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居士简介

1.他是我们伟大的老师和智慧之父。

但是我们学生不够格。

台省的弟子——魏《南全集》序

时间:2004-65438

近年来,在海峡两岸和海外的中国人社会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当代人不读南就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

谁是南怀瑾?有人称他为国学、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这些称谓似是而非,因为每一种说法都只涉及到为人师表和学习生活的一个方面,但具体还不得而知。

南·怀瑾的生活既奇怪又不可预测。他是浙江乐清人。1918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受过宫廷的训练,至少他广泛涉猎了一部分经典和历史。他深谙礼义,以神童闻名家乡,并向各门派学武。他毕业于浙江武术博物馆。他离家稍晚,在金陵大学社会福利系学习,后转入成都中央军校,第十期研究班毕业。抗日军队风生水起时,参军,跃居马西南,安定边防,任梁山垦荒公司自卫团总经理兼总指挥,回到中央军校任政治指导员。怀大师早年研究道教。这时,他发了心要学佛。他离开军校,在峨眉山大平寺躲了三年,读了十二藏经。出关下山后,在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讲学。1947期间,怀大师深入康藏地区拜访密宗上师。后来,它先后被白教贡嘎宗师和黄教、焦红和华娇宗师确认为密宗宗师。65438到0949年到台后,石怀在家里办了个户口,教中国传统经典;一方面担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同时,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企业公司、什邡书院等文化机构相继成立。1985年,石怀离开台湾到美国定居。这一时期,弗吉尼亚东西方文化学院、多伦多中国文化学院、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相继成立。

自1955出版第一本书《禅海概观》以来,石怀至今已出版散文30余种,被翻译成英、法、荷、西、葡、意、韩、罗等8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石怀从教数十年,学生和弟子不计其数,曾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讲学。南怀瑾学院仍设在华盛顿大学。近年来,石怀还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推动儿童阅读东西方经典的文化运动。石怀的知识涵盖了儒释道,除了研究中国文化,他还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华。因此,很难说石怀的知识是偏向儒释道的。准确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推广者。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近代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结果把责任推给了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旧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五四前后一批人提出了推翻孔家店,推翻旧文化的口号。但他们分不清中国文化传统中哪些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的精华,哪些是后人添加的糟粕,肆意曲解。结果是精华和糟粕一起丢弃。旧的文化被抛弃了,但是没有人知道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胡适等人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要求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像乞丐一样向西方讨要文化食粮。就这样,他们切断了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从青年时代起,石怀就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大陆到台湾省,从美国到香港,我在世界各地流浪,但我一直在努力重建中国文化。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在与学生或朋友的谈话中,石怀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切关注。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怕亡国。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灭亡了,那将是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日。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永远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不会有创造力,只会模仿外国人的屁股。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有自信,也不会被外人尊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石怀说,在中国秦汉以前,儒墨道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化思想。六朝以后又有一派,儒释道成为文化主流。因此,一个人必须深入儒、释、道的知识,从博中回归,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现在的学者都是西式教育,大多把人类文化知识分类,成为专攻一门学科的专家。所以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由于特殊的身世和学识,石怀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可以在儒释道之间进进出出。可以说,没有石怀的教育,真的很难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多年来,南先生的许多作品在海峡两岸都有出版,但普通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究他的全部作品,所以往往从接触过的部分给一个定位,出现儒、释、道大师等不同意见。就像《大宝经》里说的:“许多人瞎摸大象,各拿一头”:摸大象腿的说大象像圆柱,摸大象耳朵的说大象像蒲扇,摸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谁也说不清大象的真面目。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学术生活的全貌,我们决定编辑出版《南全集》。

《全集》包括石怀迄今为止所写的29种作品,以及与石怀有关的4种附件。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儒、释、道、文史诗四大类。当然,这并不是严格的分类,因为石怀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举一反三,有时从佛教到禅宗;有时,禅宗入老,孔子入佛;有时入佛有洞;有时佛入洞;有时孔子和老佛都在而不在;有时候孔子,老佛,老佛都进不进。所谓的四类划分,只是为了叙述方便。

第一类是儒家著作。正如石怀所说,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是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的。“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专属于孔孟的学术思想。“四书”在宋代以后逐渐盛行,取代了“五经”的地位。石怀对“四书”和“五经”的研究不仅深入殿堂,而且常有独到见解。《全集》收录的这方面的著作有五种:《论语》、《原大学略》、《孟子旁路》、《易经杂记》、《易经传》,都是石怀历年来给学生讲的课。

《论语》是记载孔子生平和讲学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正如石怀所说,“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说儒家思想,首先要研究孔孟之学。要说孔子的思想学术,首先要了解《论语》。“《论语》二十篇和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和行动。从唐代开始,历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都认为《论语》的篇章是随意编排的,没有内在的逻辑。经过他们的标记和注释,《论语》成了一部僵化的教条。没有人敢跳出这个传统的范围,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石怀的《论语》里里外外,摆脱了几千年的训诂范围,明辨历代的错误词义,重新定义词义,还原了《论语》的本来面目。他指出:《论语》其实是他的弟子们精心整理的。每篇文章条理清晰,条理分明,书中20篇文章的安排也是自始至终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石怀以其独特的见解,活跃了《论语》生动活泼的生活,使现代中国人能够以现代的生活体验理解《论语》真实的内在思想。

《孟子》是一部记录孔子思想继承人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他发扬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和政治学说,因此被称为“亚洲的圣人”。《汉书》记载的《孟子》有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4篇,已失传。石怀的《孟子·旁传》采用了一种与历代著名儒生注《孟子》完全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出发,联系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孟子的学说从古到今为何颠扑不破。指出孟子一直在呼唤人类的正义和传统的道德政治,从未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践行的是他所倡导的拯救世界的精神。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章。朱的《大学》自宋代流行以来,长期被视为功名的敲门砖,但逐渐不为人知。认为《大学》思想源于《易经·干卦·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有自己的逻辑脉络,对朱篡改原文的做法大为失望。因此,石怀用原著讲述了“大学”的故事。《原大学略谈》对“纪、知、诚、诚”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二次修炼和实学进行了详尽透彻的讲述。怀大师在书中指出:“大学”的总纲领是“大学之道,明于德,近于民,止于至善”。围绕这个总纲,阐述了内服药与外用药的密切关系。从“尊物”到“正心”,属于内知的学问。如果内在知识的修炼达到明德境界,外用于持家、治国、平天下,那就要从修身开始了。修身是内服药和外用药之间的一个重要关键。原本晦涩了两千年的“大学”的本质,被石怀精辟地阐释了出来,为现代人提供了修身养性、处世为人的指南。

易经是五经之首,是儒道乃至百家学术思想相通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易经。然而,李逸是困难的,每次读者认为他害怕道路,他有意愿可能不会通过门进入。石怀的《易经杂记》从“变、简、难”、“理、象、数”的基本原理入手,叙述了易经的知识,为有兴趣学习易经的人介绍了入门之道。《易经传》是孔子学习《易经》的心得报告。在另一场讲座《易经传》中,怀大师不仅对《易经》进行了更加精辟的阐述,而且通过对《易经》的分析,深入挖掘了孔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文化渊源。内容涉及自然哲学、人文精神、政治艺术和身心修养之道。

石怀的儒家著作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诠释经典。也就是把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通过阅读原文来理解儒家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中,前一篇文章的意思往往在后面的句子中解释得很清楚。只要把前后两章联系起来,我们自然就能理解经典作者的原创思想。《论语》的写法基本上就是用这种读经的方式。

二是历史与历史的结合。即把儒家经典与相关史籍进行比较、比较、整合,来研究经典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比如《论语》,把《论语》和春秋时期的历史遗迹结合起来看当时的社会政治混乱,从而看到孔子开创和确立的文化精神的伟大。《孟子·旁路》结合《孟子》七经和战国时期相关史料,说明了孟子有心济世的精神。

第三个是边签的引入。怀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包括百家思想的精华,集中外古今之论于一炉,往往能博采众长,解决一直令名家望而却步的难题。比如《大学》中提到的“知、制、定、静、安、虑、成”七个层次,是中国先秦传统文化中教育和学习的特点,也是儒家的修身功夫。虽然这“七证”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大学并没有具体规定如何实践。宋明以来的新儒家,都是囿于自己的见解,而无法说清楚。怀大师在《大学略论》中用佛道来说明“七防”功夫,从而超越了以往的观点。

四是深入浅出的解释。教书写书的老师喜欢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易懂,态度平易近人,语言诙谐幽默。比如易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石怀的两部易学著作以独特精彩的开悟赢得了解答,使博大精深的易学深入人心。通过石怀的解释,读者会发现《易经》其实是一门很容易的学问。

五是贯通古今。石怀儒家著作的最大特点是“今昔之变,是俗语”。在他看来,“四书”和“五经”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理解这些经典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在《论语》和《大学简评》中,石怀不仅帮助读者联系现在和现在的事件了解经典作者的思想,而且经常根据现代世界的文化趋势指出他的民族和国家在未来应该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石怀的作品弥合了古代和现代文化之间的鸿沟,成为当代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全集的第二类是佛教作品。这部分作品数量最多,包括《禅海占卜》等17种。佛教是对古印度文化的系统总结和伟大变革。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道思想发生了接触,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自六朝以来,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合流形成的文化形态。因此,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

佛教在当今世界仍有其重要价值。当今时代,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化虽然带来了物质上的进步,但也造成了社会病态。理性化是现代化的基调,理性主义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技术。植根于科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特征。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这种现代理性称为“工具理性”,因为它只涉及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而忽略了生命的价值。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代表人物赫伯马斯指出:“高度的工具理性导致了科技意识的任意决定,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当今世界,人们忙于追逐物质财富,却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人逐渐把自己异化为物,生命成了物的附属品。人与自然、社会、家庭、自身疏离,切断了与精神家园的古老联系。表面上,人们仍然把快乐、成功或创造作为人生的目标,但实际上并没有目标。人们越来越感到空虚、焦虑、烦躁、孤独、寂寞、绝望,产生了一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杰称为“游魂”的感觉。所以,如何安定人心,对于一个完美的人生越来越重要。

这时,人们突然回过头来重新发现宗教对生活的意义。宗教,只有宗教才能满足人类超越自我,追求永恒、完美、真善美的心理需求。这是所有宗教共有的功能。所以,人的宗教精神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但不会消失。西方基督教主张依靠上帝的拯救来实现这种超越。但“上帝是万能的”观念在现代理性精神的冲击下已经崩塌。人们不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上帝无所不能。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上帝死了”。人可以放弃上帝是“救世主”的幻想,但不能没有宗教精神,放弃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并没有被这种“救世主”的观念所拖累。它教会人们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生死的痛苦。所以佛教才能肩负起安定人心,提升人生价值的使命。这就是今天佛教从东到西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根本原因。

石怀17种佛教著作,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佛经解释、禅宗、佛法修持。佛经解释包括五种:楞严经大义解释、楞伽经大义解释、觉远经简介、金刚经所言、药师经救世观。因为过去流传的中文佛经大多是唐朝以前翻译的,语言古旧,含义晦涩。更何况理解和解释需要几千年,古今完全不同。因此,一般读者觉得佛经难读,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但是,这些佛经一旦被老师讲解,就变得通俗易懂,受到各个文化层次读者的喜爱。怀老师讲解佛经的特点是:一方面,译释结合,在保持原文词句含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讲述其中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佛教的本质是用现代物理原理解释的。比如怀大师推荐《楞严经》作为一切佛法的大纲。这部经典系统地总结了佛教的核心精髓。它不仅为利智指出了直指人心、悟佛本性的方法,也为那些根柢钝的人展示了修行的方法、秩序和各种方便。顾先说:“自从读了冷艳,就没读过人性糟粕的书。”。由此可见《楞严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怀大师指出《楞严经》是从七分识心八分归开始的,一步步解释心物合一的原理。怀大师在《楞严经大义释》中对此做了现代解释,解释了《楞严经》如何从身心实验中证明物质世界的原理,如何从物理范畴中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告诉我们,佛教中的心物一元论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更是建立在人的实际心理状况之上的,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的。所以佛教确实有科学验证和哲学论证。

当然,佛经不仅文字难读,很多佛经因为内容深奥也难读。如果你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善于辨别方法,集中思想,从真正的实践出发,就很难一窥他们的教导。比如《楞严经》就是公认的最难读的佛经之一。苏子瞻曾说:“冷嘎之意静,文笔古朴,读书人不一定会造句,但离开文章得其意而忘其意的人,就会受到关注。”在一位老师对知识的认真钻研下,他对《楞严经》下足了功夫,思考缜密,辨析清楚,分析严谨,总结论点,融会于心。因此,他在《楞伽大义》中为读者清晰地阐明了此经的线索:经中65,438+008个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首先由大智提出,但佛陀并未一一解答,而是坦陈自己的心、性、相,分别辨析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进而引向玄学。可见《楞严经》的宗旨是直指生命的身心生命和宇宙的根本性质。在石怀的帮助下,伦加的意思很明显。

石怀的讲课不仅为读者澄清了背景,而且指出了容易学习的要点。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就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佛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所有的宗教,包含了所有的宗教,不局限于佛教的范围。千百年来,无数人研读念诵《金刚经》,因之得道。金刚经有什么玄机?在《金刚经》所说的,怀法师指出:此经的重点是善良,关爱思想,这是从凡夫到觉悟的道路,圣人和凡夫修行也是如此。你在乎什么?学佛就是证道,诸佛证道的最高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涅槃是圆满,不是生也不是死,不是来也不是去,永远是清净。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灵?你应该没地方住,也不应该出生。不动不从相,就是保持内心平静的想法。即使在动荡中,它也是安静的,仿佛静止不动。再比如,药理学家的经典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佛经。怀大师在《药师经典中的救世观》中指出,药师佛的12愿是这部经典的重点,表现了大乘救世救人精神的伟大。读者抓住这个关键点,就很容易读懂药理学家的经典。再比如,《觉远经》是一部指导一切众生修行佛法的正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回答了12菩萨提出的问题。这些12菩萨,外形各异,代表12的修行方法。在《觉远经略》中,怀大师明确提出了如何认识自然、如何修、修观、修禅的要点。怀大师在讲解佛经时,经常引用大量事例来说明道理。在《觉远经略》中,说到见地、修证、许愿,都有举例详细说明。许多例子都是石怀自己的经历。在《药理学家经典中的济世观》中,石怀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结合经典进行阐释,所以即使深入到最细微的地方,读者也一定能看懂。

怀大师的禅学著作有《禅海探秘》、《禅与道入门》、《禅修视频》、《禅谈》、《禅林体系》、《中国社会》等五种。当然,大部分关于佛教的修订著作都与禅宗有关,为了叙述方便,单独列出。自宋代以来,禅宗逐渐成为佛教的主流。天下佛家说禅者无数,佛寺号禅林遍地。但是,大多数人对禅的目的一无所知,从静坐到打游戏。当今世界,很少有像石怀这样通情达理、有修行的禅修者。因此,如果仅仅就这一成就而言,南是当代禅宗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禅海录》是石怀最重要的禅学著作,它不仅记录了石怀一生的禅修经历,也是一部原禅之作。石怀从对意义和位置的清晰理解开始:禅的目的是理解自然和达到佛法。广泛征集语录,声讨各种禅语,懂得解禅抓短语,探寻禅的源头。怀老师着重阐述了禅与教、顿悟与渐悟的道理。中国佛教大致有十个分支。除了禅宗之外的所有分支都践行自己的教义(经典、法条、学说),只有禅宗标榜“无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禅宗弟子认为可以抛弃经学和藏传佛教的学习,悟道。其实禅宗与教论的关系是“言之理在理,佛说三藏教十二分,皆依之。”如果推到极致,一个字都站不住,已经是第二层意思了。"怀大师指出:禅宗的古德虽不一定是先学教法而入禅,但大多也是开悟前或开悟后通晓义理,与心学教派融为一体。所以禅者不可疏于研读佛经,而应温故而知新,融会各种学说。

禅宗一开始标榜“无文字”,是希望摆脱教条,以独特的方式为受困于文字、戏剧各种理论的佛教徒打开一条思路,进入一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世界。到了唐宋末年,禅宗的活法已经成了死字,各派祖师不得不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比如说说话、看公案、握拳头、喝棍子等。,为了考察学者,锤炼学识。但后世禅修者舍本逐末,老死不相往来,再也出不来。有鉴于此,石怀没有把谈吐作为真正的方法,没有把饮酒作为家风,回到了禅宗的本来面目。

禅宗从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开始分南北,南宗顿悟,北宗渐修。南传佛教在后世风靡全球。禅修者以为禅宗不需要禅定,只需要在一机一境中顿悟,就能得道。怀法师指出:“做藏传佛教的大事业,统一一切修行方法,是逐渐获得经验的。就是禅宗的创始人,文字上的顿悟,也是熏蒸积累的。”所以禅者一定要注意修炼。至于是先修行,后悟道,再同时修行,还是悟道之后再修行,石怀认为,三者虽然理论不同,但道是一家,根源不同,没有必要互相争论。怀大师的禅法既融合了佛教的揭秘之学,又贯穿了儒道两家的文字。相对于数量,它将是统一的,唯一的。

禅修视频是历年主持禅七的怀大师的开篇语录,十方学习的修行报告。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一窥真正的禅宗风格。禅七意在禅修期间收集证据,以了解生命的真谛,生死轮回的原因,进而超越生死。参考禅宗,石怀采用了唐宋的方法。由于众生的习性和烦恼不同,他打破传统的打七法,嬉笑怒骂,因材施教。结合《禅海探秘》一书阅读,读者会对石怀的禅学思想和造诣有更深的理解。《禅与道概论》的前半部分讲述了禅宗的宗旨、起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历代禅宗的公案,堪称一部通俗的禅史。禅宗丛林系统与中国社会详细介绍了禅宗丛林系统的特点、起源和演变。这三本书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关于禅的知识。

修佛的书有五种,分别是《禅定长生》《智慧初修》《一个学佛人的基本信仰》《禅宗正脉研究》《如何修佛》。学佛不同于学其他知识。不仅要学习佛学理论,更要身体力行。见地、修行证、做愿,是学佛修行必须坚持的大纲,密不可分。怀大师在《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实现愿望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基础。一个学佛的人,一定要把信仰建立在菩萨的大愿之上,才能突破诸多烦恼造成的恶业,成就菩提道。在他的书中,他解释了《华严·普京仙愿》的秘密含义,并公开了普贤愿望的实现。《如何修行佛法》是怀大师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学佛修行的实践步骤进行了精辟的讲解和具体的指导,纠正了修行路上的困惑、错误和无意识的错误。《定慧初修》是关于如何止视、修定、修慧的讲座,适合初学者。其中《观无量寿佛经大义》重点介绍了修净土的方法入门知识,阐述了净土与禅、唯识学的关系,消除了修净土只是无心说佛号的误解。大乘必须以小乘为基础。小乘的做法是怎样的?在对禅宗正脉的研究中,怀法师以禅宗秘法为基础,传授禅宗的实践。通过这种观念的实践,我们身体的不纯性就会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内心,这将帮助我们摆脱身体观,进而看到空性。《冥想与永生》是关于冥想练习的最权威的著作。书中怀大师融会儒、释、道的禅定原理,吸收藏秘之气的知识,指出各种方法,并点评历代各路僧人配合中西医的修行经验,传授正确的修法,解答各种有关气的变化、脉象反应的问题。怀大师的佛学实践教学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不仅融合了佛、儒、释、道、中西医、宗教、哲学、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怀大师的禅定功夫已经过科学鉴定。台省铁路医院骨科主任周晓茹博士、中兴医院麻醉科主任卓博士利用检测仪器,适时对怀孕教师的生理状态进行检测。发现他的心电图上有一条直线,没有波动。科学证明,禅定境界的“停脉”确实是真的。

此外,全集中收录的石怀的佛教著作还有《中国佛教发展简史》和密宗道教、东方神秘主义等。《中国佛教发展简史》是一部简明的佛教史。从印度佛教的起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过程,达到了当代世界各国佛教的现状,为了解佛教的历史起源提供了清晰的线索。道教、密宗、东方神秘主义介绍易经、中医、神仙炼丹术、藏传密宗的原理,阐述密宗的真谛,揭穿宗教神秘仪式的假象。正如怀先生所说:在人类文化中,神秘主义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像宗教与非宗教,像哲学与非哲学,也像宗教与哲学。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是神秘主义的发源地之一。过去,神秘主义因其神秘而流行,人们往往重视它,引用神话故事,甚至聚众敛财。如果我们能够发扬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仍然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第三类全集是关于道教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老何姿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简介》。此外,前述佛教著作中的一些章节,如《禅与道概论》、《禅定与长生》、《道教密宗与东方玄机》等,也是关于道家学问的。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者从老、列、庄诸子以下,"全面罗百代,博大精深"。自汉代以来,道教发生了变化,并集中于道教,其“通史”必然导致“无序、怪诞、碎片化”的弊端。所以在现代社会,学者们往往把道教文化当成迷信,甚至有一群无知的人假设道教本身没有思想学术,只是抄袭佛教。怀先生早年学道,得道三昧,所以对道教文化推崇备至。他曾说:儒释道中,佛教更侧重于出世。佛教的大乘虽然也主张入世拯救众生,但僧人本身更侧重于出世;而且佛教的知识是从心理学开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途径。以孔孟之学为基础的儒家之学,偏向入世。虽然有一些出世的思想,如“大学”、“中庸”,但偏向入世,从伦理开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道路。道家学,庄子学更好,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随它便。在个人保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