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阴暗面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臣子,从隆中对山到秋风五丈原,对曹魏进行了多次攻击。他是一个全能的、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是一个集老师、将军、领袖、德行于一身的封建中国的完美学者。作为蜀汉的核心人物,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计划都是成功的,他接近上帝,他生性谨慎。所以除了《失街亭》和《兵屯渭南》,很少有人谈他的错误。那么,诸葛亮既然能出类拔萃,似乎就没有天生的弱点,也没有犯过不可饶恕的错误。蜀汉政权为什么会先灭亡?读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很多缺点,比如看不透细节,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凡事亲力亲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诸葛亮的失误。

第一,错估大局——失荆州,则失局。

错估了荆州的局势,结果荆州失守,整局皆输,导致了蜀汉的衰落。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北方,据韩冕,益于南海,东接吴辉,西接巴蜀。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必先占荆州。曹操统一北方后,先南下夺取荆州。孙吴集团也向往收复荆州,孙策在荆州之战中牺牲。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明的计策,在赤壁大战的炮火和叫嚣中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一举攻占了荆州,随后又取得了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对的对策,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但荆州“东有孙权,四面常有虎;北有曹操,每欲吞鲸。”刘备指示诸葛亮把荆州交给心腹关羽时,诸葛亮表现出犹豫。关羽收了印,诸葛亮不肯授,苦口婆心地跟他说了半天。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忧虑之深。他越看守荆州的责任,越知道关羽的软弱是致命的,于是反复向关羽讲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而关羽后来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当时诸葛亮听从了刘备的建议,可见诸葛亮严重低估了形势,做出了让关羽攻打樊城的决定。结果樊城不下,荆州失陷,关羽战败。刘备听说关羽被杀,情绪激动,决定出川讨伐本不该东征的东吴,破坏了长期以来联合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虽然出面劝降,但也只是止言而不拒谏,导致刘备大败。刘备就任汉中王后,诸葛亮本应建议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荆州防御力量,进而发动积极的外交攻势,使景宜坚如磐石,才是贯彻隆中对决策的正确方针。诸葛亮的决策失误,让荆州丢了人,死了人,从而流产了隆中对决策的关键一步。纵观荆州失人的全过程,关羽的责任是次要的,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比“马谡失街亭”的错误更大,后果更严重,影响更深远。因为荆州这一步涉及到蜀汉政权的安危和隆中对决策的战略布局,诸葛亮一生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与他在荆州决策上的失误有直接关系。

第二,你无法判断形势。

司马光说:“诸葛亮自高自大,逆天而行,自取失败。”“天道”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但诸葛亮却逆天而行,执意北伐,正如司马徽所说:“卧龙虽有其主,却不是时候。”诸葛亮后半生,复辟汉朝的机会和实力并不存在:第一,蜀国是三国封建统治集团中最弱的。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夷陵之战重创蜀国,使汉朝无法复辟。就像曹操听到刘备死讯时无比喜悦地说的“刘备死了,他孤独而无忧无虑。”尤其是后来张苞死了,赵云死了,诸葛亮觉得大势已去,于是吐血大哭,感觉心力衰竭。第二,敌对势力很强,但诸葛亮并不担心。以司马懿为例。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会是一个不好的开始,所以当他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的时候,非常震惊:“这将是蜀中的大灾难。”我不确定我是否能赢。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后,喜出望外。司马懿被封为当日将军后,诸葛亮“不知所措”。他知道胜败难料,但为了报答刘备接应他的恩情和信任他的重任,他不得不一次次出川伐魏。第三,蜀汉魏国百姓厌战,连年征战难得片刻安宁,而诸葛亮却要年年北伐,可谓逆天。

对于诸葛亮,他的好朋友崔也讲过“要使他斡旋于天地之间,绞断他的双手,并不容易”。诸葛亮的“才华不可估量”应该能预测到扶汉兴刘的结局和自己的命运。他不肯出山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个。这一点从《三顾茅庐》中也可以看出来。后来的例子很多:出祁山前,太史桥周说:“我观夜天象,北星二倍亮,不可画也。”并劝孔明:“为何要强?”孔明曰:“天之理,不可常变,何以克制?”五次北伐失败后,六次出祁山前,乔舟打出各种不祥之言,劝他守时,诸葛亮却不顾一切,执意出关。六下祁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他的成功寄托在上面的山谷。但却是“天未满汉”,司马父子死而复生。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后来,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说:“六次去祁山不是因为情报不足,只是几天而已。”诸葛亮之后,姜维继承其遗志,九伐中原,均以失败告终。三国“久必合”,统一于晋。诸葛亮和姜维并没有改变蜀汉政权注定的命运。天下有德之人,不一定都是刘家的天下。他们不了解现状,贪多嚼不烂。

第三,不善于培养人才

蜀汉初期,诸葛亮领导的集团是一支比较强大的队伍,有五虎上将张飞、关羽、赵云等人,还有魏延、王平,但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张飞暴躁,关羽狂妄,魏延难以驾驭,马谡轻佻,都给了西蜀一次又一次致命的打击。诸葛亮说:“病不在兵多,而在主!”可惜蜀中除了诸葛亮,再无其他大将。于是诸葛亮只好让关羽守华容道和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和孟达守尚勇。而且这些人多次违反诸葛亮的抗政策,甚至包括刘备。最后诸葛亮任命姜维为统帅,也是因为朝中无能之人不得已而为之。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诸葛亮对蜀汉的人才状况十分清楚,但他并不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表现在:

(1)不能选拔任用只能超越自己的人。

诸葛亮的独裁并不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红等人物,但这些人都比诸葛亮谨慎,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大多是唱赞歌的庸官,比较保守。蒋琬当政时“当官”,与众人相处融洽。"既没有一个眼神,也没有一个微笑,上帝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的举止."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但他什么也没干,却年年高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飞翼被一个魏徵人杀死了。鞠扬对诸葛亮的升迁只是个人感激,并没有看到他在太守的位置上做了什么。诸葛亮死后,被诸葛亮收编的姜维与费祎矛盾很深。费祎经常“砍”姜维的“大军”。姜维“在一国多年,功业未立”。然而朝廷黑暗,宦官黄浩玩弄政治,密谋废掉姜维。结果,姜维“自危”不敢回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切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价:蒋琬、费祎“守诸葛亮之套路,循之而不改”,姜维“未能作出明确判断,终坠死地”。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靠自己的好恶选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华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可能超越自己的人,比如李严、廖立、魏徵等有才华有功勋的人,都是被排斥、被攻击甚至被杀的。可见诸葛亮的“唯才是举”是虚的,在用人上远不如曹操的“唯才是举”。

(2)不需要改过自新的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监督粮草的运输。刘备入蜀时,李延屡建奇功,官职高达一品大臣。"他和诸葛亮一起,得到了遗诏的帮助."刘禅,“他捍卫中央政府,统一内外军务。”李延派胡忠参军,督成诸侯,曰:“召光归,赐光退。”梁退军,佯惊曰:“粮草甚丰,何故可还?”而上表统治者刘禅则说“大军假退,望诱贼而战。”诸葛亮出示了李严“写前后”的印章,李严“辞而竭其情,先谢之。”由于北伐的远征,汉中得不到百姓,所有的粮草都要从险要的蜀道运过来。由于运输困难,“粮尽粮绝”即使使用新发明的木牛,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再加上下雨,粮运不好,可以理解,主要责任不在李炎。诸葛亮严厉斥责李严“负债过度,不思忠义,无端指责,不处理危耻,事事执迷,弃狱导民为奸”,并以人民要求为由,免去李严一切职务,“免其官职,传其节,延印,削其爵”,以假意为借口,严惩李严,废其文官,“迁玉子郡”。第一次北伐,马谡因为街亭被斩首。据《三国志·舒舒马谡传》引《襄阳书》。正因如此,蒋琬后来说“天下未定,自己是智者”,实在可惜。也有说诸葛亮“为天下屠夫,欲得物甚多,不只是为省钱,乃以器付之;“知多则违智主诫命,失则杀利人。很难与智者交谈。”李炎和马苏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重视人才培养

以诸葛亮第一次与博望坡的战斗为例。诸葛亮以“恐海关和张耳不听我号令”为由,向刘备“乞求假剑印”,进而掌握军政大权。随后的战术分工甚至让普通人感到疑惑。张飞只“放火”,关羽“饶了”和“兵攻后军”,关平和刘封负责“准备东西引火”,而绝对不抵抗“只要输,不要赢”,而刘备的前主子则在“整理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无视民主决策和将军训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个人的独断专行。这无疑导致了韩曙政权内部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和士兵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韩曙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

第四,用人不当

前面已经讨论过,诸葛亮非常清楚荆州的重要性。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必先占荆州。诸葛亮严重低估了镇守荆州的人员,做出了关羽镇守荆州的决定,导致了荆州的灭亡。让马苏守街亭。从表面上看,似乎马谡失街亭、砍头都是他自己的错,但把马谡说成无用甚至“平庸”是不公平的。街亭之战前,参军的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为蜀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如献上征服孟获的计策,离间魏帝和司马懿,都是良策,取得了成效。那么,足智多谋的谋士马谡为什么会在街亭惨败呢?表面上是马谡的无知造成的,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但一直只是“高级顾问”,从未担任过将军。他擅长战略,不擅长战术,擅长诡计,缺乏实战经验,但诸葛亮把他推上了大将之位。而且在斩了马谡之后,他哭着说:“我想是先帝在白蒂城危的时候告诉我的,‘马谡’言过其实,所以用不了多少。“这个水果应该说。”这个时候他还想着用平庸当人才,始终不明白失街亭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不当。

五、授权差。

诸葛亮在《后主自嘲》中说:“街亭不听号令,山谷不退,都怪臣无能。”诸葛亮对阿逗忠心耿耿,事事忙,事必躬亲,甚至“自纠本本”他的对手司马懿对此有一个评价。司马懿有一次遇到诸葛亮的使者,问诸葛亮过得怎么样,休息得怎么样。使者对司马懿说,诸葛亮“熬了一夜,罚了二十多,来看如何;敢吃不到几升。使者离开后,司马懿对人们说:“孔明吃的东西很少,但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果然,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退兵。作为领导者,诸葛亮的重要职责就是“授权原则”。专注于重要事务,下属可以获得一定的权力和责任,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可以独立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不一定要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而是要有调动下属积极性的能力。诸葛亮可谓多才多艺,工作勤奋,每天早起晚睡,亲自处理各种事务。这样的领导风格不仅对领导本人不好,下属也会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自己的独立创造力没有得到发挥,从而失去工作热情。这种领导也会失去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机会。难怪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明显匮乏,尤其是没有人能统领全局。

第六,奖惩不明

(一)该罚的不罚。

关羽华容让曹操走,违反了军令状。他本该被砍头,但刘备恳求道:“昨天我们三个结拜的时候,立誓生死与共。时至今日,云长虽犯法,却不忍违前盟。望权记之,任其赎罪。”诸葛亮放过了关羽。因为这次纵容关羽,后来荆州战败。据《三国志·舒舒蜀将万飞蒋易魏传》记载,刘备生前考察广都,发现诸葛亮提拔的蒋琬“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时有陶醉”,盛怒之下“必加罪责”,而诸葛亮却对玩忽职守的蒋琬倍加保护,坚称蒋琬是“国家的工具”,要求刘备“再加一次”。刘备才不得不放弃依法惩处,改“罪”罢免官职。

(2)处罚不当

曹操剪了头发写了故事,刘备之前为关羽求情的华容道,诸葛亮一定记得很清楚。却执意斩杀丢了街亭的马谡。正因如此,晋人严厉批评诸葛亮:“今蜀之卑侧,更不可为国,但杀其英才,收回其用,不难也。学法并不难,夺才也不难。”(《三国志·马谡传》裴注)当朝大臣蒋琬认为诸葛亮斩首马谡确实太过分了。裴注《三国志·马谡传》引《襄阳纪》曰:“蒋琬到汉中后,谓:‘昨楚杀臣,然后文公乐。世界未定,聪明的人愿意关注!”,不管是蒋琬还是挖他的牙,可惜马谡是从马谡作为“接君”和“智者”的角度被杀的。

(3)是否奖励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和邓艾是疑兵。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北伐失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赵云、邓艾“虽被吉谷击败,但却聚集群众坚守”,毫无损失地退兵,而诸葛亮却被“降职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在视察中发现士兵和军资完好无损,并从邓艾口中得知赵云是“自取灭亡”,才造成了“军资不弃,兵贵神速”的事实。之后,他只把赵云保存的“军事资产余丝”给士兵,赵云以“军事上不利,不宜给予”为由婉拒,建议全部上缴国库。军事上的失利,完全是因为诸葛亮拒谏、固执、独断,起用了自己心爱的马谡为先锋。赵云为了补救自己用人上的失误,亲自断后,以保护士兵和军事资产。他本该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却被诸葛亮推卸责任,降职。后来他得知真相后,拒绝让赵云恢复原职。这不仅犯了他一直没改的错误,还犯了更坏的错误。

七。政治腐败

诸葛亮蜀汉官僚机构臃肿,官民比例古今罕见。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只是暂时的平衡。荆州失守,关羽战死,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倾尽全国之兵,怒攻东吴。结果全军覆没,死于白帝城。诸葛亮受托辅佐少爷,开始掌权。他只在西南一隅,南方和中国叛乱,国内动乱和矛盾加剧,面临“民不聊生,兵不聊生”的窘境。当时人口不足百万的蜀汉政权,官僚机构臃肿得惊人。全国有四万名官员,平均七户人家要供养一名官员。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时,蜀汉有28万户94万人,平均每户不足3.4人,官民比为1:24,即24人养一官。如果把人均9个中的1个士兵算作超过65438+10万的士兵,那么平均每户的士兵数是2.8个,官民比是1:19。19,难得有人养个官。如果把每个家庭都排除在外,吃皇粮的人会出现更多。在16700年前的低生产力水平下,如此臃肿的官僚机构必然会有重税,苛税只会增加。而且会出现很多冗员,矛盾,腐败。人要怎么活?为什么人民不反抗?三国之中,蜀汉政权的第一次失败成为必然结果。

八、拒绝受教。

诸葛亮专断自负,不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仅举几个例子:北伐时,费祎曾反对诸葛亮与投降魏国的叛军孟达重修旧好,并指出“孟达小子过去对不忠,后又背叛了自己的前主人(刘备)。他不足以写书”。但诸葛亮对叛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想“诱其想外援”,向孟达取经。然而,孟达是“真诚的”,从来不想成为诸葛亮北伐的朋友,这给了诸葛亮阿良一个打击。可见诸葛亮上台后,很难听到正确的意见。就算平定了南蛮,当初也是武力镇压,付出了严重阳的努力才记住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战功卓著”的魏延在北伐时还提出以五千精兵奇袭长安,诸葛亮率领主力出斜谷,决定一举攻下长安,占领咸阳以西的关中,但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从此不再信任魏延。

九、爱表现,少宽容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让广大蜀汉士兵佩服不已,也引起了东吴周瑜的警惕。应该说周瑜一开始也是想和诸葛亮交朋友的,但是在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的智慧导致周瑜不高兴。作为诸葛亮,明知周瑜嫉贤妒能,如果能装糊涂几次,周瑜也未必想一再对诸葛亮作恶。但每次周瑜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诸葛亮都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借草船之箭,建堂祈风”,这让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应该比管仲心胸宽广,但他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却生周瑜的气。他未能从孙刘联盟的大局出发,改善与周瑜的关系,加强吴蜀军事情报的交流,并* * *对付曹操,进而争取天下。

总之,诸葛亮对蜀汉政权20多年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他自负专断的心态,过于谨慎保守的性格,使他在用贤任能、依法治蜀、南征北战等方面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特别是蜀汉政权建立后,国家的发展没有把重点放在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政治改革、精简机构、用人治国上,导致统治集团日益腐败、社会动荡、矛盾激化,从而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当然,希望蜀汉政权先亡并不是诸葛亮个人的意愿,但诸葛亮后半生的行为无疑埋下了蜀汉政权先亡的种子。蜀汉政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