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的文化特征

黑米历史悠久,出现于唐代。当时叫“青米”,是道教为了长生不老而养的。

生食是道士斋戒日的诱饵。杜甫《致李白》诗说:无精米,使我色好。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少长生不老药,在这深山老林里,仿佛用扫帚扫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也没有。(海马评论:此句似有同性恋之嫌)皮日休《南阳文光欲居荆襄,故有文采》:“熟米侵灶,白雪溅窗。”陆龟蒙在《道室之书》诗中说:“黑米新好吃,道人斋戒惯了。”张本《以绿色食品配快餐,攻美王璐,不可不为》:“谁管琼瑶快餐,老名品在华阳铺开。应该适合仙麻混,因为送刘郎和阮郎。”——出版社,“绿色快餐”是绿色大米的别称。说“快”是因为黑米煮熟加工快。

自宋代以来,佛教徒开始将素饭作为一种素食。尤其是在4月8日的洗佛节,佛教徒经常会做黑米供奉给佛,也因为这个原因被称为阿美米。宋代葛的诗《四月八日蒙语交黑米》在浴佛节中描绘了当时吃精米的情景:“大热天初尝四月八日,磨香灌佛寒春。成公忽作平淡饭,子见浣溪丸惊。”又云:“若点漆米,得清净供养。把勺子翻过来,就配不上冷羊了。我只乐法之味,仍欲见诗中弹丸。”宋代樊治铭在《岳阳风土志》中说:“四月八日,越州以刺桐叶为食,以神、祖为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谷四)中说:此饭是神仙取食的方法,但现在佛教徒使之超过四月八日以供佛。此外,宋人也在上思节(三月三日)吃米饭。据宋代梁克甲《惜春三山录》记载,上思节吃的青米是这样说的:“南烛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捣碎,沾米,染成青色,可延年益寿...今天,绿色的大米是绿色的...且民风有效。”(海马注:三山即福州,后面再说福建畲族黑米)。到了元代,最早见于诗歌的是寒食节吃素饭。陆澄《寒食漫行三书》说:“加菜不腻素饭,煮得不好也没有白羊。”戴《寒食记》:“寒食记清而过,故乡风光犹在。穷有客分青米,乱后谁坟上挂白钱。”明清以后,青米也成为南方许多地区的时令食品。比如明代广东吃的五色米,也是源自绿色大米。清代李《南越札记》载:“今人每逢取社日,付精米。”——据,今天上海清明节吃的青团,明代郎英认为是由青米演变而来。他的《七修手稿》卷四十三说:“古人以桐、杨树叶染米蓝为祭于寒食,紫阳怒。现在变成了绿白相间的饺子。”

林鸿的《山甲清宫》指出了民间食用的“黑米”和神仙食用的“青石米”的食谱差异。前者是把最好的粳米用南烛的枝叶汁蒸熟,晒干收集,吃的时候用热水煮。在后者中,将青石脂肪和绿高粱米浸泡在水中,捣成药丸。吃的时候现在的人都吃中药药丸,用白水冲服,用来辟谷。明代方以智《通雅-饮食》篇下“绿色食品与方便米”:“绿色食品与方便米,黑米也。今佛家写于四月八日,或用牛油,或用枫木。”黑米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左右吃,也就是长夏。选择这个特定的节气,还有一个新的民俗。相传战国时,士兵孙武的后代孙膑随魏国将军庞涓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把孙子兵法的精髓教给了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嫉贤妒能,设计欺骗孙膑,割掉他的膝盖骨,把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饿死的办法逼他交出孙子兵法。好心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他骗过庞涓的手下,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成糯米饭,煮熟后揉成小汤圆,偷偷给孙膑吃。由于其形状和颜色与马粪相似,庞涓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后来,孙膑获救后得到了报复。

福建和浙江南部的畲族也吃黑米。他们在三月三日吃它。畲族的黑米有不同的传说:一是“三月三”是米谷的生日,畲族人要给米谷穿上衣服,就涂上一层颜色,以祝丰年。其次,虫蚁三月三不干活,畲族吃黑米,上山下山不怕虫蚁。第三,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带领畲族与敌兵作战时,敌人经常来抢米。雷万兴命令畲族人用黑稗叶汁把米染成黑色,敌人怕中毒,畲族人就把米安全送上山。次年3月3日,起义军理性突围,大获全胜。后来为了纪念胜利,每年的3月3日,男女双方都要外出郊游,收集黑稗叶,家家户户煮黑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湖南省绥宁县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四月八”女儿节。相传宋代的后裔杨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俘虏,囚禁在广西柳州市。他的妹妹杨金华为他的弟弟送饭,但都被高头监狱的狱卒吃光了。为了让弟弟吃饱,杨金华上山品尝百草单板,采摘黑米叶榨汁,将一桶两升的糯米染成黑色蒸熟,在农历四月初八送给弟弟。狱卒见了不敢吃黑米。杨吃了黑米后,冲破牢笼,冲出困境,而却在抢救中牺牲了。为了纪念,杨家特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女儿节”。节前,各家各户忙着摘黑叶做黑米,杀鸡鸭,带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过年。这种习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