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那些健康小贴士

“梅黄雨”,每年6、7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会迎来持续的雨季,适逢江南梅子成熟,故又称“梅雨季节”。这个时候气候温度高,湿度大,风速低,光线几乎没有,家里的各种东西很容易发霉,所以也叫“霉变雨季”。受雨季和气候的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一、雨季患病人群的保健要点

首先,雨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此时,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血压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导致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回流心脏受阻,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雨季不仅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还要定期监测血压,记录其波动情况。一旦发现血压升高,要及时就医。

其次,雨季也容易诱发各种关节疾病,雨天会让旧病(腰伤、膝关节炎)复发。因此,此类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衣服和裤子,保护膝关节等容易患病的部位,并对患病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或揉捏,促进血液循环,以减轻疼痛。

梅雨季节的高温高湿是“霉菌”生长的有利季节。此时,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人体皮肤上的霉菌很容易“复活”,在脚趾、手掌等处迅速生长扩散,导致各种皮肤病(手癣、足癣、湿疹等。).对于皮肤病患者,除了及时应用抗真菌药物外,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鞋袜,保持体表干燥。洗涤用具需要专人,防止相互交叉感染。

二、普通人(健康人)雨季保健要点

对于雨季的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疾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普通人(正常人)来说,雨季祛湿很重要。

梅雨季节属于一年中的长夏季节,长夏要对应脾。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化,脾胃升降。脾喜燥恶湿,脾健康,才能将水谷精微的营养输送到全身,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如果脾被湿邪所困,运化功能异常,胃的受纳分解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就容易出现消瘦、厌食、腹泻、腰酸等症状。所以雨季(长夏季节)养生的关键在于“祛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规定饮食

大米、花生、豆类等粮食在雨季易受黄曲霉污染,黄曲霉毒素毒性大,易引起食物中毒,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将这类食品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饮食上不要吃隔夜菜,饭后的饭菜需要高温加热后再吃。适量吃生冷食物。葱、姜、蒜味辛,有发散作用。烹饪时可以适量添加,既能提升口感和鲜味,又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2.日常生活

阴雨天气,如果不是必须尽量出门,如果必须出门,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准备好雨具,防止淋湿后湿气进入体内。如果不小心淋雨,需要及时换上干净的衣服,防止湿气滞留。家里要保持室内通风,衣柜里可以提前放除湿机。有条件的还可以辅助使用各种家用电器除湿降温,保持空气湿度在50%至60%,使身体处于舒适的环境中。

3.运动保健

对于腰酸背痛、精神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人,可用艾条艾灸神阙(肚脐正中)、足三里(艾灸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防止烫伤),也有一定的祛湿作用。

三、梅雨季节健康小贴士

1.茯苓薏米粥

原料:茯苓粉(也可以买茯苓自己磨成粉)30g,薏苡仁50g,莲子30g。

制作方法①薏米莲子洗净,薏米用清水浸泡1小时。②将薏米、莲子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粥。粥煮好后,加入白茯苓粉煮数次,每日两次,早晚温服。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便溏、身倦重等症。

2.山药鸡肉粥

原料包括山药60克,蛋黄3个,粳米200克。

制作方法①将山药、粳米洗净,山药切成丁。2将鸡蛋打散,保留蛋黄,与山药、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每日两次,早晚温服。

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3.橘子皮茶

原料:陈皮10g,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陈皮,冰糖适量,开水浸泡,供后人泡茶。

理气开胃、祛湿化痰的功效。

4.西瓜崔屹茶

原料西瓜崔屹(选择青瓜,将瓜洗净,用刨子刮去带蜡的蓝皮层,晒干,即为西瓜崔屹。)

制作方法西瓜崔屹放入水中煮沸,去渣,加适量糖,冷却后饮用。

清热燥湿的功效。

5.陈仓茶叶

原料包括陈皮、苍术、砂仁。

制作方法:取陈皮、苍术、砂仁各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焖煮30分钟左右,常饮代替茶饮。

有燥湿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者(口中无味,无食欲,油腻,舌苔厚白)。

除了饮食和日常生活预防疾病,食疗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雨季适当的食疗,可以帮你安全“除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