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平·刘铮·春竹

想要延年益寿,除了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保健措施外,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关于道德与长寿的关系,初唐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女方》中说得很清楚:“德不足,服玉液丹药,不能延年益寿。”“道德日已经满了...而且是不求长寿的自我延长。这也是养生的伟大目的。“他把道德修养列为养生的第一要务,可见道德修养对长寿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对此描述得更为精辟:“心为君之宫,神在外。“如果你掌管明朝,你就会安全。如果你负责健康,你会活得更久。管无知,则十二生肖之危。”这段话解释了人的心理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许多人类疾病甚至主要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引起的。如心胸狭窄、阴郁悲伤、欢欣宽恕、焦虑恐惧、嫉妒猜疑、缺乏自信等。,会挫伤人的心智,长期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如果加强道德修养,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理机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协调,这就是《黄帝内经》“治明”与“安身立命”的关系。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和医生也有很多论述。明代医学家龚延先在《寿世保元》中提出:“谦辞能延年,损人不利己”,“孝不问能延年,礼能延年”,“扶危济困”。《老子养生之钥》将名利、放荡、虚荣、富贵、品味、嫉妒列为影响长寿的社会心理因素。嵇康在《千金要方》中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则一难,乐恕不去则二难,情志不去则三难,趣味无穷则四难,心神不定则五难。“虽然这种论调由来已久,但有些观点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传统,比如‘公忘私利,损人不利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今天,这种美德急需发扬光大,不能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影响身心健康。人活得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的精神状态。鲁迅先生曾说:“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滴一滴地滴血,来养活别人。虽然渐渐觉得自己瘦了,但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品德高尚、正直的人自然会受到尊重,他们会过着潇洒、轻松、快乐、青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