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它的名字有很多昵称。华夏九州指的是哪个九州?
九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九州是由哪些州组成的?谁来划定界限?关于九州的划分和名称,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说黄帝“造九州方,列为天下”;有人说九州是颛顼买下的,他传给了帝喾。后来姚被淹,天下断绝。大禹治水,天下分十二州,也是九州。传说各不相同,各执一词。
而通俗的说法“九州”是大禹划定的,源于大禹治水。当时是个阴天,有汪洋,有零散的土地。大禹为了组织和指挥治水,把这些土地划分为九州岛。书中记载为:纪、严、青、徐、杨、荆、于、梁、雍。经过努力,大禹将洪水引入大海,连接了陆地。
据《庄子天下》统计,“名河三百条,支流三千条,小河无数。”取得了“漫河破河,通四夷九洲”的辉煌胜利。相连的中国大陆仍按“九州岛”名称划分行政区域,即冀州、崇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禹州、凉州、永州。这种划分在《尚书·愚公》中有明确的记载。
但九州的划分与古代文献对其名称的记载并不一致。按照周丽霞的官职,九州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凉州;《尔雅·迪什》记载了幽州、颍州,但没有记载青州、凉州。而《鲁春秋传》中记载的九州,有幽州而无凉州。由于历代记载的九州名称不同,后世有夏九州、周九州、殷九州“三代九州”之说。
既然对九州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就相当于不同意大禹的九州划分论:从年代上看,大禹是最早的。他分九州了吗?为什么要分九州?在地球的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有《商吴》、《井座》、《山海经》、《朱南子》、《史记》等。这与程对九州的划定是一致的。其中,《尚书》的愚公更有说服力。明明是大禹“饮山河”。还分别记载了九州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特产等。重要的是,“龚宇”是各国向田字致敬的标准,所以这个划分不能有错。《左传》引《四年》也说“花有二迹,绘为九州,九道开后,民有寝庙,鲁有葱茏草,各有功德,各有用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命于祖铺土置九州。”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夏的记载似乎更有说服力:“(大禹)左则准则,右则规矩,载四季开九州,通九曲。
不仅上述古文献可以说明大禹划定九州,而且齐候忠、秦公贵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也是代代相传的。如《候钟》碑文日:为天注定,“九州今为余所阻。”这些都说明九州被大禹划界是很正常的,之后频繁变更。但是,第一个划定九州的是大禹。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大诗人对大禹划定九州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在《田文》中问道:“九州有错吗?川谷何逊(读吴)?若东不溢,焉知其所以然?”九州各地是怎么设置的?为什么河流和水道这么深?百川入海总要装作不满意。谁能知道为什么?
屈原之后,有人认为大禹治水九州不可信,因为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以他当时的人力、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控制这么大的洪水。提出这一理论的《愚公》成书于战国时期,其地名和山名只有战国时期才有。所谓九州观念,是古代创造的各种英雄的领地。正因为关于大禹的九州之计众说纷纭,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九州不应视为古代严格的行政区划,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人文地理区系,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域文化格局。
这些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九州谁分还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对九州传统意义的理解。就九州的“州”而言,在古代早期确实是一等行政区,下辖多个诸侯国或郡县。周朝仍以民立国,五方为州,各州二千五百。(见李周《帝官》)。自秦朝以来,国家的数量就非常不规则。三国时,有国家制度。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两州,* *有十八州;晋朝增加到二十一个州;南北朝时期,国更多,共208国。宋代有州、府、军、狱。属于各行各业,管辖各县。元、明、清三代都设过州。有两类:散州和直隶州。其中一些城市还被称为周,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有省会城市是广州、福州、杭州、郑州、兰州,其他市县叫周的人比较多。总之,不管有多少个州,有多少种含义,九州对中国的别称永远不会变,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