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有哪些风俗?
东山人继承饮食习惯,用于家常菜、风味小吃、保健补品、宴饮。
茶俗,饮食禁忌等等,都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家常主食
自制主食。大米是东山人的主食。普通人一天吃三顿干饭稀饭,多在早中晚。农村农忙季节,三餐以干粮为主,但我也喜欢吃稀饭。粥通常被称为“米子”。东山一直很热,盛夏也很热。喝一碗“冷米子”不如喝一个仙女。除了煮白米,还有煮咸米、“咸碎米”、“甜碎米”。有芥菜饭、白菜饭、豆饭、芋头饭等等。烹饪时,将蔬菜(槟榔芋去皮切丁),大米洗净,与猪肉、香菇、虾仁等调料一起放入热锅中,放入油中炸熟,然后加水加热,简单方便,味道鲜美。“咸肉末”的特点是牡蛎肉末、鸭肉肉末、芋头肉末。比如生蚝碎、生蚝和米饭一起煮,拌上蒜叶和姜丝,配上辣椒和油葱,闻起来很香,吃起来也很香。用扇贝、红蟹等珍贵海鲜煮粥,风味独特,但由于稀缺性和价格昂贵,很难成为大众餐。
在家吃米饭有很多种方法。古代将大米磨成米浆,经压榨、蒸煮、烘干制成圆条状,称为“米线”。将米浆倒在簸箕上,半干成薄片,再切成扁条状,称为“粿条”;将米糊撒在汤水沸腾的锅沿上,做成不规则的薄片,称为“鼎边酥”;将萝卜、油葱、精盐加入米浆中,放在盖有白布的蒸笼上蒸煮,称为“咸皮”。用猪肉、蔬菜、海鲜来煮或炒米线、水果条,非常方便。定边酥直接在骨头汤或海鲜汤里煮,软韧爽滑。咸锅巴切成小块,放锅里炸。既可以当饭吃,又可以茶料当客,称为“快餐”。
东山缺水多沙荒地要种红薯。红薯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甚至是农民和渔民不可或缺的主食。在饥荒年代,红薯救了很多穷人的命。即使是富裕家庭也崇尚节俭,对红薯情有独钟。“吃红薯配海鱼”是东山非常流行的饮食习俗。红薯可以蒸、煮、炖、烤、炒等方式食用,也可以晒干红薯,以备不时之需。用红薯和大米煮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习俗。“地瓜泥、土豆(花生)、蔬菜滋补品(腌制萝卜干)、白鱼(带鱼)”这种家常菜谱,吸引了不少外国美食家。很多离开了几十年的游子,一直没有忘记家乡“地瓜糊”的恩情,回来探亲还想吃“地瓜糊”。红薯不仅在家里出名,在街上也很出名。走在过去的大街上,时不时能闻到烤红薯诱人的香味。商贩们把沾满泥巴的鼓搭成烤箱,或者立起铁锅闷红薯,有的甚至摇动竹筒发出“嘟嘟嘟”的声音来招揽顾客。不幸的是,现在很难看到这些东西了。
哪里有主食,哪里就有副食。东山的日常副食丰富多彩。水产品、水果、蔬菜、蛋、禽、肉、豆制品种类繁多,难以一一描述。这里简单举个水产品的例子。水产品分为咸水和淡水。有鲭鱼、鲳鱼、带鱼、鱿鱼、牡蛎、文蛤、虾、蟹、紫菜、海带等。海鲜中,鲭鱼、鲳鱼都是家里公认的好鱼,俗话说:“一鱼五,二红砂;三鲤四竹荚鱼;五鱼敏,六鲨鱼乐。”鲳鱼可分黑白两种,黑鲳鱼油煮咸,是一道美味佳肴。白鲳鱼用几片姜和几片洋葱蒸,搭配餐点和饮品都很棒。鲭鱼最好是酸甜的。炒好后浇上糖醋,色香味俱佳。带鱼和小鱿鱼(俗称“小管”)曾经是百姓的主菜。炒白鱼,水煮青蒜配白鱼,“小管”炒葱,炒带鱼,任何一个家庭主妇都能做的很地道。牡蛎、蛤蜊和蛤蜊做的汤很好吃。海洋养殖对虾(俗称“红虾”)和草虾是宴席上的珍品,普通人偶尔也会品尝。螃蟹有红虫、梭子蟹、中华鲟。东山有句俗话叫“死鲟鱼活不死,臭不死”。死鲟鱼不能吃,活鲟鱼的吃法很有讲究。此外,海苔肉丝、鸭蛋汤、海带肉片、豆腐炖汤都是人们习惯上餐桌的美味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