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物简介
华出生于上海,1953。画家。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习绘画。他还擅长中国画、漫画、壁画、插图和书籍装帧。1971年担任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1980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应邀在美国、法国、南斯拉夫、日本、印度和香港讲学、参加展览和举办展览。
姓名:华
别名:田乔,果然,沙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3
职业:画家、教授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夸父地图》、《西门豹除巫》、《华写意画选》、《太平盛世》。
角色概述
基本信息
华,其他:田乔,果然,沙悦。1953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自幼受家庭影响,跟随父亲著名画家华三川学习绘画。1971年担任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1978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蒋、李可染、叶,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华擅长中国画、漫画、壁画、插画、书籍装帧等。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办的重要艺术展览,并多次获奖。他曾应邀在美国、法国、南斯拉夫、日本、印度和香港讲学、参加展览和举办展览。
艺术特色
华主要致力于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取材广泛,构思新颖,笔墨意趣细腻,画风冷静明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取法传统,学古为今用,致力创新,试图以现代造型审美理念批判继承和发扬中国书画传统。他多次体验藏区生活,创作了一系列以藏族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Echo就是其中之一。这幅画着眼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思考,试图表现中国西部恶劣自然条件下人类生存的问题。在艺术表现上,他强化了国画的神韵,淡化了西画的造型因素,如光、影、色、质,巧妙地将国画的留白与西画的透视结合起来,使画面既有现代形式的美,又有传统的通透空灵。
艺术评价
能力与修养
华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和笔墨功底,是中国人物画教学和创作的基础。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他曾经探索现代性,引入符号、空间分割和抽象,尝试鲜艳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90年代中期回归传统和现实主义,从而对中国画的特点和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立足传统,但又开放,认真探索而不是盲目西化,这是艺术成熟的表现。
作为一个人物画画家,华有着全面的能力。擅长写实人物、古装人物、工笔画、写意、文人画传统、专家画传统,都有很高的水准。他作品中的藏族、彝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形象都独具风格,绘画手法丰富。他塑造的矿工形象表现出极强的素描功底,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喜怒哀乐,发扬了中央美院写实人物画的传统。他的大型古装人物群像如《神仙图》、《十八真象》、《九歌》等,场面恢弘,意象众多,能很好地把握人与景、虚与实、动与静的关系,显示了他在壁画传统和民间传统上的努力,以及他将传统工笔画与写实绘画相结合的能力。而他的意旨人物作品,如《高石卷》,则表现出高超的文人画功力和相当不错的笔墨修养,简洁空灵,注重造型和表情描写,笔墨亦有趣味。像华这样的中国画人才,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华的个人画风有南有北,有刚健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有些作品在绘画上略显琐碎,但这是追求个人特色过程中的必然,要精要富不是简单空洞的探索方针。(郎邵军)
虞姬风格
华是用意境将笔墨趣味与写实造型融为一体的代表人物。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断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更高审美趣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水墨语言文化。(中国画廊联盟研究报告)
华是中国当代一级画家,也是中国杰出的青年画家。他的绘画技巧和流畅的泼墨着色法令人印象深刻。良好的笔法和扎实的绘画功底,使他能够将神奇的艺术构思转化为优美而富有诗意的山水,更加赏心悦目。我相信,华先生将继续为绘画艺术做出杰出的贡献。(杨力舟)
华是我国一级著名画家,在国际画坛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和国际高水平展览。华的勤奋和艺术才华使他的作品新颖独特,栩栩如生。(刘大伟)
华有着良好的创作基础和深厚的功底。他的绘画造型能力很强,可以说是同代画家中的佼佼者。造型能力在于华,一是写实的素描功底,二是笔墨功夫。他试图将二者融合,并取得了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花有很强的意境能力。他的现代人物画和古代人物画一般都是多面的,以山水或花鸟为背景和衬托。他擅长处理复杂的空间关系,并努力在这方面创造自己的风格。华的画风清新淡雅,同时又追求雅俗共赏,不像现在的画坛那样浮躁。(邵大钊)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物画家,华有着令人羡慕的综合素养:扎实的造型能力,训练有素的笔墨技巧,常人无法比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千变万化的对大小场景不同解构的把握和驾驭能力,深厚的书法功底,广博的古今文化知识。正是凭借着这些不一般的基本功,华驰骋在中国画坛,以各种风格展示了他的非凡才华。(贾德江)
论画家
和平艺术
自从苏东坡说“画如孩童,故能见邻”之后,中国绘画的意象就成了一个争议的案例。
诚然,中国画艺术有一套相当成熟有效的造型技法和创作理论。与艺术家主动参与自然和生活的意识无缝结合。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情”“意”的统一。曹丕主张以齐为文;王国维提出境界说,都是用一种朦胧的整体感来进行艺术审美。所以艺术家在创作时要从整个人出发,重视情感的表达。中国画的意象创造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思维的形象
石涛说:画家的“心含气度,不在山林之中,而在山林之外,他的精神是被控制的”。正是这种“胸怀包容”,才使得“山川遇神而迹”,才使得客观自然化为画家的形象。这里的意象不再是对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所谓的模型,更不是主观臆造,而是画家所认知的世界。
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她百思不得其解。她梦想变成一只蝴蝶吗?还是一直都是蝴蝶?这种感觉叫物化。
从现在来看,这种荒谬的感觉有着强烈的潜意识。这种梦幻的精神状态类似于艺术创作的精神生活,可以融化物质世界与主观意识的界限,改变时空的结构。在默默无闻中,现实与想象交织、渗透、密不可分。但是,创作的精神状态和幻想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物化”的超现实感不是潜意识的,而是需要艺术家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专注。
创作之初,他们“终日坐在荒山怪石,林中深处,看急流惊涛。风雨虽骤至,水怪悲而不闻,遇死岩,可用勺梳林,皆可深情地寻其隐居。”
他们全心全意地沉浸在大自然中,进入“物是人非”的境界,投身于深情和奇思妙想,寻求“其隐意在何处”,这种意境的欣赏,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在它的观察下,一切都变得简洁明快,繁文缛节被画家的情感融化。所谓“千里之趣”,“四季之外的辉煌”,“一切风景也是感伤的”,空间和时间都变得自由了。画家用心营造环境,用手动心,创造了“意象”。
在中国画中,具象的物理属性、性格、肌理都是不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能动其形,而保持其骨干,求其画而超越其形。”如果你觉得这有点玄乎,那么用现在的话来说,所谓的“脊梁”就是艺术家通过对生命力的敏锐感受而构建的“活的形式”。作品的形象,其实就是事物运动的顺序(包括作者的思维运动)。
不可否认,在艺术形象上有着强烈的主导感。“就算你不写,你也永远有我。”这里的“我”对作者来说不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包括作者潜意识本我和理想超我的统一体。
由于创作中的心理活动类似于梦和醉酒的心理状态,所以也对形象有很大的压缩和变形作用,不受理性的控制和约束。所以这种“思维形象”往往是不合理的,直觉上是怪诞的。
古典诗词中有典型的例子:“东莞的酸风射眼”,“忆君清泪如铅水”,“鬼灯如画松花”,这些荒诞的意象,如酸风、铅泪、鬼灯,都是作者的畸形意象,饱含着作者的意愿。它的艺术效果是丰满的、直截了当的、强烈的、纯粹的,唤醒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天性。
“图像”只负责思维逻辑,按照思维逻辑编辑。其实我们在欣赏一些国画的时候,往往会被现实世界中肉眼看不到的意象和空间所震撼!画论中有“得意奇作”、“传神妙作”、“狂奇奇作”、“奇奇作!”我们的敬佩也随处可见。至于“八大”和“八怪”,则因其震撼人心的作品而备受推崇。
思维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静”。
因为意象是通过强化情感生活获得的,所以作者对创作有完全的信心,掌握了主动权,获得了自由,是自信的。作者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作为指挥,精心组织协调一切。在这里,“荒谬”变得顺从、听话,给我们一个从容、得体、简洁的表象。毫无疑问,这些是由于最敏感的理解和最武断的支配感。所以可以说,作品中的静谧感是作者激烈思维活动的力量所在。
“对话”的形象
都说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认知方式的转变:从在造物脚下乞讨,到试图通过内省、外检乃至探索机械物理的奥秘来理解真理的启示,都走的是“物我对立”的道路。
而在中国,古人通过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以“对话”的方式揭示了真理。
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就是以我为中心的代表。在与海若讨论了无限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的不确定性之后,他终于抛弃了“世界之美在我”的原始观点。其实这是一场关于探索真相的对话。
中国的人们认为,艺术只是探索无限真理的社会活动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接触世界,进行呼吸和交谈的灵魂窗口,是在往返的交流中不断否定虚假自我,确立真实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
就中国画而言,创作的首要条件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与自然是平等而独立的。“我觉得青山更迷人,也期待青山看我一样”;其次,作品也应该是可以脱离画家精神的独立体。既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生动的画家意识。艺术家与自然之间存在“距离”。作品有自己的生命,已经成为客观现实。
中国画要求画家“以禅入画”,打个比喻,就是“以笔墨做佛事”,把绘画看成是认识真理的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和看不见的宇宙的“笔谈”。
这一“对话”过程是复杂、深刻和多边的。画家与自然;作品和画家;自然与作品;还有就是观众的参与,互相交流思想。他们在乎的不是谁属于谁,谁服从谁,而是“发现”。
如果要复述一幅国画,可能很难搞清楚情节和主题是什么(情节和主题多是后人猜测,并非作者本意)。只有当你面对作品,参与审美活动,把你的想法和情感投入其中,你才能欣赏到作品所展示的东西。你付出,你得到。我们在音乐欣赏上有类似的体验,叫做“对话”。
“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把我的影子带给我,让我们三个”是借用来说明自然(月亮)、画家(诗人)、作品(影子)之间的对话是生动的(当然也应该包括欣赏者)。一组独立的本体相互映衬,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创造的美好。
由于本体的整体性和自由性,各有其独立的价值,任何一种“存在”都不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力量。所以中国画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性、功利性的绘画,不可能有类似的戏剧性的整体性和封闭性。
这种“对话”体现在形象塑造上,就是要求“先简单化”,用透视错觉和模糊空间吸引观者,接受外部参与。
当然,作品中的题字也增强了“交流”的效果。
天真的形象
长期以来,对中国画的看法有一种错觉,认为这是学究气的把戏,有许多重复的技法,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
这种错觉的后果就是把中国画推向越来越“形式化”、越来越“专业化”的深渊。
这个弊端的原因,还是从国画本身去找吧。我们知道,中国画是在高度文明下产生的,是社会文化树的结果。
人在接触它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一定要从前人创造的艺术符号开始。
久而久之,一些人逐渐对“符号”本身产生了兴趣,而忽略了符号所传达的“信息”。作为个人兴趣,也许无伤大雅,但作为美学原则,却是极其危险的,必然会产生许多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作品。曾几何时,这种现象被误认为是传统,成了恶势力。
另一方面,有些人轻率地试图用外来的观念来为难中国画(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对掌握技法失去了信心),竭力否定传统的表现形式。
因此,中国画的命运总是围绕着表现的技巧和形式。
我们认为,精神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自然,一切艺术复兴都将在它们诞生的最初地方开始。
既然绘画有陶冶情感的功能,那就要注意不要让主观意识“膨胀”得太厉害。我们应该“奇思妙想而不失其真,玩弄中国而不陷入现实。”
如果这是一些传统的、毫无生气的中国画的症结所在,那就应该避免。
石涛说:“一起画一幅画,就要懂得被熏陶。”所谓培养出来的人,其实是一对矛盾。“萌”大概是指愚昧、未开化,广义上是指天性、本能;“修养”就是学习、修养、技能、文化传统等等。
他认为这是绘画艺术必须把握的恰当界限。“想一想,判断一下它的支持度,既然能悟能古,既然能变,就不能变。”我们应该面对自然,考验我们的教育,从而摆脱它的无知而又不失其自然本性,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艺术。
石涛的文字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验,是一种完美的创作思维方法,强调要把艺术家的想法投射到原始的自然本位中去。
同时,“养育”也可以作为绘画艺术创作的调节机制。它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寻遍奇峰打草稿”,汲取新鲜养分,一扫陈翔殷因循古道的陈腐习气,开创一代新风。
当然,“养”也包括艺术家进入醉人的艺术心态,摆脱理性的束缚,解放精神,解开衣服,忘我的心和手。
保持艺术创作的“天真”纯洁。中国艺术家基于朴素的人生观,从审美心理出发观察和表现事物,所以他们的图像往往是“朴素而天真”的。
这个形象有一种清新野性的味道。它记录了人类最原始的创作冲动,最自觉的内心表达,代表了最普通人的感受,所以具有人民性。
中国画家经常将他们的作品描述为“笔墨游戏”,以炫耀他们在创作中的轻松心情。
这也揭示了他们的社会观。他们不认为艺术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他们讨厌夸张的社会效果。他们认为绘画不可能是全能的。即使在艺术范围内,绘画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反映社会,它根本不能取代其他文化形式和思想领域,而是。
更何况,美只能通过交流来体验,艺术家无法完全预测和把握观众在作品中投入了什么思想感情,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
所以他们认为绘画是一种“道”,而《说文》把绘画解释为“画家挂”,只是一种可以挂的装饰品。这是一件多么粗心的事情。
这显然与儒家的“礼乐”思想相悖,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生活的思想矛盾。但是,这恰恰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自由和自由的可能。
鉴于这诸多原因,中国的绘画始终保持着“以物象形”、“以类设色”的传统特征,而没有成为“专家”或向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发展,始终保持着直观、具象、天真的形象特征。
也许也不全是坏事。
艺术概况
主要工作
《西门豹消灭女巫》获第二届全国漫画创作奖二等奖。
《奴隶的喜悦》入选1976中国艺术展。
《烟》获1979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设计奖。
65,438+00作品包括9首歌曲入选65,438+0985年在香港举办的当代中国艺术展。
《海市蜃楼》入选65438-0985年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中国艺术展。
人文荟萃1985为湖北黄鹤楼创作大型壁画。
《世界如船》等三十幅作品参加65438-0986在北京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8人展。
和平的艺术(论文)参加65438-0987改革中的艺术理论研讨会。
鹿鸣等两件作品入选5月1987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12《无题》等作品入选3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世界现代艺术博览会,1990。
水墨等三幅作品入选1990年4月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名家作品展。
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作品交流展
第九届南斯拉夫里耶卡国际艺术展
印度第三届现代世界艺术三年展
1990美国洛杉矶东方艺术中心个展
在宇都宫举办了个展。
1990,1991美国春秋两季世界艺术博览会。
65438年至0995年赴日本东洋美术学院讲学,举办“华水墨画展”。
回声
看鱼
风和月
鉴真·蒙克雕像
牺牲
家庭的
人
可可豆
辛弃疾的词艺
夸父地图
世界就像一艘船,等等。
主要系列
Echo(中国美术馆)
铿锵玫瑰(中国美术馆)
作品的出版
华绘画作品
华素描画册
华写意人物画选
当代著名现代重彩画代表作《华》等。
主编译
1979-1999中国美术全集。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
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