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人生修养无非是“静”和“敬”
只有心平气和,你才能心平气和,这样你的心才不会被外物所动,而你在避免噪音的同时,也能让自己的心有个主人。
礼拜者只有对天地之道有敬畏之心,才能感知到人生底线的存在,才不会越雷池一步,才不会让自己在错误观念的驱使下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所以,能以“静”“敬”二字修身的人,自然能有中庸的人生。
《围炉夜话》里有句话叫:
教人以静,朱教人以敬,都说静者心不动,敬者心常叫。此外,静能延年益寿,静更强。学习的功德和养生之道也是有的。清静和尊重的好处是很大的,所以学者可以无所作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要安静,朱教人要恭敬。沉默意味着头脑不能思考,尊重意味着头脑永远清醒和谦卑。更何况,没有妄想症就可以延年益寿,尊重人就可以使人一天天进步。
学习的关键在这里,养生的方法也在这里。沉默和尊重对人如此有益,学习的人怎么会不重视呢?
这句话中提到的“程子”就是宋代的程,又名程颢。他被称为明道先生。十岁时,他就能写诗了。十二岁的他就像一个老人,人人都爱他。
成先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明道先生口中的所谓“静”,指的是心不随物的淡泊状态。
俗话说:吵,随它去吧吵,我自争。“静”是一种功夫。能静者,不乱。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自然只有一颗清新洁白的心灵。
在这瞬息万变的红尘中,心中总有一位大师,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智慧。
如果说程先生的“静”是修心养性的内在修行,那么朱外在的“尊”就是对自己的事情最好的指导。
这个“敬”字,是对外事的一种修养功夫。
能尊天地之道者,自然不逾矩,人能顺天地而生,故不知因果。这就是对因果的敬畏。
这个道理应用到生活中,也能印证道理。
人与人相处,能发自内心尊重别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俗话说“尊重别人的人,才会永远尊重别人。”
很多人做事的时候,通病就是自大,自大也是他身败名裂的根源。
比如按照道家的思想,物强则老,也就是说现在说不还为时过早。
过于强势和自大必然会让你走向事物的对立面,而当事物极度对立的时候,就是灾难诞生的时候,自大就是把自己推向极端的罪魁祸首。
《素书》中有“罪轻而生,欺软怕硬而无情”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鄙视你的上司,你将被定罪,如果你侮辱你的下属,你将失去你的依恋。
作为下属,他对上司傲慢,不讲礼貌。作为一个以权力为主导的老板,即使软弱,他也忍无可忍,最后会找机会给自己找麻烦。至于欺负下属,那么下属自然不会亲近,最后会变得孤军奋战,可能导致政令无法具体执行的结果。
这一切都是自大和不熟悉造成的。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可以保持谦逊和敬畏,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关系,结出好的结果。
就像当年张亮刺杀秦始皇失败隐居下邳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百般刁难他,让张亮自己穿上鞋,约好五天后的清晨来桥上。
后来,因为张亮迟到了几次,他被老人无缘无故地责备了一顿。最后,在老人的重重考验下,张得到了老人的赏识,并得到了一本兵书。
后来,张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秦朝的隐逸大师。最后他能够成为刘邦的智囊,多亏了这本艺术书。
对张亮来说,只有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他才会有敬畏感,并有机会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静”是一种世界嘈杂,心不随波逐流的状态;而“敬”是一种守道的功夫。当你以敬畏之心对待他人时,在获得他人尊重的同时,你也能保持行为的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