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非”,彰显教育之美
“有一个领域,
它位于
是非界限之外。
我会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在绿草上,
世界的丰富多彩,
远非言语所能形容。
……"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
鲁米是古代波斯著名的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他的诗对世界神学、宗教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很大影响。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诗时,我的心弦突然被拨动了。“超越是非界限”就是那种无与伦比的丰富和美好,不就是我一直向父母描述的吗?
养孩子,要想真正践行爱与自由,要想让孩子在中国教育中胜出,作为父母,首先要“放下是非”。
而心理咨询就是鲁米描述的是非界限之外的地方。人带着疲惫的神色黯然,在那里让灵魂躺在草地上,起身时身体变得轻盈,世界的丰富和光明再次展现在眼前。
心理咨询之所以这么有效,是因为放下了是非。即使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观点不同,也要尊重对方的一切,无条件接受他。比如你爱学习,不断充电,对方却不爱学习。你不能指责他教育他。来访者是同性恋,你的性取向是正常的。虽然日常生活中你是反对同性恋的,但是在咨询过程中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和反对。
有一个外国故事,让人吐槽后深思。
一个顾问外出度假时,一个小偷进了他的房间。在偷一个房间的时候,来了一个想咨询的人。小偷心想,不要浪费这点咨询费,再说了,撞见了也说不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啊!于是他决定假扮顾问。他一本正经地坐着,听着来访者痛苦的讲述,中间几乎没说什么,只是频频点头假装听懂,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咨询结束,来访者心满意足的走了,小偷赚了咨询费。
这个编造的故事说明,只要心理咨询师无条件接受,来访者往往可以康复。
无条件接受并不意味着认同对方的观点,而是完全接受对方的情绪,不做任何对错判断。当然,咨询师的跟风能力也是大部分咨询成功的关键。但是,没有无条件地接受这个前提,咨询师再聪明,也无法打开来访者心中逐渐消逝的光芒。
如果把心理咨询“无条件接纳”嫁接到教育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咨询技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会不会更轻松?“问题孩子”的改变能更容易吗?
父母为孩子迈出一小步,孩子迈出一大步。当我们每天生活在抱怨和指责中,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或对立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改变方法,走出“是非”的界限,去寻找另一个世界。
咨询师面对的来访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父母面对的孩子是确定的、独特的,每天可以倒着、横着研究,即使水平不高,也能看出更多的端倪。所以,边界外的美好,也能在寻常百姓家绽放。
??爱、自由和规则是三胞胎。
“爱与自由”教育法得到了我国许多家庭的高度赞扬。但是,很多家长忽略了“规则”的建立。其实爱、自由、规则是三胞胎,养孩子必须同时兼顾。
说到规矩,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打、骂、惩、讲道理”。其他人呢?包里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一言以蔽之,这些方法是建立在“对与错”的基础上的,它们与“爱与自由”是不相容的。
那么爱情和自由中的规则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爱与自由”教育的发源地孙瑞雪幼儿园所实施的规则。
孙园有以下规则:
1,粗鲁低俗行为不能;
?2.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
?3.你从哪里拿东西,又把它们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请稍候;
?5.不要打扰别人。
?6.为做错的事道歉;并有权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单看这些规则,和普通幼儿园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具体,更符合幼儿的年龄。但是,这些规则的实施过程却大相径庭。
幼儿园一般采用“是非”教育方式。两个孩子吵架,老师先搞清楚谁对谁错。如果孩子错了,老师会直接纠正,告诉他改正就行了。一场教育结束了。只要孩子不反抗,过程相对简单,容易操作。
但是,孙园实际做的是“放下是非”教育,过程会更复杂。
首先,老师要蹲下来看着孩子,把手搭在他们的肩膀上,引导两个孩子用温柔坚定的语气(没有责备的意思)讲述故事和感受。孙园的老师对这些细节非常挑剔。有时候是为了让孩子放松,有时候是为了给孩子勇气。目的不是单纯的澄清事实,而是让孩子内心的委屈、痛苦、愤怒等情绪得到释放,在老师认真听讲时感受到尊重和被接纳,从中明白如何与人相处。违反规定,会有相应的处罚。最常做的就是道歉(孩子还小,有些处罚不合适),但今天老师和家长处理的孩子不多,即使道歉也是虚伪的,或者只是从理性的角度承认错误,没有心脑合一。
孙园的孩子,如果有一方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产生了情绪,老师会单独陪着,直到孩子恢复情绪。这个过程可能是孩子自动完成的,也可能是老师再次与他联系,但总让孩子觉得老师接纳了他,只是情绪需要调整。
整个过程是完全包容的,老师只是起到了中间借势的作用。
当然,规则教育也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规章制度本身就属于理性的范畴。提倡“放下是非”的教育,就是把硬道理装扮成一种美好的、温柔的、可爱的“感觉”,让它悄悄地流进孩子的心里,这种硬道理是被身体、心灵乃至心灵明确界定、容易排斥的。
另外,矫枉过正一定要矫枉过正,尤其是作为一个容易记忆和使用的流行语。如果想面面俱到,说明没有重点。“放下是非”也是如此。
可见,爱与自由王国里的规则,必须建立在放下“是非”的基础上。
对“下等人”要有礼貌
可能有人觉得“放下是非”沟通太麻烦,讲道理容易多了。
武志红在“获得”心理学的课程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弟子问:“师父,有时候你打人骂人;有时候你对人很有礼貌。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大师说:“直接对待君子,打他或者骂他,真实地对待他;对待中产阶级最具隐喻性,有分寸。他受不了打骂。用微笑和双手合十来对待下等人。他脆弱,心胸狭窄,承受不了太多的指责和训斥。他只配世俗礼仪!"
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说人的心理强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那么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解释了教育需要抛开是非的原因。
一个“君子”,自我稳定性好,心理能量强,能直接告诉他是非,指向问题。
但根据成长规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年龄成正比,所以孩子在这方面自然不如大人。
当老板心情不好,骂员工的时候,大部分成年人都能忍受,但是小孩子几乎很难忍受。和颜悦色的是好人,凶相毕露的是坏人。这是孩子认识人的普遍标准,所以他们很难成为“君子”。
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让父母极度焦虑的孩子,心理上几乎无一例外的“自卑”。它们是“易碎的”...他们承受不了太多的指责和斥责”。因此,一旦一个家庭有了一个学校的婴儿,许多人将陷入不同程度的“战争”。根据宝宝的性格和亲子之间的能量比,战争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有些人一上学就开始,有些人直到中学才开始。当然,还有一些上了大学,父母也管不了。最后,他们在从小学习的压力下开始了他们的解放生涯。华大混日子的人多了去了,顺水漂也是一程。
其实这些家庭无一例外都是用“是非观”的教育理念,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指责孩子不应该这样做,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按照故事里老和尚的说法,这是给上流社会的。
我们用给“上等人”的方法去给“下等人”,沟通受阻导致爆发是很自然的结果。
在我20多年的课外教学生涯中,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根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决定的。
从厌倦读书到能够自觉面对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与他们的交流是自下而上的。
刚开始我心理承受能力弱,就把他们当低人一等哄他们开心,极力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很多都是从来不被肯定的。
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是语言能力很强。我会告诉他们,长大了当主持人真好。但是这个孩子平日里“废话”太多,这个特长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指责,说他不好好学习就知道废话。时间长了,孩子不自信,觉得自己哪里都比不上同学,没用。
比如有的孩子从小学习画画被人诟病,一提到画画就说不会。我会用一些步骤让他们画两三遍后自拍,让他在心理上和技术上有所突破。然后慢慢把这个成功的经验引导到学习中去。
孩子转化的过程,也是心理承受能力从“劣等”逐渐提升到“中等”甚至“优等”的过程。
等我心理比较成熟的时候,我会直接和他们讨论我的学习。但是第二阶段,我还是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告诉他,说几个问题,然后夸大一些好的地方。与第一阶段相比,此时直接指出成分增加,成分减少。
等他们的心理再成长一步,也就是到了君子的阶段,就可以直接说我对他们的真实看法了。没必要过分夸大他们的成绩,因为此时他们的内心自我已经很强大了,不会有人因为别人说什么而不安。刮风的时候我不动。虽然我做不好,但基本上已经接近了。
现在的孩子从小处于父母和老师的控制之下,面临着高压的学习环境,心理脆弱无处不在。面对“自卑者”脆弱的心理,理性的成年人应该如何选择教育?显然,“直指人心”“对他真实”的“是非”教育方式是不可行的;“微笑”、完全接受“放下是非”的教育方式,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让父母的引导跑进他们的内心。
?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难不告诉孩子是非。“孩子不怪教父”。教书不就是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吗?做人总是要讲道理的。孩子不说话怎么听得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老祖宗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实践证明,很多对待孩子的原则和观念,在孩子长大走向社会或者以后结婚另起炉灶的时候,都离不开出身家庭。
每一个道理都要分对错,所以我们会不断的告诉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不认真是不对的;书写正确,潦草的字迹说明你的学习态度是错误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打架是不对的;快点做作业,磨磨蹭蹭是不对的...
作为父母,我继承了上一代的“是非”教育法,继续用它来完成养育孩子的事业并没有错。但事实证明,讲道理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孩子比父母更讲道理,他们聚集了很多道理来对付父母的道理。父母把道理讲了一遍后,发现孩子身上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糟,或者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不断出现,难以应对,于是产生了深深的育儿焦虑。一方面,他们坚定地坚持合理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对缺乏更好的教育方法感到无助和无能为力。
其实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我们之前说过,只要是真理,就一定有它对面的真理。夫妻,一个来自喜欢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家庭,一个来自随便摆放的家庭,结婚的时候会有分歧。一个说,房子怎么会乱?应该是整齐的!另一个说,反正东西总是要用的,为什么要收起来?多累啊!你觉得谁更合理?
就像两个人之间的一个9,从两端看着对方。号码是多少?一个人看6,一个人看9,绝对不可能统一。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字,但在具体的事情上,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真理中,很难感知到对面真理的合理性。
关于育儿教育,父母讲父母的道理,孩子自以为有自己的道理。于是,到了青春期,这些被真理淹没的孩子开始反抗,成堆的真理准备扔向父母。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现象在中国教育中特别突出的原因之一。能量较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很容易被这些碰撞的真相所伤害,自杀、自残、抑郁等问题也会顺势而为。
所以家应该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一个用亲情维系人的特别的地方,需要那种特别的真情实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只有这样,家人才能在外面的风浪中航行回来休养生息,更好地旅行。
当然,家也需要真理的融入,但这个真理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是* * *愿意发自内心浇灌的果实,是大家期待的氛围,而不是某一方的命令、压力或者指责、抱怨。
世间万物,阴阳重叠。
在新四型人格理论中,每一种人格都是一个“好”和一个“坏”,缺一不可。就像套餐一样,捆绑在一起才有意义;也像笔的笔帽和笔身,没有一头是不完整的。所以,如果有人跟我谈现在孩子的优缺点,我会无所适从,找不到感觉。在我眼里,只有孩子和别人比有长板和短板,大人也是。
不是吗?如果一个孩子非常情绪化,表现出比一般孩子更多的乐于助人,那么同时,他也可能经常越界,要么是帮别人太多而委屈了自己,要么是指责别人忘恩负义。
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辅相成,相互对立。
大家都喜欢风景,平日累了也喜欢离开城市去泡大自然。试想,你更喜欢地面干净整洁,修剪整齐的树木整齐划一的皇家园林自然景观,还是树叶沙沙作响,树在风中飘动?我想很多人会觉得后者更有启发性。因为前者经过了人为规则的修补和排列,没有强烈的对比,自然的味道就会少一些,而贴近自然的风景或者纯粹的风景,往往能给我们换景的乐趣,能不断在心中掀起涟漪,让我们更加有趣。
但是,在这种自然景观中,不仅要有美丽的花朵和茂盛的树木,还要有许多树下的枯草和花丛中的枯叶。正是这些皇家园林里看不到的枯枝败叶,构成了更加自然宜人的风景。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更多纯净的自然风光。
《道德经》中有一段话:“世人皆知,美即是美,恶即是自身;大家都知道好是好,其实并不好。有无相,难与难相得益彰,句子长短也一样,高低也一样,音声也一样。”
(注:大家都知道,美是因为有丑。大家都知道善是善,因为有恶。所以,有与无相互转化,难与易相互形成,长短相秀,高低互补,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永恒。)
世界上有很多原因,没有一个找不到它的对立面。
“一本书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它的意义”VS“好好学习,就不会求解答”。
?“无关紧要”VS“细节决定成败”
“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兔子不吃窝边草vs近水楼台先得月。
古语有云: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
一个成熟的人可以在相对的真理之间自由穿梭,从每个真理的既定语境中感受意义。这就是“君子”。但是,孩子不行。他们出生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两个端点:此岸和彼岸,然后在中间慢慢觉醒成长。这个时候,如果经常用极端的教育方法对待是非,那么心灵很可能会紊乱分裂,很难发展成为社会人必备的中间地带。
这里的心智不是指智商,而是指情商,即与人或社会事务互动时的情绪状态和处理能力。
我和我的孩子亲密多年,我亲眼见证了他们顽强燃烧的心灯,但我别无选择,只能见证这些灯被外界的是非摧毁。所以,我真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对与错”界限之外的精彩与精彩,让孩子有更多快乐成长的空间,让父母少一些痛苦无助的育儿经历。
———————————————————
总结:
如果你真的想实践爱和自由,你必须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中获胜。作为父母,首先要为孩子“放下是非”。
如果把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接纳”嫁接到教育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咨询技巧,对家长和教育者来说会更容易,改变“问题孩子”也会更容易。
爱、自由、规则是三胞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只有“放下是非”的规则,才能配得上“爱与自由”。
面对“低人一等”的脆弱心理,“直指人心”“对他真实”是行不通的;只有“微笑”,完全接纳和“放下是非”,孩子才能敞开心扉,教育和引导才能滋润心灵。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维系情感的港湾;家也需要合理的融入,但一定要促进情感流动。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用绝对的是非来解读相对的事物,是很难从容应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