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一种保持身材的训练,需要节食。
不要吃得过多
一次吃得太多,会突然加重胃的负担,从而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天的暴力和十天的寒冷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正因如此,宋代张果在《医学论》中告诫:“少食多算,不可多食”,这就是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少量多餐制”。
饿了不要吃太多,渴了也不要喝太多。人在饥渴的时候,最容易一次吃太多或喝太多水,使肠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提倡“饿了先吃,渴了先喝”,这是防止饿了吃,渴了喝的科学方法。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提出警告。“如果不想极度饥饿,就不能吃太多;极度口渴的时候不想喝太多。”如果一旦出现饥渴,复习这些节食说明或者劝孩子细嚼慢咽,逐渐喝水,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
不要强迫你的饮食。
厌食的原因有:一是生理性厌食;第二种是病理性厌食症;各种心理因素也会引起厌食。无论如何,只要没有食欲,就不要“试图加餐”。积极的措施应该是:调整饮食系统,加强体育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愉快的精神,创造轻松的饮食环境,烹调颜色、气味和形状诱人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朝陶弘景曾在《养生延寿录》中指出,“不渴则胃胀”,“不饥则脾累”。总之还是会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类健康长寿的“后天基础”。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真的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定时定量吃饭。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及时吃,饿了就饱了”,“每餐不要再用”,意思是要定时定量吃,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非常重要。明代的《定真秘笈》甚至说得很清楚:“饭量小,就不想吃,经常饿,就饿。“这种节食理论,即适可而止,人经常处于饥饿和饱腹的状态,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观点非常一致。
胖人要少吃。
古代养生专家有句话:“五谷强于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五谷,人瘦长寿。保健的需求往往使谷气少了,所以疾病就不会生了。”(出自《太平御览》)。这句话的科学道理显而易见,所以肥胖者一定要通过削减主食(五谷气)来增强元气(脏腑功能),从而避免因肥胖引发的一系列胃肠和心血管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饮食控制问题早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意大利学者科纳卢在1958写的《健身扩展的可靠秘法》中提出了“节食延年益寿”的理论。他严格遵守节食原则,每天只吃360克固体食物,喝400克液体饮料。结果他活到了100多岁,83岁据说还能骑马,爬山,写字。美国科学家谢尔登从1928开始创办了一所“健身学校”,历时40年,通过节食调整生活系统,让数万名各种疾病患者康复。苏联的皮特劳里教授在《高加索人的长寿》(1975)一书中,为百岁老人制定了饮食原则:适量饮食。
纵观古今中外卫生员的经验,都强调节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所以在饮食健康方面,第一是要吃的全面均衡营养,第二是要有饱腹感,维持胃的正常功能。在这个前提下,要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合理的饮食体系。这是古代养生保健者的节食理念给予的启发,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养生保健长寿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