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4)
第四十六章:心中没有所谓的困难。
王阳明接着说,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道德、言行都要注重收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坚持不懈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也要用困难来磨炼自己。一个人在克服困难的时候,有一种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这是一种收敛的“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在言行上。
在王阳明看来,思想层面是最难的层面。各种事情都要锤炼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的境界有很多奥秘,都是可以通过持之以恒去体会的。如果我在最艰难最困难的时刻坚持下来,一旦突破,我似乎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第四十七章:进步在于每一次努力。
王阳明讲了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都不提问了。王阳明有点奇怪。王阳明把所有的学生聚集在鸿胪寺,开始讲课。他说所有的私欲都是无意识产生的,就像屋子里的灰尘一样。学生需要努力练习,才能体会到道的无止境。
王阳明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无止境的规律,都是在变化的。我们应该真诚地仔细观察它,了解它的根源。修养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任何时候都要做。即使现在不知道它的真相,也要先行动起来,从已知的地方开始,逐步完善,控制。
自然不可预测,遵循道法自然,为人做事,顺道兴盛,逆道而死。我们应该经常调整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使之达到与道一致、与宇宙法则和谐的状态。
获取事物的知识离不开采取的行动,获取知识的进步在于每一次努力。
第四十八章:保持健康的关键是什么?
陆成从小体弱多病。一天,他向老师询问养生之道,以及道家所说的元气、申远和袁晶是什么。
王阳明说这三者其实是一回事,都源于道。它们以不同的状态呈现。如果你违背惯例,你将没有杂念。当你逐渐达到纯阳,元神就出现了。良知是道,申远是良知的妙用。漆瑗、申远和景源属于良知。养生的关键在于节欲。把情欲扼杀在萌芽状态,一萌芽就制止。这就是保健的本质。
王阳明的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年轻时就追求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
第四十九章:保持雄心的奥秘
王阳明在南靖国神社任职期间,还有一个学生非常好奇,那就是薛侃。就天赋而言,薛侃不如徐艾和刘澄。有一天他们来到王阳明的书房,询问保持志向的奥秘。
王阳明说,抱定志向,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想自己的志向,想着如何实现目标,使心灵无法静下心来,不仅做不好事情,反而陷入自我干扰和思想冲突的状态。就是把它融入你的内心。即使你有很大的愿望,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践行,就像你没有一样。要培养自己承受得起的宽容和放下,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不要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第50章:所有的感情都是由心控制的。
王阳明在南京虹桥寺任职期间讲学,前来听课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客栈爆满。王阳明只好把园子修整干净,交给学生。一天,薛侃和其他学生正在清除花园里的杂草。由于天气炎热,每个人都很累。薛侃起身抱怨道:天地之间,为什么好的东西总是难以培养,坏的东西总是难以去除?王阳明听后借此机会解释给他听。世间万物,和花草一样,没有好坏之分。想看花的时候花好,想用草的时候草好。好与坏,善与恶都是我们的主观愿望。世间万物皆有善恶,其好坏的原因都是人为添加的。
我们不应该故意把善恶相加。善恶之分,完全取决于天地自然规律,不能把一点私心放在上面,这样我们的心才不会停滞,才不会留下什么东西,也就是永远不会喜欢或不喜欢。
第51章:遵循自然法则
薛侃是个忧心忡忡的人,他把每一件小事都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老师是一个自由的人,每天轻松愉快。他向往老师的人生态度,于是向老师请教如何与道和谐,完全遵循天地自然规律。
王阳明经过多年的修行,已经达到了什么都不能打动他的心的境界。即使花草妨碍了我们的日常活动,我们也应该清除它们。如果我们太在意,它们就会成为我们内心的负担,干扰我们的情绪。
王阳明说,任何好与坏,都只在你的心里,随你的心意而变。世界上的学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向往宇宙生命的真相,把一切分为好与坏,善与恶,这是不对的。
我们喜欢好的东西,讨厌坏的东西,这是真心,不是私意。真诚只是遵循天地之道,而不能与主观愿望相结合,否则心不能达到其本来的正确态度。我们的心情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中性”状态。要时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并不自觉地落实到应该做的事情上,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第52章:寻找真实的自我
王阳明教授的知识会体验到一种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的感觉,而且他喜欢在月夜安静的氛围中讲课,让学生很容易用心去感受一切。
肖辉,王阳明的另一位弟子,在他18岁的时候患上了咳嗽。后来他遇到一个旅行的道士,让你修心。他的病情逐渐好转。后来我听说了王阳明的心理学,就一心一意去请教他。
一天晚上,肖辉问王阳明,如果他静坐多年,私欲仍难除,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人要有一颗为自己的心,才能摆脱私欲;只有摆脱私欲和缺点,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肖辉说她害怕死亡,想成为一个超越生死的圣人。王阳明说,你的真我是你的真心,而不是你自己的身体。你在身体里只为自己着想,而不是真的为自己着想,所以你怕生怕死。
第53章:自我成就的关键
王阳明接着说,古人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要审视一个外在的东西,要有一定的定力,要始终与道相合,才能实现眼、耳、鼻、四肢的真正功能,成就真我。如果一味的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我们无法摆脱那些不合理的言行,也无法让你真正的内心发挥作用。真正的本质是能使一个人听、说、动、看的本质,也就是自然事物的一种本能规律:正义。有了本源,我们就能产生一个包含世间万物的无尽机器:仁。
自然的规律支配着我们的全身,这叫做:心,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宇宙的规律,与道相合,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我。
有了真我,即使没有了肉体,我依然存在,没有所谓的生死。圣贤只为自己而学,人应该有另一个自己,藏在身心深处。只有真正思考“真我”,这个真我才能实现自我否定。也就是遵循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外界感官刺激驱使的。
第54章:打破死亡标记
肖辉接着问什么是生死之道。王阳明说:知道了昼夜的规律,就明白了生死的奥秘。
只有当一个人已经修炼到内心平静的状态,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时刻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存在,那么他的内心才是清澈明朗的,精神才是自由的。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你才能理解大自然至高无上的美德,理解昼夜之道。王阳明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真正达到自由的光明境界,就必须超越一切私心杂念,甚至要明白生死的问题。关于生死,王阳明的心性和道家类似。他内心超脱豁达,什么都不在乎。超人的智慧使他超越了生死烦恼,达到了“道”的境界。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既不贪图生存,也不惧怕死亡。良知的学问,其实就是明白天地之法:道。当你悟道了,你就能超越时间,进入一种长生不老的状态,就像庄子说的那样。
第55章:真诚的境界
还有一个王阳明的弟子比较特别。这个人就是周济。他早年学习了朱的《说文解字》。后来他听说了王阳明的心学,很感兴趣,就来求教。后来陪伴王阳明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是周济。
周济刚开始研究王阳明心学的时候,总是漫不经心,感觉进步不大。后来经过王阳明的开导,开始体悟道,逐渐达到了诚惶诚恐的境界。在南京跟王阳明学了一个多月,回家了。
第五十六章:不为所动是成功的基础。
自从王阳明在郑德南京上任七年以来,因为他游手好闲,所以他有很多时间修身养性和讲学。经过多年的修养,身心的锤炼,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达到了古人所提倡的淡泊之境。
郑德十一年十月,王阳明升任左监都御史,兼南、赣巡抚。一天,他的老朋友王思雨来拜访,两人愉快地相遇了。
此后,王阳明任赣南总督后,选民练兵,亲自督战前线。如果定下命令,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平定乱了几十年的赣南土匪。
第五十七章: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住。
在赣州,王阳明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提高当地官兵的战斗力。二月,王阳明兵分多路围攻盗贼,节节胜利,士气大振。但此后在福建,因为轻敌,大败而归,伤亡数百人。
得到信息后,王阳明开始和士兵们商量对策。王阳明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过于激进,给了敌人可乘之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王阳明决定亲自去一趟。另外,当地已经几个月没下雨了。王阳明在衙门里搭起高台,开始求雨。不久之后,晴朗的天空开始打雷下雨。
众将士对此喜出望外,大声欢呼王阳明感天动地。
第五十八章:用兵之道在于心。
接下来,王阳明开始制定战略战术。早年精研《孙子兵法》,用心学习。当初王阳明放出谣言,要班师回巢,让敌人放松警惕,但实际上早已让各军潜伏,整装待发。此外,王阳明还派间谍潜入敌营,查明真相。然后在敌人放松警惕后,王阳明集结兵力,分三路进攻。他亲自领兵进攻,成了土匪。
第59章:专注力是如何炼成的?
在寇大捷之后,王阳明被当地人神化了。王阳明身上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后来又回到了赣州。郑德十二年,王阳明升任南、甘提督军务,获得兵部尚书授予的一项特殊权力:能调动士兵的棋牌,这在明朝是史无前例的。
渐渐地,来听王阳明讲座的人越来越多,在赣南形成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圈子。
一天,学者欧阳德问他的老师,他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无忧无虑的态度,从容不迫。王阳明回答说,因为心中有道,所以道主宰世间万物。万物虽千变万化,道不变。而这个心就是天地,世间万物都是由心而来,心定了,一般随着天地的运行而生生不息,处理事情自然也就心安理得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道,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磨练自己,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重,要有一个来了就平安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要锻炼自己的心智,不要被“气”所扰。
第六十章:探索心灵和自然的奥秘
在王阳明的众多学生中,梁日福拜师学艺的过程非常独特,被传为佳话。他是广东人,因为是秀才,在任期间就跳到了赣州。因为早就听说过王阳明,所以认识了王阳明。
梁日富见到王阳明后,觉得他的思想很深刻,很喜欢。后来干脆在当地找了个客栈安顿下来,一心向王阳明求教。大家都觉得他傻,留了个好官去做。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就这样,他在赣州学习了三个月才离开。
王阳明对梁日富说,一草一木虽有其道,不必找其理。首先要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性。只有实现了自己的“初心”,体验到了它的无限性的奥秘,才能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
梁日富问如何在普通的东西上做功夫?
王阳明:没有别的学习方法,就请他放心。我们必须先找到失落的心。改掉那些干扰自己的坏习惯。因为坏习惯,我们平时感觉不到,遇到关键刺激才会表现出来,所以要努力克服这些习惯。
心的本质是最好的,也是无形的,非善非恶。我们要善于从多方面看待事物,这样才能让这颗心保持中立的状态。梁日富回忆说,自己平时做事虎头蛇尾,完不成好事。他不禁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坏习惯。王阳明告诉他,理论上知道是不够的,要在实践中体会,才能掌握。
第六十一章: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王阳明到处打仗,同时不忘给学生讲课。此时王阳明的名声已不可同日而语。郑德十三年,王阳明升任右副都督兼都察院知府。可以说,他也是朝廷的将军,是朝廷的将军,是武将。再加上王阳明到处讲学的名声,在当时相当有影响力。
王阳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上几十年的修养,举手投足都很优雅。每当他去讲课,大厅里就座无虚席,来这里听消息的人也越来越多。
王阳明说,修身的功夫只在于真心。所谓修身,就是在纯粹的、独特的赤诚中体验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使之处于恰当的位置,并经常使之清晰明了,这才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还原自己内心的本体,修身养性,就是把自己身心的妙用显见出来,表现出来。
第62章:调整情绪的方法
王阳明讲课,喜欢学生提问交流,每次都耐心讲解。
有同学问他,如果我们处理自己的世俗欲望,王阳明解释说,情绪会让我们的内心失去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正心心态,所以要善于转化情绪,让我们的内在本体回归到不偏不倚的正心状态,让我们的内心回归到平和。
有些同学问自己,如果经常有恐惧心理,患得患失,经常后悔处理事情,怎么办?
王阳明接着说,一个人的本心是不动不动的。当他安静的时候,他能感受到空灵的状态,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无尽的动机,这种动机可以对应道。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冷静的气质。
但是也要注意。静是心的本体,我们求一个静的根,却挠它的身。感动是心的妙用。如果你害怕心会轻易动,那就浪费了它的用处。
第63章:改变你的气质
王阳明的学生王婧妍即将赴大明府任职。因为怕自己不能胜任,所以在离开前向老师征求了做官的意见。
王阳明说,官场上,人心不同,各有各的利益和立场。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洞察各种形式,平衡各方利益。当然,达到这样的状态不是在紧要关头达到的,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慢慢磨练。
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应对方法无非四种情绪。把握情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学习之道,也是一种治国之道。
第64章:人心自有智慧。
王阳明在任期间屡胜,攻城略地。回国后,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旅游,陶冶情操。一天,他和其他学生一起参观了赣州的通天岩,期间他开始讲课并与学生交谈。
儒家强调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要求一个人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外面的那些事物。王阳明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把它当成一次不可或缺的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滴水穿石,堆积如山。总有一天,我会豁达起来,掩盖自己的真面目。
第65章:保持正确的心态。
王阳明的学生陆九川在参访通天岩时问老师,如何达到心中无杂念的境界。王阳明解释说,他内心的平静是指他不动心,就像鸟儿飞过不留痕迹一样。他的心不为外物所动,所以保持自己内心的正确态度很重要。但恐惧的想法来自内心的本体,是活泼泼的。这是天地机器运转的无尽之地。所谓上天赋予的缘分,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六十六章:认识事物的秘密。
王阳明给陆九川讲解了心态和人心的本质,学生们还是没有完全理解。他们要求自己静坐时经常被外界事物打断,做完事情后再回来静坐,但身心还是无法融入。王阳明说,学生对认识事物和知识的实践修养并不深刻,但他们的心还是被捆住了。一个内心宁静的人,不会被外界随意打扰,看似静坐,收敛身心,内心却沉溺于幻想。
王阳明往湖里扔了块石头,激起了一阵涟漪,但过了一会儿,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陆九川高兴地说,不是说:观心无真理,万物皆变吗?老师笑着说,差不多。
王阳明接着说,“抓物知知”之说,是圣人早就给我们指示了,却很少有人关心。每个人都有我们的良知,这种良知在我们心中,只是普通人意识不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