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北魏第一谋士崔浩(上)

崔浩,北魏第一神,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是诸葛亮和王蒙绝对不甘示弱的。

简而言之,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文化...什么都知道,而且这个人长得又白又清秀,就像个女人一样,说话优雅而意味深长。历史上如果要找一个人来比较,也只有汉朝的张亮,就算是三国的周郎,也远远比不上。崔浩确实把自己和张亮相提并论,先后经历了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思和世祖拓跋焘三个朝代,为北魏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北魏崛起的历史,他多次面临重要选择。每次,崔浩都以独特的视角指出迷宫。只有这样,北魏的航船才能最终驶向洛阳,融入中华民族浩瀚的汤潮。所以这个人对后世中国人做出了贡献,值得所有中国人敬佩和崇拜。

看看这位绝世高手能做什么。

在道武帝天兴年间,崔浩担任秘书和作家,拓跋珪因为擅长写作而一直在身边。当时的拓跋珪非常严肃,稍有不对,朝臣就会责备他,于是大多逃跑躲藏。只有崔浩伪装自己,很勤奋,有时他一整天都不回家。拓跋珪知道了这件事,特意吩咐人给他熬粥喝。面对如此苛刻的君主,他一点也不害怕,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可见此人极为正直,刚正不阿,绝对是孟子描述的儒者君子。

道武帝的继承人拓跋珪,是明朝的元帝拓跋嗣。此人比拓跋珪更为儒雅好学,特别喜爱殷和蜀。他经常听崔浩的易经和洪范的五行学说,还让崔浩占卜和解释天文学。崔浩正好借此机会大显身手,在对天人研究贫乏的同时,推断事物的演变,大部分都应验了,从一个书生成为大神。拓跋思对崔浩近乎迷信。他应该在做决定之前和他讨论所有的军事事务。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北魏发生大饥荒。当时有官员和亲戚建议迁都河北叶城,也就是现在邯郸东南的临漳县。这样,北魏第一次面临国运的选择:是留在北方草原,还是迁入东部平原。

崔浩和另一位官员周濂劝道:“如果国家迁都邺城,或许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东方大多数人认为我国处于辽阔的草原,牛羊等牲畜不计其数,所以称之为群牛。如果我们往南走,我们的人数和财产就会暴露。而且,人民流亡在外,肯定是抑郁的。周围的敌人听说了,肯定会鄙视我们。屈盖、柔然等蛮族也将相继被杀,我们的首都云和平城将危在旦夕。到时候我们东线部队在衡山和代州会隔着几千里的险路,要帮助他们会很困难。所以,还是留在北方比较好。假设东方有变故,我们就骑马南下,炫耀我们的威慑力。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细节,必须让人民信服。这是国家控制中国的长期策略。”拓跋思听后,深感有理。他还问崔浩:“到明年秋天才成熟怎么办?”崔浩等人回答说:“我们可以先安排山东三州的穷人分食。如果不行,那就另辟蹊径。”拓跋思听了两人的建议,在山东三州安置贫民,并把三州的粮食储备分出来安置。结果,来年,他遇到了一个成熟的年份。

第一次国家灾难被崔浩等人如此巧妙地解决了,这被认为是地理危机,其次是天文学危机。

西秦姚兴去世前一年,北魏负责天文历法的太史令说:“彗星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不知在何处,国家恐陷盛传之祸。”火星,因为它的红色,在古代象征着战争的篝火和死亡的鲜血。拓跋思听后非常吃惊,于是把十几个博学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召集在一起求证究竟是怎么回事。崔浩根据古代天文历法进行了一番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他是被迷惑进了秦国,也就是姚兴占领的咸阳。换句话说,姚兴遇到了麻烦。当时所有的人都变色了,说,天上的星星都丢了,凡人怎么知道自己去了哪里,怎么能胡说八道。崔浩只是笑了笑。80多天后,莺莺真的出现在了秦国的土地上,秦国的土地也确实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希迪和昆明池的水干涸了,然后各种谣言出现了。第二年,姚兴病死,两个儿子起了冲突。三年后,终于被刘裕的北伐军消灭。这下众人都叹服了,承认崔浩的学识渊博,绝不是他们所能企及的。

这是大神出道的第二招。有招就准,专治各种不服。

继地理和天文之后,轮到军事了。这一次,北魏政权迎来了一个超级强敌——刘裕,虎口吞万里。

此时,姚兴已经病逝,姚宏继位。东晋时在南方叱咤风云的人物刘裕,不免感到孤独。发动伐秦战争,要求从黄河下游逆流而上,西入咸阳。这时北魏朝廷发生了争吵,官员们纷纷议论:“函谷关据说是天下之危。即使一个人在战斗,也很难让所有人都进入。刘裕的船步兵如何能进?”假设我们切断后路,他们不说进攻,就算想撤退。但是,如果他们想去北边的河岸,那就很容易了。也许他们只是威胁要攻击姚红,但真正的目的很难猜测。现在,如果他们借给他们水道,他们将放纵他们的目的。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他们应该派兵防守黄河水道,阻止他们西进。“拓跋思似乎有道理,想听听这些建议。崔浩说,“这不是上策。当年,东晋司马秀芝等人一直骚扰荆州。刘裕早已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现在姚兴死了,儿子也不行了,刘裕要趁乱讨伐。我想他们的意思是入关。这些强硬而残忍的人往往忽略了后患。如果我们在西面堵住他们的去路,他们肯定会上岸在北面攻击我们,所以姚红没事,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强敌。现在柔然不断入侵,百姓缺粮。如果我们出兵拦截南方人,北方的柔然必然会进攻,如果我们救援北方,东方各州又会有危险。所以不如借水路给他们,纵容刘裕西进,然后再派兵堵住他们的东进之路。这就是边庄做的一举两得的事情。假设刘玉生赢了,他会感激我们占了道的便宜。假设姚红赢了,我们也会救邻居。就算刘裕得到关中,也不可能守得那么远,最终还是归我们所有。所以现在,我们不用努力,只需隔山观虎斗,看其成败。这是上策。"

崔浩的分析如此透彻,以至于他的大臣们还是不听。他们认为如果刘裕进入关中,北伐北魏,姚洪的军队不会帮忙,于是刘裕提高嗓门向西,实际上是北伐北魏。拓跋嗣惊叹于崔浩的天文地理才能,却不相信崔浩的军事才能,于是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派司徒孙昌宋领兵攻打西汉武帝的水军。也就是说,他要去见那个时代的军神——宋武帝。

让我们别管他这个决定有多愚蠢。这场战役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后人有机会看到当时最强大的“六镇军”的前身北魏铁骑与江南最强大的北府兵之间的正面较量。

战争大致是这样进行的:公元417年,刘裕的水师沿着黄河一路西行,北魏的骑兵沿着北岸一路追击骚扰。一旦南军的追踪者落入水中,立即被北军击毙。就这样,双方终于迎来了战斗的时刻。刘裕的船队先在一处平坦的河岸登陆,700名士兵驾驶并控制100辆战车。在岸上组成“月阵”,圆弧朝外,盾牌环绕,直到两端的水被封住,然后2000名士兵带着结实的弓箭进入“月阵”的中央。

一开始北军不理解,也不知道南军在干什么。然后它反应过来,发动了一场风暴。邦联军队原本弓箭就很弱,引诱联邦军队进攻。北方军确实被南方军欺骗了,三万大军蜂拥而至,想要一举吃掉南方军。这时,南军的强弩开始发力,箭如飞蝗。北军大量中箭倒下,但这激起了北军的士气,死战战车。

接下来的战争很重要,但是《紫同治剑》的介绍却很抽象。据说主将朱超世把他的长臂断成三四段,然后用锤子锤打。这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用强弩射断臂,用锤子移动弩机构;不过,后一种可能性似乎大一点。北军已攻阵,挤在战车前,一时挤不进去。这时南军从盾孔里捅出一根断针,后人用铁锤砸,这样一根断针就能贯穿几支北军——战争场面惨不忍睹,北军像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根据历史记载,一般都是这样。反正南军只派了不到三千人,强大的北魏铁骑被串成了糖葫芦,北魏大败。

事实证明,刘裕时期的北府兵绝对天下无敌,拓跋思亦深信自己输了,只后悔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这样,除了天文和地理,崔浩在军事上和敌人一样不可预测。

但是一场战争说明不了什么。马上就会有人考验崔浩军神的素质。那就是东晋统帅王毅。他建议拓跋思出兵切断刘裕的东进退路。这让拓跋思心一动。但是,有了前车之鉴,他再也不敢奢望什么了。他问崔浩:“刘裕已经到了潼关。他能攻下官么?”崔浩回答说:“当年,姚兴有个好名字,但不实用。现在他的儿子姚宏有病,早就是汉奸了。刘裕乘人之危,英勇无畏。一定能征服。”

拓跋思又问:“刘裕和慕容垂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南北朝两个战神谁更厉害?作为北魏的统帅,拓跋思也很感兴趣。崔浩回答说刘裕赢了,拓跋思问为什么。崔浩说:“慕容垂继承了他父亲、祖先和其他世代的资本,生来就有贵族身份。类似的人陆续来投,稍加努力,他就能建功立业。但刘裕出身贫寒,没有一寸土地本钱,没有一兵一卒服从命令,却能在北方消灭桓玄,活捉慕容超,在南方消灭鲁迅和孙恩。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刘玉荣能平定并归还姚秦,他将篡夺司马师的东晋政权。只不过秦地与异国杂居,风俗不同,人情难改。如果你想用泾阳等南方地方的风化来治理三秦之地,那就像想飞没有翅膀,想走没有脚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派人留下来,那只是资助敌人。因此,只要我们加强军事训练,休养生息,一旦他们回来,秦将成为我们的所有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和守卫它。”拓跋思又问:“刘裕已入关,不能进也不能退。若我派精锐部队南下攻彭城、寿春,刘裕如何自立?”崔浩说:“现在西北还有两个强大的敌人没有消灭。陛下不能亲自率军出征。我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却没有像韩琦、白起这样的名将。虽然司徒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但他不是刘裕的敌人。我想我们应该等等。不要太晚了。”

崔浩对时事的分析有多准确?

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姚琴面对刘裕,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很快被淘汰;刘裕占领关中后,没等屁股坐热就迅速回到史建康,篡夺了司马氏的东晋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刘裕离开长安后,任命幼子刘一祯、王镇恶、沈天之等将领留守,不久被北方的赫连勃勃击败。四万大军疲惫不堪——这是奇迹,绝对比瞎子算命更准。

拓跋思听完崔浩的上述分析,笑着说:“看来艾青已经分析透彻了。”崔浩说:“我私下分析了近代以来的人物,不敢告诉皇上王蒙治国,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柯辅佐少爷,是慕容永的霍光;刘裕平定了叛乱,那就是司马德宗的曹操。拓跋思问:“艾青对先帝来说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开门见山了,那么你的崔浩是本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吗?崔浩不敢夸口,只能低声下气地说:“太祖用漠北一个淳朴的人,进入南方中土大地,移风易俗,与四海融合,可以与伏羲神农相提并论。我怎么能依靠他的名气呢?”拓跋思又问,“那屈丐呢?“这个屈丐在《魏书》里还有一个称谓:“屈鬼”,指的是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刘之子),在通宛城建立夏国。拓跋思大加鄙视他这个人,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屈丐”“屈鬼”,意思是卑微无耻。崔浩曰:“屈盖家国灭后,一人寄信于人,被姚兴封侯。他不是想壮大自己,报仇雪恨,而是与柔然为敌,背叛了姚兴。他真的是一个小人,没有策略,残忍,最终会被别人灭了。”拓跋思听了非常高兴。他和崔浩聊到深夜,给了崔浩十瓶酒和一两精盐。他说:“我听见了你的话,就像这盐和酒。"

在泰国三年,一颗彗星划过天空,现在又出事了。古人总是忌讳彗星,认为它们是扫帚星——灾难的象征。拓跋思随后召集所有儒生和方士,询问灾难会降临到哪个国家。谁知道有了荧光星的经验,这下大家也省事了,都推选崔浩来回答。崔浩不再客气。一番辩解之后,他直奔主题,认为《汉书》曾经记载,王莽篡位之前有彗星出入,与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应该是刘裕将要篡夺东晋的标志。没有人能反驳崔浩的观点。

泰昌五年,刘裕果然废了它的主子司马文德,取而代之,建立了刘宋王朝。当时拓跋思正在东南方的卤池里打鸟。他听说后,立即召见崔浩说:“艾青前些年说的话果然应验了。今天我终于相信了天堂。”

没办法,上帝再神圣不过了!

据《魏书》记载,当时朝廷的大部分相关诏书和书信都由崔浩保管。但崔浩不喜欢写文章,而是潜心研究国体国法和典籍,编纂记录各种社会秩序,似乎有法家的传统,所以不喜欢老庄的手法,认为都是虚无缥缈,不符合人情。这里有一个伏笔:拓跋思时的崔浩不认同道教,自然他也不认同道教。为什么他到了拓跋焘却推崇寇的道教?

为以后留下这个伏笔。

拓跋思总有头晕多梦的毛病。用今天的话说,他有点坐立不安,于是派太监私下去问崔浩:“我患这种病已经很多年了,什么治疗都没有用。我害怕会突然发生什么事。现在儿子还小,怎么办?并为我设想我的未来计划。”崔浩首先安慰拓跋思道:“陛下只是年轻有为,国家只是欣欣向荣。只要施以道德政策,消灾消灾,龙身自然会复原。如果你真的要我说什么,那我就胡说八道。自从我们的族群龙兴以来,我们就没有关注过储君的建立,所以在你登基之初(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在储君的训练过程),你的国家就已经相当危险了。所以还是要趁早设立东宫,选择那些陛下平时倚重的忠臣贤臣作为太子的老师,选择那些陛下看重的忠臣作为太子的座上宾和朋友。太子是宰相,出门就要指挥三军,监督国家,爱护军队。这样陛下就可以游手好闲,醒脑养心,吃药治病了。将来你万岁,国家就有现成的国君,百姓就都安心了。太子想生长子,这也是历代大礼。现在皇长子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他若能登上储君之位,将是天下之福。”

拓跋思听了崔浩的建议,于是让崔浩诏告太庙,任命拓跋涛为储君,在正殿听政。司徒宋、金、北新公安为副将,、邱为右将,散骑在马上。拓跋思曾在西宫避难,经常悄悄刺探情况,听拓跋涛现场决策。拓跋思听后非常高兴,对左右朝臣说:“有了这六个人的协助,你我就可以环游世界,赢得天下了。”王子们不时来玩神秘。拓跋思道:“这不是我所知道的,这要看你的主了。”

看得出来,拓跋思摆脱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少有对皇帝宝座这么反感的。很像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他也患有头痛和头晕。他只能认命于武则天皇后的宝座,甚至一度想让给武则天。可想而知被拒绝到什么程度。看来皇帝的位置不容易坐,必须要有好身材。

纵观拓跋思继,其实都是按照崔浩凯的药方。在拓跋斯眼中,崔浩“善于天人相会”,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几乎不可思议。

没有后顾之忧,拓跋思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试一试。这时候正巧南朝威武的刘裕去世了。拓跋思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远征南方,但遭到崔浩的反对。锐意进取的拓跋思有点生气,问崔浩:“为什么姚兴一死,刘裕就灭了他的国,现在刘裕死了,我却不能讨伐?”这是运用崔浩的逻辑思维,颠倒了责任。崔浩回答说:“当时姚兴死的时候,情况和今天不一样。两个儿子在打仗,兄弟在打仗,刘裕可以趁机讨伐。”拓跋思非常生气。他不听的话,派去南方。他在监军面前商议说:“你是先攻城还是先掠地?”金认为应该先攻城,则认为:“南方人善于守城。如果他们首先进攻这座城市,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的士气就会受到打击。不如先劫掠土地,派人一路守商,让滑台和虎牢困在我们北面。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必须沿河东走,否则就成了我们瓮中之鳖。”

但北魏的领军人物认为应该攻城,于是金渡过黄河,率先攻打滑台。这个西晋是北魏的大侠。他在正面作战时战无不胜,但攻城不是他的强项。经过长时间的滑行攻击,他未能取胜,只能请求增援。拓跋思大怒,亲自出马南巡帅军,崔浩作为主谋随行。

当长途汽车回来时,崔浩跟随拓跋思至西河和太原,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俯瞰山川。当时他还挺感慨的,就和同事们聊起了各地的得失和朝代的是非。天师寇每次都与交流,听他谈古论今之弊,常常彻夜不眠而不倦,不禁赞叹说:“这些话太有道理了,但今天的人大多重眼前而忽视长远,所以不能认真考察。我长期深居简出,不理会世俗之事,因缘际会被赐予了“神奇配方”。现在听了你的话,我受益匪浅。但我对古代思想了解太少,遇到事情难免迷茫。希望你能为历代君王写一个治理模式,列出要旨。”崔浩后来写了20多本书,讲述了这些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人们的故事。

拓跋思死,拓跋涛继位。

这是崔浩的前半生。从拓跋珪到拓跋思,崔浩从一个脚踏实地的秘书和作家演变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伟大人物。他的才华从天文地理扩展到军事判断,推理准确。

就这样,在他的帮助下,北魏的拓跋家有效地度过了最初的饥荒,正确地面对了东晋与西方的尧秦之争,避开了军队的武帝的风头,甚至确立了太子候选人,树立了朝廷辅政的格局,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为拓跋家后半段的军事战役奠定了绝好的局面。

同时,崔浩也不失时机地扶持道教,推动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为我们今天看到这座悬空寺奠定了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