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是腹部。
古本:五色醒目;飞奔和狩猎让人疯狂;稀有商品阻碍人们的出行;五味使人口腔发凉;五音使人耳聋。是以圣人之治,又不是为了胃,所以累坏了。
五色盲人眼,五音聋人耳,五味损人舌,奔马猎野人心,稀物碍人行。
所以圣人之治,是为了胃,而不是为了眼。
所以放弃那些享乐,选择解决这些温饱问题。
理解:真正的古籍《德道经》中这一章的记载是这样解释的:
?五色之美起初让人眼前一亮,但过于贪欲让人眼花缭乱,消耗肝脏大量能量,可导致疲劳失明。修身之道是中和;
?长时间在田间跑来跑去抓鸟打猎,固然刺激,但也容易消耗心中阳火和礼气的能量,阴火旺盛,让人抓狂。冬天休息,学会修真顺应天气,冬天要养内证,不能人为驱使体内之气,否则会疯;
稀世珍宝和奇物,虽然满足了人的物欲,打通了各方面的关节,但也使人失去了心灵的平静,损害了肺的阳金忠能,从而阻碍了人的行为活动;
五味(酸、苦、甜、辣、咸)是后天的东西,能使人神清气爽,心情舒畅,但也会破坏口腔、脾胃中的正能量。
虽然五音(焦巩峥上声)悦耳,但过度的爱也会导致肾中的阳、水、智、气能量流失,从而导致耳聋。
圣人之治重在充实丹田先天之材,五德之能固,不是为了满足后天的意识和感官对阴五行的依赖,而是受制于阴五行。所以要祛除导致散损劳病的气等阴五行之气,培养阳五行之德能,持元守一,取其固本之根。
整章其实都在讲如何通过排除外界杂念来调整自己,从而达到修真的境界。道家“为道害人”的思想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道家所提倡的自然法则其实是运行在我们体内的最根本的东西,丰富我们腹中的先天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后天意识的感官控制。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老子的务实观。
实际应用:老子十二章其实讲的是用“为胃”的哲学。其实初衷也是关于如何养生,达到这种修炼的境界。道家修行不是苦修,而是主张清净无为,寻找人与自然的相通之处,在自然规律中寻求修炼之道。而我们的后天意识阻碍了这种培养。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尝到的和身体感受到的应该尽可能的减少。
?我们的世界不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相反,人们的物质生活高度丰富,也造成了很多当代人的选择困难。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选择了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也给这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比如食物就是其中之一。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自助餐。让一个人一顿饭吃几倍于原来的食物(大部分人会比原来的自助餐吃得多),这其实是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也造成了食物的巨大浪费。这是一种充分挖掘人的本能欲望的方式,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很大的伤害。
?同样,音乐和体育都是很好的东西。长期从事音乐的人,听力会下降。另外,长期从事运动的人,一般都会有运动损伤的后遗症。稀释的宝藏的收藏,从文化角度来看可能是有益的,但我认为应该放在国家博物馆,而不是私人手中。一旦属于个人,他们的占有欲就会暴露出来,这对自己非常不利。所以,其实修身之道在于中和。这篇文章《为了肚子》其实说的是修身养性,注重现实,只取物质方面的基本,简化物质需求,多充实精神方面,培养品德和精力,取其固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