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身心俱疲的时候,为什么不向黄学习呢?
他说:大部分人生病都是因为不发泄愤怒,然后就有了因果。万物都有灵魂。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众生。这是佛陀的思想。但是很多学佛的人只是念经,思想不改变也没关系。他们到底该不该得病?所以我们需要放下一切,放下这个世界的一切,自然健康!
如果你改变主意,放下自然健康,你可以把它放在86岁前的著名画家黄身上。
1.
黄活了50岁。50岁之前热衷功名,读遍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元朝科学制度的改变,他在45岁时成为浙西莲舫部的一名簿记员。
官还没做几天,他的顶头上司张吕,因贪污掠夺土地逼死九条人命,朝廷抓了张吕,顺便也抓了黄。
黄出狱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唐代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元朝人的寿命和唐朝人相差不大,能活到70岁以上的也一样少之又少。所以,50岁的黄出狱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这似乎是唯一剩下的东西。
但是死亡从来都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是人没老,心死了,心死了,时间就不属于你了,也就跟着死了。
所以,世界上有一种长寿,就是在所有人都觉得无望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不消失在大众面前,只跟随内心的真实感受,快乐前行。
褚石坚75岁时种了橘子,几年后橘子遍布山坡。还有黄呢?50岁,现在大概75岁,和过去的生活决裂,放下过去,拒绝了官方好友的邀请,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模式。
他自称“大傻逼”,想专心学画画。
这似乎比种橘子不现实得多。有多少人少年学画,老了还画得丑?但是黄决定了一件事,所以他决定去做。就连当时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侄子王蒙也告诉他,太晚了,他就在山川中出发了。
他每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对面的山看几个小时。
王蒙不解,跟着去看。每次看到他一动不动的坐在大石头上,风吹过,鸟儿飞过,人走过,一点也不影响他,就像坐着一样。
王蒙忍不住问,你天天坐在大石头上干什么?
黄说:我在看山和水,我在看花生长,河流潺潺,渔民晚回家。
王蒙应该点了点头。他说,那就继续看!
他说这话没多久,就能跟赵孟頫学画了。赵孟頫在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他提倡以书入画,以笔入画,对黄的画风影响很大。
2.
师从黄的他从未停止过绘画,其绘画风格成熟而创新。
那些年的看山看水,给了他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千山万水都储存在他的心里。停下来之后,面对那些纸,他滔滔不绝地画,他的神都在眼前,山川、河流、小桥流水等人,世间的烦恼都与他无关。
这也促进了他写实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他画的大部分都是我见过的真实的山川。他在无棣游华山时,画了天池图。当他住在松江甄嬛道观时,他画了园室图。他看到的所有美景,都倒进了笔里,洒在了纸上。
到62岁时,他已经以绘画闻名,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器晚成者。《柳市桃园》、《春林烈窑》、《江神高歌》、《雪山之旅随想》等二十幅作品,笔法飘逸、婉约、细腻,是他山水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尽管黄周游列国,寻山找水,触景生情,运笔生机勃勃,画得意趣盎然,栩栩如生,但他还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好,缺少了老师赵孟頫所要求的古意。
于是从71岁开始,他做了二十幅古画,用了四年时间,到75岁才完成,模仿了李思训、李昭道、杨胜、向荣的20幅作品。其间的艰辛,表现在耐心的临摹和苦心的创新。
他在自己的话题上说:“...晋唐宋三代名人遗产细节虽有差异,但妙思缜密,各臻极致。我舍不得放下,废寝忘食,偶尔抄一遍,把这方面的知识搞得很紧。.....非景不足以造化,非遗不足以成为常态。都是,也没必要开始。……"
以景抒怀,也别忘了吸取前人的精华。黄的古画模仿前人,加上自己的见解和笔法,相得益彰,最终使他的画超越古人。
这是他绘画的第二个高峰。
半年后,他的朋友在危险中从远方来探望。看到这些画后,他爱不释手,于是黄把它们都送给了他。
从50岁学画到七十多岁达到绘画的第二个高峰,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所关心和致力的美好事物中,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重视。在观赏和绘画的过程中,他的生理和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协调,这也是他长寿的原因。
苏伟对绘画的热爱让他的内心无比愉悦,这种愉悦带来的健康效果堪比当今老年人吃的无数保健品。
3.
黄绘画的最高峰自然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的《富春》。
明朝末年,一幅画交给了著名的收藏家吴宏宇。他把这幅画看得比生命还重,经常关起门来欣赏。死前,他对家人说了句话:
我必须带走这幅画。你应该烧了它。
当家人看着吴宏宇临死前的最后一口气时,他们咽不下,只好当着他的面烧掉了这幅画。当他的侄子吴京安到达时,他扔掉了另一幅画,并从火盆中偷走了它。
画虽然保住了,但是中间烧了几个连珠洞,断成一大一小两段,前几脚都被烧了。幸存下来的人也沾染了火痕。
这幅惊心动魄的画是富春山居图。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画面开头挺拔的山,已经变成了孤山;蜿蜒群山最后八分之七处的河流、松林、趣味、闲适、宁静、樵夫、垂钓者,称为“无用师卷”。现今仅存的山图在浙江博物馆收藏,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下的原创作品有些压抑,但也莫名兴奋。这幅画不会被疯狂画画的人毁掉,但它活了下来。
写《富春》时,黄已经80岁了。创作缘由在于一次从松江到浙江富阳的旅行,黄与和弟弟是无用的同辈。看富春江,江如练,渔唱晚。热爱风景的黄大吃一惊,决定留下来画这幅画。吴用不得不独自旅行。
为了画好这幅画,黄每天黎明时分,无论晴雨,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沿河行走数十里。
他游走于富春江两岸,观察风云变幻的奇景,欣赏江山钓滩的胜景,随身携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这幅画是忙碌的四年。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花四年时间与河流交谈。在对话中,可以说富春江理解了黄,黄也理解了富春江。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这个老人,都说:弥留之年。何必每天都活得匆匆忙忙?
对黄来说,遇到好景就停笔,心随意走,身随命走。死亡并不是一件紧急的事情。他每天都很忙,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每天都有画不完的画,说不完的话,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
哪怕是临近生命的尽头,我也很开心,我很快乐,这就够了,内心的感受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
▲
书的前半部分是富春山居图残存的山体图。
比例尺:垂直方向31.8cm,水平方向51.4cm。
4.
四年后,黄84岁,富春落成。黄画完《富春》后,松了一口气,把笔扔进了河里,感叹我这辈子算是完了。
这个四年孕育的孩子,是一幅长卷,有起伏的山峰,蜿蜒的森林,连绵的平坦的山丘,一条如镜的河流,一个开阔悠远的境界,一个壮美无边,一个淳朴润泽。
不仅苏东坡要看“山长,云乱,山青”,屈原也要看滔滔流水,可以用来淹没我的流苏。河流欢乐的声音和河流哭泣的声音都在画中流出。黄对自己科研的骄傲和46岁入狱的痛苦也夹杂在画中。
他将自己一生的思考和选择融入到这幅画中,不仅画了风景,也画了人生。
在这幅画中,黄把人隐藏在山川之中。画中有八个人,普通人只能找到五个。在黄看来,人在山河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理解、评论。其实人的一生,既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
后来的画家对这幅画评价很高。董其昌说道:
“你看这一卷,如获至宝,空归现实。它自称是快乐的一天,我心脾通畅。”描述了这幅画对人们精神的影响。
邹认为:“知者谈子久画,书中右军(王羲之)也是神圣的。至于富春山居图,文笔变化令人鼓舞,右军兰亭亦圣神。”这幅画上升到王羲之《兰亭序》的高度。
这幅画把赵孟頫创造的新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独树一帜。完成了元代绘画的特色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革。元画的抒情性在本卷中也可见一斑。
▲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下半部。
比例尺:长33厘米,宽636.9厘米。
5.
在画《富春山居图》的那些年,因为他搬了家,他的弟弟到处找他都没用。公元1353年,这个没用的弟弟终于来到了黄的住处。
当我看到《富春山居图》这部杰作时,我那无用的弟弟泪流满面。
喜极而泣的黄在画卷上默默写下了一个无用的名字,举起手将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富春》,献给无用的弟弟。
经过四年的苦心经营,黄对并不在乎。与其得浮名,不如得君子之交。
黄画完《富春》后的第一年,到拜访王蒙。那时候,王蒙刚刚为曹流画完《竹趣图》,燕京的县长。王蒙请黄讲道理,黄以为可以加一条远山柴火小道。王蒙接受了他的建议。加了笔之后,他觉得画面又深又陡,不要增加自然的趣味。
当初黄决定学画时,王蒙指出黄学画为时已晚。后来被他的专注所感动,告诉了当时著名的画家赵孟頫,让他跟别人学画。
如今30多年过去了,黄的成就远超王蒙,以至于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黄成为百代之师。
赵孟頫之后,彻底改变了南宋末年院体画陈晨湘阴的习惯,开创了一代风格。
不仅赢得了今人和后人的景仰,黄也在这些“山长、山乱、山绿”的画作中找到了整个世界,这也使他的人生完整,直至老死,长笑而死。我现在还能想象到,当黄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脸上一定是非常安详和微笑的。
他的一生走得无怨无悔!
6.
黄三十多年的绘画史表明,世界是狭小的,一切思想都是空虚的,一切绘画都是虚无的。我不仅放下了过去的名气,我的生活更充实了,思想也更开放了。他是《写山水战术》的作者,他曾从中汲取教训,悉心教导弟子。
自从黄61岁入全真教,刘封在《续赞吴先贤》中写道:“我是(道士),往来于吴越之间...教我弟子,又讲儒、墨、黄、老……”
儒道两家,入世与出世,看似截然对立,背道而驰。实际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对立又统一。得意时入世,失意时出世。你的精神总会有一席之地。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巧妙的精神调适理论的存在,黄的人生才在50岁那年被寄托在看似无望的岁月里,也让他得以长命百岁,活出了另一种惊天动地的风格。
而绘画是他精神调节的出口。这种“烟云供养”的生活方式也最大限度地延长了他有限的生命。
画画的时候,因为我在内心审视自己,意识集中在一个点上,所有的想法都是空的,所以我很平静,头脑很清醒。因为大脑皮层很稳定,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身体健康。是一个很好的滋补养生的过程。
健康也是关于走路的。黄在他的观画生涯中,每天背着画卷和干粮,背着竹竿和荧光棒,在山川之间跋涉。山林的寂静,无痕的流水,成了他一生的注脚,直到他暮年,满头白发。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长寿智慧是:
不生气,就不会生病。心情好可以杀死癌症。
90%的疾病都与心情不好有关,心情不好会使自然杀死癌细胞的力量降低20%以上。所以,心态对于养生很重要。
与黄从放下官场,退下来的林泉,立志作画,没有懒惰与怀疑,决定行动,真是心态好,洒脱,也真是心胸宽广,人生从此一片坦荡。
以他送给苏伟和吴用弟弟的画为例。他就像一个种花的人。他种下它,给它施肥,等它开花,等了好几年。刹那间,布鲁姆摘下来,举起手要给别人。
享受追求的过程,但绝不在乎结果的得失。
但是,现代很多人不仅在得失之间焦虑和犹豫,而且一旦所追求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就迫不及待地继续付出和等待。人生也是在忧郁和失意中反复,疾病自然偏爱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生病,归咎于空气和饮食,但我们有没有归咎于自己的思想?
古人云:“思想天真古怪是一种药,轻松和谐是一种药,心平气和是一种药,心平气和是一种药。”黄长寿,达到了四药合一的目的。
有人瞎说:古代能被人记住的画家、诗人,大多都活得很长,不然,他们也没时间去写、画那么多传世佳作。但是鸡蛋可以从两个方面拉。想想吧。如果他们心中没有一个丰富的向往,可以放下过去的枷锁,不断的重新开始,哪里能活到这么老?
86岁时,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往事,50岁的黄的人生盛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