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穴位开放法详细是什么?0?三

子午流注开穴法的核心要诀是什么?中医的子午流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基础奠基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宝库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理论。经络指的是时间,流就是流动,注射就是灌注。经络学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基础奠定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理论。经络指的是时间,流就是流动,注射就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将一天24小时分为65,438+02小时,对应地球十二经脉,结合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和五个穴位的开合。在一天的十二个小时中,人体的气血是循环流动的,盛衰的开合具有时间节奏和相位的特点。经络通穴法即来源于此法,它能准确有效地调节患者的气血,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调节机体,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时间规律,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血气过时就去衰,过时就开,过时就关,过时就占,也就是被所谓的毒刺给捅了。补药随它去,就是所谓的针虚刺它,刺它以迎带走,刺它以助它。根据这一原理,选择穴位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刘著法。今天,中医的经络腧穴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电子检测技术所证实,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具有像流水一样的“趋势”,即符合中医所说的“经络流动”的规律。掌握经络流动规律,对养生和用药大有裨益。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活习惯要符合自然规律。纵观12小时人体脏腑的起伏,环环相扣,非常有序:午夜时分(23:00-1:00),胆经最盛。胆汁需要代谢。人只有在童年入睡时,胆汁才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就有多清。”任何在午夜前入睡的人醒来时都精神饱满,面色红润。相反,长时间保持清醒的人,脸色苍白,容易得肝炎、胆囊炎、结石,有的还会因此而“胆小”。这个时候养肝血(阴)最好。丑中(1至3点),肝经最旺。"肝脏储存血液。"人的思维和行动依赖于肝血的支持,需要排除废血,需要产生新鲜血液。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时候完成。如果丑的时候不睡觉,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说:“卧则血归肝”。所以那些长得丑还没睡着的人,脸色青灰,情绪疲惫浮躁,容易得肝病。在印石(3点至5点),肺经最旺。"肺部充满了脉搏。"肝脏在丑中生出新血后,给肺提供新鲜血液,通过肺送到全身。所以人们早上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在印石,肺病患者的反应特别强烈,比如严重咳嗽、哮喘或发烧。在石矛(5点到7点),大肠经络是最繁荣的。"肺和大肠都在里面和外面."肺将足够的新鲜血液铺满全身,然后促使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所以大便异常的人,这个时候就需要辩证调理了。黎明时分(7:00 ~ 9:00),胃经最旺。所以,人在7点钟最容易消化早餐。如果胃火过旺,口唇干燥,严重者为唇裂或生疮,可在7点清胃火。胃寒的人7点养胃健脾。九时(九时至11时),脾经最盛。"脾主运化和血液循环."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主宰者,也是人体血液的统帅。“脾开于口,其光辉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红润。否则嘴唇是白的,或者是黑紫的。脾虚九时健脾;湿的9点就要淋湿了。中午(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由舌开导,光辉在面。”心活血,养神,益气养筋。人们可以在中午睡一会儿,这对滋养心脏大有好处,可以使他们在下午甚至晚上精力充沛。11分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的人滋养心阴。期末(13 ~ 15),小肠经最盛。小肠清浊,水归于膀胱经,渣滓发于大肠,精气运于脾。说到底,小肠经络调节着人的营养。饭后肋部疼痛者,此时会降肝火,疏肝理气;肾时(15 ~ 17),膀胱经最为兴盛。膀胱储存水和津液,水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如果膀胱内有热,可引起膀胱咳嗽,即咳嗽、遗尿。人的体温在申时偏热,尤其是阴虚的人,此时滋补肾阴可以调节此证。酉时(17至19),肾经最盛。“肾藏生殖之精,藏五脏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氏人体泻火排毒,肾脏进入一元藏精时间。肾阳虚是补肾阳最有效的方法。当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盛。“心包是心外膜,有脉络,气血之道。恶不可忍,痛不可忍。”心包是心脏的保护组织,是气血的通道。心包的繁荣可以清除心脏周围的外邪,保持心脏的良好状态。心寒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补肾阳;一颗闷热的心滋养着心阴。石海时期(21点至23点),三焦经络最为繁盛。三交是六腑中最大的一个,具有统御气机、疏通水路的功能。亥时的三焦连接所有的脉。如果人睡在海里,脉搏可以调理,对身体非常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的很少,所有的脉都是相通的,可以用任何一个来调理。古书《灵枢》:“经脉通行,与天同,与地同。”有些人认为打开这个洞的原因是戚颖和戚薇在同一点相遇,而这个点上的洞被打开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谬误。要知道,营卫之气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内经》说:“营卫之气昼夜运行五十周,周而复始,* * *行八百一十尺。”而每天,如果这也算的话,岂不是每天都有机会遇到营卫队的戚?仔细数一下,一天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以二十四,就是营和守的气在同一点相遇两次。所以,同一个穴位没必要每天开两次,每天都一样。这个理论怎么站得住脚?其实他把“开”字误解为“开”,以为穴位开了,所以治疗有效,所以才有这个理论。其实“开”字就是“开”的意思,即此时经络之气驻留于此穴,与此穴有关的一切病邪,都可以通过针刺泻开(人的疾病都是气血相胜,郁滞受阻所致)。所以开穴的时候,最好选择这个穴位来治病(守时待气理论是这个理论的基础),人体脏腑经络(五行穴位)有66个,“时”“日”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世界,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是相对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络中有不同的盛衰,五行相生,同一之气可以相应组合。如果你和为一,不同的气就不能相应地结合。所以,当十二经脉与昼夜经脉相同时,这条经脉上的穴位就对应了气。只要穴位的五行与时间的五行相对应,穴位就会被“打开”。但是为什么要用天干而不用土来养呢?因为天之气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针灸完全是以气化原理为基础的,所以前人探索出了经络之气对应天气的道理,发明了“经络流注”针法。它讲究天时、地利,将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与人体气血运行的情况相匹配。《戚颖灵枢经·难经·一难·二十三难》中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缘起》和《本书》这两章对景星宇的记载很详细,但是景星宇属于五行,只有阴和阳,其余的都不附。《难经六十四难》对景行舆归五行十干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灵舒威齐星》云:“一年有十二月,一日有十二日,子午为经,尤袤为纬”。《灵枢·吴娈》一章说:“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月。十二月,分四小时。”《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一文说:“一日分四时,晨为春,日为夏,日为秋,子夜为冬”。《苏文巴沈正论》说:“任何刺法,必待日月星辰之气四时八时,气必刺之。”意思是“适时调整”《一经》说:“以日之长,各以为纪,说是时待气。若病在阳分,须待其气加于阳分,刺之。病在阴,须待气加于阴,刺之。待其时,病可随期,失则等,百病不除。”这些都与子午流注密切相关。南唐何若愚著有《流注微赋》,对经络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元代窦汉卿著有《表友赋》,载有“每日取六十六穴看开合,论五行五脏验时盛衰之法”,可见经络流注已成为元代特有的针灸方法。在《针灸精要》、《医学概论》、《明代针灸》等书中均有论述。而徐风的《针灸大全》一书,则普及了“经络刘著点穴旋律日日准时”,经常被学者背诵应用。可见,子午流注法历史悠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重视的先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