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者除了老子和庄子,还有谁?
列舆口,生卒年不详,一般为春秋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的先驱列子提倡重视空。著名在《庄子》一书中,有一章是以它命名的,主要目的是宣扬你不要在外面卖弄智慧,而要修心养性,从而达到“守天”的境界,顺应自然,达到无用的境界。
《列子》又名《徐冲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该书由李渔口撰,分为田瑞、黄帝、周穆王、仲尼、唐雯、李明、杨朱、傅说等八章,每一章都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
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0年)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辩论家、哲学家。
惠施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只有别人知道。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十个故事》。他主张广泛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总结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春秋也都记载了他的行为和言论。
言和(约公元193-249)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也和王弼一起为世人所知。字,生于宛(今河南南阳)。
据《三国志》记载,言和“擅老庄之言,著有《论道德》及各类杂文,著作数十部”。但大部分已经失传,只有《论语》和《景福殿颂》保存完好。《列子·张占注》保存了言和《论道·未知》的佚文,其中《论道》可能是《论德》的一部分。言和仅存的佚文也记载在严清·柯俊编的《三国志》卷三十九中。
言和主张儒道合一,引旧释儒。晋人在评论和王弼的思想时说:“在之初,老子和庄子的祖先和王弼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虚无为基础的。什么都没有,就能把事情做好,哪里都不去,就能活下来。”(《晋书》)。言和在《论道》中明确提出:“你所拥有的就是你所拥有的,你靠‘无’而生存;为事情做事是不可能的。”“无”是言和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而道无有,无形,所以无言、无名、无形、无声就是道的全部。
王弼(公元226-249年)是三国时魏朝的一位哲学家。字辅嗣是人,魏(今河南焦作市)人。他曾经是尚,一个少年,有一个文艺的名字。他24岁就去世了。他善谈儒道,能以言避辩。他在崇尚玄学、畅所欲言方面与言和、夏侯玄不相上下,被誉为“太初之音”。认为“虚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亦称“虚无”。世界虽大,“寂静至虚无是其根基”。他还认为“万物始于无”,肯定了著名的宗教(has)来源于自然(has)。他还“扶老入儒”,用玄学取代没落的经学。他的注释《易》重哲理,一扫汉代经学的繁琐之风。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注》。
湘绣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分句号。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详。湘绣的好庄子之学。当时《庄子》一书颇为流行,但旧注“不究其旨”,湘绣写《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很大,促进了玄学的盛行。然而,湘绣并没有写完《秋水》和《幸福》。后来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完成了《秋水》和《知乐》的注释,再加以发挥,就成了今天看到的《庄子》注释。
郭象(公元252 ~ 312),字,西晋哲学家、新道家。他是伟大的《庄子》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中的比喻和隐喻变成了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歌的语言翻译成了自己的散文语言。
郭象的著作,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是《庄子注》。《隋书经籍志》收录了两卷《论语》。又录郭象《论语》1卷,卒。梁代黄侃《疏义论》有郭襄注九则,清代马国汉《韩愈山房佚集》有辑佚一则。体察其意,与《庄子注》互为发明,对研究郭象思想有重要价值。《道藏》中有郭象对桓《道德真理舒舒》和李林《德性真理集》中老子的注释,并引用了郭象的部分注释,但全文已佚。隋书?《经籍志》尚载《晋太傅主簿郭》二卷,注梁五卷,录1卷,卒。旧唐书?《易·》至今还记载着五卷《郭》,这些书都已失传。《晋书》中郭象写碑文12篇,《文选》中刘《辨命随笔》提到郭象写过《命》一书,唐历山注:“郭写《天命由己》,字有好坏。”这些可能都是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