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乱(第六章)刘恒并没有把贾谊当成弃子,而是把他贬到长沙去保护。
贾谊的才华得到了历代名人的认可,可以说是自汉初三杰以来西汉最有远见的谋略大师。他的各种治国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都在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西汉的文帝、景帝、武帝的治国方略几乎都是按照贾谊的战略计划来实施的,最终将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因此,刘恒对贾谊的任命颇具争议,尤其是在历史爱好者中。甚至有人认为屈服于刘氏诸侯和开国元勋集团的压力,将贾谊视为弃子,使这位天才英年早逝。
这个说法在很多史书和文人笔记中都有提及,很多古代名人也有定论。但结合当时的背景,可以看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有失偏颇。刘恒没有重用贾谊是事实,他也确实受到了刘氏诸侯和开国元勋集团的压力,但如果说他把贾谊当成弃儿也不过分。事实上,在当时的大臣中,刘恒最看重贾谊,并给予了他超越职位的礼遇。他没有积极接受贾谊上书朝廷的建议,这是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他故意迫害贾谊,更不能把他当成弃子。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保护贾谊。
从刘恒的行为来看,他褒扬贾谊的态度非常明显,甚至一度想任用贾谊为公职人员。贾谊是当时著名的天才。他在二十岁之前,辅佐河南太守吴宫,把这一带治理得有条不紊,被评为天下第一。刘恒提拔吴宫为廷尉,吴宫向刘恒推荐贾谊,于是任命贾谊为大夫。当时他才二十一岁,是朝廷所有博士中最年轻的。而且,刘恒多次提拔贾谊,不到一年就提拔他为太忠大夫。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刘恒非常重视贾谊,并把他当作知己来培养。当了中医,贾谊也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当时影响很大。
贾谊上书朝廷的途径有:一是建立礼乐制度;第二,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第三,对匈奴和诸侯王的入侵提出建议。其中前两项是贬长沙王太傅之前提出的,后一项是回到朝廷后写的。这些建议在当时大多没有被采纳,但对后来的西汉王朝影响很大。贾谊死后,这些建议逐渐落实,西汉开始强盛,最终达到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从文帝、景帝、武帝对这些策略的实施来看,显然他们并不反对贾谊的策略。当时,刘恒并没有立即采纳它,实际上是由于历史环境造成的限制。
首先,从礼乐制度来看,贾谊的建议显然是正确的。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礼仪,很多现代人误解了。其实是规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贾谊师从荀子弟子张苍,在学术领域有很多法家印记。他主张重建礼乐制度,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汉朝制度来取代延续到西汉初年的秦朝制度。这不仅仅是礼仪、着装等问题。,也是关于诸侯和贵族阶级的管理。尽管这一建议没有立即被采纳,但刘恒在他后来的执政中逐渐实施了这一建议。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这个制度也建立起来了,完全取代了秦制度。
其实当时的环境并不适合重建这个系统。关键是刘王公集团和开国元勋集团权力过大。如前所述,即位之初,朝廷面临内忧外患,外患是匈奴,内忧是开国元勋集团和刘氏诸侯。他们掌握的权力远远超过了刘恒,所以刘恒只能通过保持低调来平衡朝鲜的政治局势。贾谊提议的实施很可能触动这些既得利益者,强行推进还会导致朝鲜政局动荡,所以刘选择搁置。但是刘恒并没有什么都不做,而是以其他方式推动了整个战略。比如他在发函让侯勋贵回到封地的时候,就采用了贾谊建议的措施。
其次,贾谊的重农抑商策略基本上得到了采纳,但在铸钱问题上两者存在冲突。由于战争导致国力下降,刘恒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战略,具体做法是重农抑商。这个策略其实是贾谊提出来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文景统治盛世的出现与这一经济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也为汉武帝后期国家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刘恒和贾谊对铸币策略有不同的看法。刘恒允许有条件的王公大臣铸钱,甚至允许他们的爪牙邓通和王武刘弼刘弼在铜山铸钱,使他们富甲天下。
贾谊很清楚这种私铸钱币的弊端。他在书中指出,这会造成硬币的混乱,并进一步损害国家的经济体系。他要求朝廷控制全国各地的铜材流动,禁止私采铜铸钱,将铸币权归还朝廷。当时,刘恒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这对西汉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建议又被重新提上日程。汉武帝改革币制,实现了五铢统一制。这一制度的实现也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削弱了刘诸侯私铸钱所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贾谊对西汉的经济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上述两点建议是在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之前提出的,因此被认为是贾谊被刘恒抛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这两个建议中,除了铸造货币之外,其他的都是刘恒非常赞同的。只是这些建议对刘的诸侯和开国元勋集团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对造成了政治压力。
从表面上看,刘恒贬低贾谊是为了摆脱这种政治压力。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贾谊。正是基于这些策略,当时以周波、关颖为首的开国元勋们提出了贬低贾谊的主张。他们在朝鲜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刘恒不方便硬抗。从当时的政局来看,即使刘恒宝保住了贾谊,也不排除这些人用其他手段迫害。
通过周波等人的手段,很容易派人暗中除掉贾谊。在这种情况下,强迫贾谊留在北京,其实是有危险的。刘恒放贾谊到长沙王太傅,看似贬义,远离朝廷,却也逃脱了周波等人的势力范围。当时长沙王吴主才是西汉仅存的一个异姓诸侯。他在刘诸子和开国元勋中处于中立地位,远离朝廷纷争。贾谊在这里不会受到等人的迫害,而刘的秦风也不会卷入其中,所以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三年后,刘恒将贾谊调回北京,并亲自在未央宫迎接他。当时关英死了,周波被判有罪,张苍当上了宰相,可见刘恒对贾谊的重视。
后来,贾谊成了王曦梁的老师,在离长安很近的梁国工作。这也是刘恒对贾谊的特殊安排。当时基本解决了西汉开国元勋势大的问题,但是刘的诸侯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着手削减诸侯。贾谊的《治安策》一书是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谋略,主要针对匈奴入侵和诸侯王问题。梁王刘一是刘恒的第四子,也是他最宠爱的儿子。梁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地处中原和关中,将其他刘王侯与朝廷分隔开来。刘恒把贾谊放在这里,显然是有意要削封诸侯。
从贾谊的治安政策来看,他的战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对西汉的影响不低于汉初三杰。无论是汉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还是汉武帝时期朱的“推恩”,都出自贾谊的“治安政策”。贾谊“人多势少建诸侯”的政策,是彻底解决西汉诸侯大祸的良药。
可惜刘一坠马而亡,贾谊英年早逝,这个计划只能半途而废。但刘一死后,贾谊给刘恒的忠告也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将淮阳王刘武迁至王曦梁的建议,显示了贾谊作为战略大师的远见卓识。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之乱,正是刘武率部来到这里,阻断了诸侯王联军西进的路线,扭转了朝廷的被动局面。
据史书记载,贾谊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是继汉初三杰之后最有远见的朝廷大臣。因此,刘恒非常钦佩贾谊的天才。回忆贾谊从长沙到长安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能跟上对方的节奏。但一番交谈之后,他只好心悦诚服地说:“好久不见贾生了,我觉得自己有些过了,不过还不如现在。”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建议却贯穿了文帝、景帝、武帝三个朝代,成为西汉王朝走向巅峰的指路明灯。刘恒没有重用他,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要求贾谊进入休眠状态。非常遗憾,他英年早逝。也许这是命运对西汉的考验。毕竟登顶之路是曲折的,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