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生物课堂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程标准中,生命观、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学习方式的变化。
具体内容: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包括生命观、科学思维、探索与实践、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生活观主要是引导学生“用什么去想”,科学思维主要是引导学生“怎么想”,探究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做,态度责任是引导学生“怎么用”。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从“知识本位”教学向“生物核心素养本位”教学转变的核心。教师可以从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开始改革,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之前的教学目标是: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现象,区分动脉和静脉。然而,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无法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重构本节的教学目标:生命的概念——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结构和功能的概念;科学思维——以证据和逻辑为基础,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得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征和功能。
探索实践,用显微镜正确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态度与责任——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等血管疾病,树立健康意识,提出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案,积极向家人传播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意识。显然,修订后的教学目标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