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的读书经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的《千年的叹息》。从那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本书,到现在都爱不释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视野,以各种形式展现了一个世界,同时带给我们对历史和文明更深层次的思考,感触良多,时而警醒,时而震撼。
这是一篇日记,记录了余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年之旅”团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道路艰辛而艰难,但他们愿意在没有保护机制的危险中面对这一切,愿意进行肉体的冒险和精神的冒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怀疑所取代。他们更愿意脱下手套去触摸人类文明,苦苦思索避免古代文明崩溃的答案。
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我踏着余的足迹,开始了我的文明之旅,探索举世闻名的文化遗迹,感受时代的魅力。同时也有对古文明的感叹,有对其悠久历史的赞叹,有对其惊人创造力的感叹,也有对其悄无声息地走进历史的感叹。他们经历了从辉煌到衰弱再到衰落,但为什么能避免整体的崩塌,保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在中国,我们可以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们可以用流传了几千年的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参观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迹,我们可以保持文明的谦卑。
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破坏者。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免俗,战斗还在继续。血腥的战争伴随着文明的毁灭,人类正在重蹈覆辙。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放弃的,人类,认识你自己!
希腊,古代文明的早期摇篮,有太多的回忆。好战而政治保守的古代斯巴达人,拖垮了繁荣进步的雅典文明,以战争推动手工文明,得不偿失,让曾经强大的迈锡尼看起来如此局促单调,成为一部干瘪无味的悲剧。崇尚闲散至上的现代希腊人,已经逐渐变得疲惫懒惰,已经被现代文明抛在了后面,而不是与现代世界并驾齐驱。奥林匹亚把健康的概念带入了希腊文明,并被全人类普遍接受。这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地方。他们关于人的完整理想,就是把智力健康和身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聚在一起。现在我们还是用他们的基本思想去思考,把他们的人体雕塑当成遥不可及的标本。奥林匹克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坐标。令人望而生畏的帕台农神庙,荣耀一去不复返,只能令人悲伤。
一声千年的叹息,八百字的阅读体验。2《一声叹息千年》确切地说是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年之旅”越野车队徒步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豫园》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又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用最简单的句子表达新的思想,而且总是被人们接受。他曾说,“写书最大的困难不是立论的勇气,不是跋涉的痛苦,不是考证的麻烦,而是把思考阿达易做而又深奥的位子的深刻而崎岖的感觉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相当于用手掌压碎石头,用体温融化坚冰。每句话都不好说。”难怪他的文笔如此精妙。原来他早就有这种感觉了。我说,余也可以算是一个探险家,因为在这次“千年之旅”中,他们遇到了许多随时威胁他们生命的惊险事情。很多短路杂草模糊,壕沟密布,土匪出没,尤其是中东一些国家。我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他们只知道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大风中杀害了数十名爱国游客,30多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年之旅”的目的其实就是环游世界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作为此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了中国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
当他们到达希腊时,他们看到的只是狭窄、陈旧、拥挤的道路和无所事事的人。只有从饱经风霜的古代遗迹中,才能看到一个古代文明的影子。在我看来,希腊闲散的升华模式有很多不足之处。社会失去了活力,一些闲散成了精神贫困。可见,衰落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文明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甩在身后。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到恒河。然而,恒河的碧水美景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泥泞河岸的“热闹”景象。临死前洗个澡,顺流而下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原水。喝一口,既能治病,又能养生。把任何传染性皮肤病泡在水里都有好处。所以牛皮癣和荨麻症的人都用恒河洗澡。有的老人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让家人把他们抬到横河岸边,铺上席子,躺在地上等待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横河边!”那些人死了之后,会有专门的人把木桩堆起来,把尸体排好,分批火化,人就变成了一缕青烟。
下一个地点是古巴比伦遗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不一定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听空中花园的故事来想象城市和街道的繁荣。因为留下的实体遗址已经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毁了,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光。看着那堵残破的“墙”,我不禁有些心酸。
相信一提到印度国有化,大家的第一反应都会让狭窄街道上拥挤的人群和印度人缺乏时间观念。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不断提高的升华是人口暴涨的原因。另外,印度大部分人手中都没有手表,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用处不大。又讲了十几分钟的电话,我转身进了街角的咖啡馆喝咖啡,开着玩笑。即使对政府官员来说,花三个小时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真是难以置信!
看完《古代文明》你现在有什么想法?是的,他们的确辉煌过,但只是过去,但在他们的“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保持了我们的文明相对完整。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碰撞的时候没有及时采取好措施。然而,中国早了几个世纪,跟上了现代的节奏,并很好地融入了国际社会。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国,我想说的是,看不起他们是他们的事。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正因为“当我们的同龄人经不起岁月的磨砺,我们的祖先依然坚强”,我才能自豪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谁说当年的文明古国今天成不了世界强国!
读了一千年,有了找本书读的想法。翻书柜,余的《千年叹息》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我喜欢看一些文史类的资料或书籍。这千年的叹息也讲述了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历史事件,我产生了兴趣。嗯,就是这样。
《千年叹息》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于随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前往希腊、埃及、伊拉克、伊朗等文明古国途中,或抵达该国后的所见所感。看着浓缩的文章,感受着期间的文字,我仿佛正踏着余的足迹漫游在这些国家。他感受到的,触摸到的,就在我眼前。于一路走访的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在不断积淀、交融、相通;而这个历史悠久沧桑的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余带着这样的疑问走上了寻找的道路,我也带着这样一丝好奇在书中寻找答案。
什么是文明?人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类灵魂的寄托?还是人类试图在这个时空无垠的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会不会像孩子们在沙滩上堆起的华丽沙堡?海浪一过,到处都是空无一物。在书中,余公开表明了他对历史古国的失望,对希腊的沉闷,对埃及的变迁,对两河流域的衰落,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几近灭绝,对那个地方无尽的贫困。余说,当时他看到无数赤脚乞讨的人在路边用泥土搭建的房子里。在印度,我在恒河看到了恐怖的场景。他无法释怀。原来是和中国齐名的文明古国。这里是玄奘历尽艰辛取经的地方...文明和岁月用残酷的手段粉碎了它们的辉煌,纵容了它们的凋零。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千年之下,尤是叹息。
中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惊叹于我们的祖先保护和保存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手段,也在思考文明的传承。历史说多了也没用,但是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呢?中国五千年,各种性格,各种生活的人都有精彩的表现,但我们的祖先却总结甚至分析了自己的人生和别人的人生中的遗憾、过失和错误,以及如何补救或避免。古语有云,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学,使人哀之。积极吸取中华老祖宗来之不易的经验教训,去其糟粕。这其实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形式。希望中国一千年都没有叹息。
带着好奇和期待,我打开了《一声千年叹息》。现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余先生叹千年叹的是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然后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然后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到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条路不是现代城市,而是一个文明古国被吉普车碾过。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仍在战火中燃烧,这是危险的。所以一路走来衡量的不仅仅是各国文化的积淀。
什么是历史?能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我一时想不通。的确,历史已经成为历史。它已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悄然逝去,已经过去,再也不会回头。人之所以叫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课程。如果没有历史,我们就像哑巴,说不清;没有历史,我们就像一阵风,无始无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由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还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帕台农神庙,都是那么的神圣。可惜这个文明衰落了,因为太闲太孤傲;埃及大部分土地是沙漠,所以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很神秘,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还是木乃伊。似乎埃及法老一生所做的就是坚守高位,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为代表的以色列、灰色伊拉克和黑色伊朗、波斯文明,几乎都是靠居鲁士和大流士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就很难跻身于古代文明之列。当我带着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给我的感觉简直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白色典雅的泰姬陵穹顶成为印度唯一的美丽风景。
当我看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的描述时,我该作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它的人民游手好闲,目光呆滞。他们每天所做的就是等待日出日落,最后等待死亡;以一个绿色的尼泊尔结束旅程显然是明智的。大自然的魅力大于人类自己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和长城,我们可以说它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它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的意义大到可以淹没宇宙。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这个曾经的文明发源地,如今正在向世人展示它的脆弱和无力。漫天飞沙,喜欢密林的赤脚小孩,眼神空洞的乞丐,这还是文明的产物吗?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从这里走上了衰落之路。我们用什么来衡量所谓的文明?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高楼吗?合上书的时候,我闭上眼睛,回忆着打开书扉页时的感受。我和余先生走了四万公里,不得不同时感叹。印度那个文明的衰落和人口的爆炸,那个场景让我深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又用自己的双手毁灭了文明。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考,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滋润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消亡。我们有什么理由如此忽视文明?
一声叹息一千年八百字《一声叹息一千年》是先生写的。“我们愿意在没有保护机制的危险中面对这一切,就像脱下手套,触摸他们的伤疤。”这句话是前言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回到中国。这条路不是现代化的城市,车轮只是碾过一些让我们觉得很古老的地方。但是,我也看到了,希腊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还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帕台农神庙。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柏拉图,他们滞留了几千年,对人生的思考无法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希腊文明健康闲散。当我读到希腊快餐需要一个小时才能上桌时,我不禁感到我对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很感兴趣。可惜这个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太闲太孤傲。
埃及绝大多数土地是沙漠,这似乎是一种黄金。埃及给人以神秘感,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还是木乃伊。让人觉得法老们似乎一直在做的就是守护这些东西。如果说希腊的街道有一丝古代与现代的联系,那么埃及则完全没有联想的趣味,仿佛除了几千年前留下的建筑,什么都没有。
作为那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做了什么?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争一再摧毁那些所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教皇对异教的禁令,使得那些能揭示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变得无法阅读。在伊拉克,“恢复”后的巴比伦古城没有了当初的沧桑,无法得到尊重...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创。那么,我不禁在想,几千年后,我们的后代应该如何去了解和探索那些存在了几千年的文明?我们的后代能读懂那些一直未读的文字吗?我们的后代能否重现那些年代久远的残破建筑?
我们还能学到几千年前的历史,这可能归功于秦始皇早期统一文字,也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命人写史书。作者提出问题:“作为我们生活的基础,中华文明也是伤痕累累,但如何避免整体崩溃?”是的,盗墓贼水平不差。每到一个景点,都会留下一个“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佳工具,太多的商业元素占据了那些老建筑散发出的古老而诱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充满活力的年轻文明还要多久才能重复大多数古老文明兴衰的命运?”这个问题贯穿了整篇日记。作者可能只是记住了千年叹息的名字!就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应该尽力学会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教给我的后代,告诉他们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样我们才能有我们辉煌的现在。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是我们民族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