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感

因为我本来就有痛风,所以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痛风及相关疾病的病历和处方。其中,我真正实践的方剂有两个,一个是《伤寒论》中的甘草附子汤,一个是李冬环的当归拈痛汤。

药材只有四种,附子、桂枝、白术、甘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治风湿,关节痛,痛得不能屈伸,近痛,多汗,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想脱衣服,或身体略肿。根据症状来看,现在基本符合痛风。我初学中医的时候,也学过一段时间。甘草附子汤过去是治疗痛风的吗?但网上说法很多,有的说有,有的说不全有。当然,后来我自己也练过。痛风发作的时候喝了两剂,感觉没什么效果。经过这种做法,我天真地以为经典药方只是针对当时,对现在的人没有太大作用。当然,后来我打了自己一巴掌。

当归拈痛汤有多种药用味道。这也是李冬环被后人批评的主要地方,说他的药味道太多太杂。当然,这个小瑕疵并不能影响他创立的脾胃学说对中医的指导贡献。将处方改为祛湿剂,具有利尿、清热、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湿热脉,外感风邪证。四肢酸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足膝生疮,舌苔白腻淡黄,脉数。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为湿热兼风湿表证。有人认为这种症状在古代就是痛风,而记载这个方子的患者是典型的肥胖、嗜酒、脾胃虚弱,符合绝大多数痛风患者的特点。这个我也练过,对我好像有一些作用,但是不明显。往往需要两三剂才能见效,但不能完全缓解疼痛,只能缓解。

当然,看了脾胃学说,按照调理脾胃的相关方法,我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不能根治痛风,但是发作频率已经减少了好几倍。对我来说这就够了。而且我的脾胃改善后,很多不好的症状都明显改善。我的大肚子瘦了,精神好了,不再那么困了,不再暴饮暴食了,饿的时候也改善了很多。当然还有很多。我只是强调脾胃作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

真正扇我耳光的是听倪的《人物志》里的《伤寒论》,里面讲了甘草附子汤的故事,他讲了他的临床细节。正好痛风发作,就按照倪老师的指导来练。结果一剂之后效果明显。当然,因为我在喝中药之前吃了止痛药(这里请注意,不同药物之间请间隔至少2小时),所以我以为是止痛药的作用。晚上感觉脚好多了,就再喝一剂。是否真的管用,明天就知道了。结果是一个惊喜。这个结果不仅让我大吃一惊,还扇了我一巴掌,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经方的神奇。

我希望我真的找到了治愈我痛风的方法。(以上仅是我的经验分享,不构成任何用药建议。有症状请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