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驱除五毒”?

端午节为什么要“驱除五毒”?

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天的民俗活动很多,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插艾叶菖蒲,挂钟馗雕像,戴香囊,喝雄黄酒辟邪避疫等民俗活动。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传统习俗,就是“驱除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最毒的五种动物,一般指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等动物的统称。但壁虎不是毒药,所以也有壁虎换蜘蛛的说法。

五毒图(网络图片)

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驱除五毒”呢?

每年阳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草长莺飞,天气渐热,雨季潮湿天气重时,疖子之气骤增,瘟疫开始蔓延,生长在潮湿阴暗环境中的蛇、蝎子、蜈蚣等毒物也开始活跃。这种气候容易让人感到不适,也容易滋生各种致病菌,让人生病。

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邪月”、“毒月”,如梁宗谷的《荆楚旧事时?五月》载:“五月俗称邪月,是禁月。避免露床和推荐座位,避免建房。”“太平余岚清?卷二十二引汉代董洵问风俗,曰:“五月俗称邪月。俗者多六斋。”

所以五月不仅是毒月,初五也被认为是最不好的月份。传说五月五日邪灵当道,五毒同时出,禁忌甚多。除了避免“露床荐席盖屋”,甚至还出现了“不养五月生的孩子”的谚语,即不养。

据史料记载?《孟尝君传》上说,以养贤士闻名的孟尝君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田婴告诉他的母亲不要养他,因为当时有人说,5月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伤害他的父亲和母亲。

东晋名将王镇恶也出生在5月5日,这一天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他的家族本来是想继承别人的,但是他的祖父离开了他,给他取名为镇邪,以此来遏制厄运。此外,宋徽宗的赵霁出生于5月5日,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

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月就被视为恶月,初五是恶月中不吉利的一天,而五月又处于炎热潮湿的盛夏季节,所以民间有谚语:“端午,天气炎热,五毒醒来,不得安宁。”所以端午节,五毒萦绕室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所以要采取避毒、驱毒的措施,才能驱病。

据唐代段《酉阳杂语?卷一记载唐代有挂“五时图”的习俗,即在纸上画蛇、蝎子、蜈蚣、蟾蜍、蜥蜴,又称“五毒符”。相传这五毒必须同时共存,才不会互相攻击,才能和平。所以挂五小时图可以防止毒虫惹祸。

在民间,人们通常会在屋内贴上五毒地图,在红纸上画出五毒,然后用五根针刺死,表示五毒已经刺死,不能再危害人了。

有的地方把用红字剪下的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的形象贴在家里的门、墙、窗、炕上,称为“割五毒”。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就是把刻有五毒动物形象的印章放在饼上。有五种饼,颜色不同,表示吃了五毒,就不会再毒害人了。

民间还有用雄黄在小孩额头上画“王”字的习俗。一个是驱毒虫,一个是用虎杀邪(“王”字如虎额,虎为百兽之王,取而代之)。有的地方要给孩子带一个绣有五毒的“五毒兜”,寓意以毒攻毒,驱除五毒,保护健康。

因此,端午节除了祭祀和纪念,也成为驱除五毒、预防瘟疫的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