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属于人体组织结构,体现内外环境的统一。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类比联系方法,根据脏腑的表现和特点,将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协调,主五体,开窍九窍,尊体表的脏腑功能体系,为藏象理论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中医还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法对自然界中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类,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比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颜,都与自然界的五方位、五季节、五味、五色有关,从而将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接受和对应。因此,苏文六节藏象论说肝与春气相连,心与夏气相连,肺与秋气相连,肾与冬气相连,而苏文藏气法论说脾主夏。比如春天应该在东方,春天的气息是主指挥,所以气候温和,阳气生,万物昌盛,人体的肝气与之对应,所以春天肝气旺盛。故苏文之戒进一步说:“以天五行,人五脏,应象者也,苍、角、呼、握、目、酸、怒,而东方风木之肝,自然也。”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总结一些脏腑疾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以指导疾病的诊治。
1.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根据五行的特点,解释五脏的一些生理特征和功能。
2.解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说明了五脏的功能特点,而且用五行相克说解释了五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1)五脏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五脏之间的关系:
总之,五脏之间的关系表明,每个脏腑都有其他脏腑的支持,所以这个脏腑不会被浪费;还有就是他脏的制约,所以不会太响;如果原脏之气过盛,就会受到他脏之气的制约,而原脏之气不足,就会受到他脏之气的滋养。可见,通过这种关系,脏腑器官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此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四季、五气、饮食五味等,也是用中医的五行法则来解释的。
总结一些脏腑疾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
1.关于疾病的发生:由于五脏要对五时作出反应,所以四时六气的病机一般是主时的脏腑首先受邪。比如春季肝先受邪,夏季心先受邪,夏季脾先受邪,秋季肺先受邪,冬季肾先受邪,这是主时邪发病的一般规律。
然而,有时它也会导致“胜利的”或“不可战胜的”肮脏的疾病。如果气候异常,在季节到来之前生气就过分了;当季节来了,精神还没到,就自卑了。
气机过盛的病机是既可辱其无敌脏,又可攻其得胜脏。同时,即使是我天生的脏也有可能生病。
气不如气的发生规律,不仅是胜脏轻举妄动,反对侮辱,而且是无敌脏乘势攻击。同时,即使是生我的脏也可能因为牵扯而生病。这是根据五行定律推断出来的。这种发病推测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发病的客观规律,但说明该病的发生确实受到了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
2.关于疾病的传变:脏腑疾病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即内脏的疾病可以传到其他器官,或者其他器官的疾病可以传到内脏。病理传变从五行规律出发,主要用五行的母子关系和五行的盛衰关系来解释脏腑之间疾病相互影响的传变规律。
(1)母子关系的传递与变化:即根据相互关系进行传递与变化。包括“母疾子”和“子疾袭母”。
(2)欺负关系的传递:主要包括“倍增传递”和“相互欺负传递”两种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上并不一定会出现母子五行或欺凌的病理传播。此传是否发生,与脏气的虚实、邪气的性质、护理、治疗等因素或病情有关。一般来说,脏气传,脏气不传或难传,要灵活对待,不能机械理解。正如《俞素文集镇污论》所说:“然而,其突然发生并不需要通过传播来治愈,或者说其传播并不逊色。”也就是说,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疾病的传变,尤其是急性病的发病,不能受五行规律的束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才能有效地为疾病的防治服务。伤寒理论的“六经传变”和温病理论的“齐威薛莹传变”是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传变规律。
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长度用于诊断: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身体的体表。故灵枢本藏曰:“观其外应,可知其内器,进而可知其病。”一般来说,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或其异常关系,可以从其色、声、形、味、脉象、舌苔等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难经六十一难题》说:“观之者,能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之者,闻其五音,不为病。问而知之者,问五味欲知病在何处。知脉者,诊其口,视其实际情况,以知其病,病在什么器官。”
可见,正是由于五脏与五色、五官、五味、五声的五行分类和归属,才使它们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综合四诊资料,再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抗、虐、虐的规律来推断病情。
总的来说,中医非常重视色诊和脉诊的结合应用,能客观反映病情。但如果要从色脉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就必须根据五行规律来推测。《金鉴·心四诊》指出:“色脉相合,…我见过它的颜色,却摸不到它的脉搏。如果我得到它,我会死。如果我得到它,我会活下去。”
2.用于治疗:主要是控制疾病的传播,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1)控制疾病的传播: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体器官的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引起的,而器官组织的功能失调必然反映在脏腑生产与克制关系的失调上。疾病的传播往往是一个脏器官被疾病感染,或者是另一个脏器官被疾病感染,传播了自己的脏器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患病的脏腑进行适当的治疗外,还应特别考虑与相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学说的规律,对其进行过多或过少的调整,以控制疾病的传变,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比如肝脏有病,首先要健脾胃,防止其扩散。如果脾胃没有受伤,疾病就不会扩散,很容易康复。所以《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知肝应传于脾,故为真。”疾病由内脏引起,其它器官治疗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的整体观。
但是,疾病是否传播取决于内脏的功能状态。即五脏虚损传变,而不传变。所以《金匮要略》也指出:“见肝之病,当知肝传脾,先健脾。脾若四季旺,则不应补之。”我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既要掌握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传播变化规律,又要根据其生、虐、虐的规律,尽早控制其传播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也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对待,所以五行的一些关系不能机械地作为死板的公式,要具体分析,灵活对待。
(2)处理原则和方法的确定: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根据相互发生或相互制约的规律来确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疗原则根据相互性规律确定:多用于母病、母病(即小儿盗母之气)等证候。《难经六十六难经》云:“虚补其母,实则肃其子。”所以它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或泻。
另外,运用互利共生的规律来治疗,除了母病和犯了病的孩子或孩子的母亲,都可以通过滋母或泻子来治疗。如果是单纯的小儿疾病虚证,他们也可以利用母子关系来补母,加强相互间的共生,从而有助于小儿脏腑虚证的恢复。
根据五行法则,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三种:滋水含木,金水生金,培土生金。
二是根据互治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常用于因互治紊乱而产生的占便宜、侮辱人的疾病证候。主要有三个区别:太多的互抗,太少的互抗和反抗(即互辱)。主要机制是采用抑强或扶弱的方法,重点抑制其力量,使弱者容易恢复。此外,必要时还可以利用相互牵制的规律,在强大的一方尚未繁衍变化的情况下,提前加强受害方的力量,从而阻止病情的发展。
根据五行规律,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四种:抑木扶土、培土造水、助金平木、泻南补北。
需要指出的是,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还可使火亢盛或狂动,导致性亢盛,如梦遗、耳鸣、咽痛、咽干等。这是由于肾本身的阴阳偏高偏低,不能和五脏的关系混为一谈。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五行生克关系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站上检查医生,针灸师将手、脚和四肢十二经脉末端的穴位分为五行,即井、荣、舒、经和,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五行法则产生反抗和滥用来取穴和治疗。
同样,出生与五行相克的关系对心理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情绪障碍。情志由五脏而生,五脏之间有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有这种关系。正是由于人体情绪变化在生理上的相互抑制作用,以及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的密切关系,才可以在临床上运用情绪的相互抑制作用,达到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药物入五脏的五色五味,如白入肺,酸味入肝,也是五行学说在药物归经中的应用。虽然不能生搬硬套,但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