”的意思关系不大,它的解释是宁可自由也不要束缚和束缚。这个意思和《庄子·秋水》里“我要拽尾巴”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有可能是编辑或者文案搞错了。

四、和而不同,悲乐不可入。

庄子真是一个写寓言的大师,他把老聃安排进了他的故事里。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道家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把老子视为道家的鼻祖,把庄子视为道家的重要传承者。在唐代,《庄子》甚至被称为南国真经。然而,根据《庄子天下》的记载,观音和老聃是一个学派。他们“以此为精,以物为粗,以积为不足,与神独活”;庄周自成一派。“孤独无形,薄情寡义,死气沉沉?”生活和?天地和?诸神要走了?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好?一切都不足以回报。古道学在,庄周闻之风,迎之。“在《庄子》中,虽然多次记载了老聃的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就是老聃的继承者。

相传,老聃是老子,楚人,姓李名儿。秦桧,又名“秦桧”,很可能是老聃的朋友或庄子的一个虚构人物。不,这里的意思是大声哭。项刚才的意思是。彼得,指那些哭泣的人;所以,原因是...威尔,聚一聚,碰一碰。逃避,逃避,违背;“双”是“背”和背叛的意思。忘了他们所受的苦,大意是忘了被上天命令的道理。逃天罚,就是说过度的多愁善感必然违背自然之道,导致错误。帝指天帝,万物之主。“郡”与“悬”相连,“帝郡之解”仍意为“自然解脱”。玄英对清代南国的解释说:“人患生死,犹如倒挂;忘了生死,县里就解决。”

当死了,秦没了丧服,哭了几声就出来了。秦始皇的弟子问:“老聃不是你的朋友吗?”秦时曰:“是也。”门徒又问:“这样悼念朋友可以吗?”秦时曰:“是。最初,我认为老聃是一个完美的人,但现在看来,他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看到一个老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年轻人哭他,就像哭父母一样。哀悼者聚集在这里,哭得如此伤心,一定是情绪上的坚持,哭而不是哭。这些人忘记了一个道理,人是自然遗传的,是天定的。在古代,人们称之为背离自然的惩罚。当它到来的时候,老聃应该及时出生;到时候,老聃会在合适的时候去。如果你安于顺从自然的变化,你将无法进入你的内心。在古代,人们把这叫做提倒吊的痛苦。”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个男人。唐代温如海将南华苗写成“知人”,陈鼓应将《庄子注》中的“知人”改为“知人”。一开始我以为是人——庄子在《逍遥游》中已经提出了“知人”、“圣人”的分类——大概在秦看来,如果是人,那么就不应该有那么多人来参加他的葬礼。

在庄子看来,人体是承袭自然和天道的,就像一个独脚的右老师。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然而,那些来哭老聃的人却哭成这样,这是一种善生恶死的行为,这是忘记了天意的道理。所以庄子认为生死是顺应天气的事情。只有“平平安安”,自然就没有束缚,就像摆脱了倒吊的痛苦。

在这则寓言之后,还有一段话似乎与本文的意义关系不大。

“手指”应该是指“脂肪”,用于薪资浸泡,属火。闻一多说:“古时候没有蜡烛,都是用动物脂肪烧的,叫做蜡烛和俸禄。”贫穷意味着疲惫。这句话的意思是,柴火浸过的油,终究会燃尽,但火不会熄灭,依然会蔓延到无限。

工资是要火的,就像人的肉体和精神或者大道一样。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和大道不会死亡,就像火把可以燃尽,但火不会熄灭。

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就是这样。总是要一代一代甚至无数代的传承下去,才能保持文化和文明的延续。文明延续,人类延续才有意义,历史变得美好。中华民族的延续并不取决于政权的更替——当然,政权的更替会对文明的延续产生作用——而更多地取决于思想、文化和文明的延续。

“量力而为”或“代代相传”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也是这个成语的基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