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旅行,在野外遇到暴雨怎么办?

首先,天气不好最好不要进山。太危险了。能避免就避免。而山区的小气候通常比较明显,森林植被涵养的水分白天都在蒸腾。夏天空气对流强,风雨就来了。所以,面对任性的山雨,回避时要注意什么?

我们先来分解一下山区强降水可能带来的危险——雷击、山洪、山体滑坡、失温、道路湿滑等威胁因素。还是因地制宜,处理一下吧。

雷击

雷雨是夏季山区常见的气候,经常有游客在长城或野外被雷电击伤甚至死亡的新闻。这真的太可怕了。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打雷时不要呆在大树下或开阔的地方...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在野外不好把握。比如下雨的时候,你不躲在树下。你宁愿淋雨吗?例如,有时你在一个空的山脊上。你能去哪里?

预防雷击首先要明白原理:雷击是云放电,地面的阳极电荷要被云底的阴极电荷吸引,所有有利于电荷相遇的导体都会成为雷电通道。人体是良导体,所以有条件成为吸引雷击的“桥梁”。显然,避免雷击是为了防止人体成为周围环境中的导电桥梁。因此:

1.在空旷的地方无处可躲时,应尽量找一个低洼的地方(如坑)躲起来,或立即蹲下,降低身体的高度。

2.远离孤立的树木。

3.人多的时候,不要靠在一起,不要抱团取暖,提醒对方关掉手机。一方面减小了目标的大小,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一次被闪电劈死几个人。

所以在野外,我们一般会尽量找石缝或者悬崖下面避雨。当然,选择山坡上的大树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注意不要选择最大最高的。有一次,我们几个队员在山里遇到了暴雨和雷电。当时他们躲在山坡上的树和石头下,感觉周围雷声大作,浑身麻木,头发都竖起来了,非常吓人。还好大家都关了手机,离得很远。最后,什么都没发生。

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再看山洪和山体滑坡。

今天看新闻说北京居庸关长城发生山体滑坡,道路堵塞。现在原始森林已经基本消失,山上的沙石无法被大树根系固定,遇到暴雨就会松动滑动,容易造成山体滑坡。

应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威胁,我们在野外首先要判断哪些路段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一是陡坡、植被覆盖差的地方——泥石流通常是沿着一些小山沟冲刷出来的;二是公路两侧——施工破坏了连续的地表结构和植被,也容易发生滑坡。滑坡往往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小碎石从山坡上滚下来。在这个危险区域,一定要注意多观察,不要犹豫,快速通过或者不要冒险,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对于户外旅行者来说,川西、西藏的一些山脉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因为青藏高原年轻,地质结构不稳定,山谷多,地表松散,这在汶川地震周边山区尤为明显。

大雨过后,山涧的水位会暴涨。大多数人都知道避免在河边露营,以防晚上突然洪水。这里还要提一点:暴雨过后,不要轻易冒险进入溪流。也许你在过溪的时候是轻松愉快的,但是大雨会让水位猛涨,水的冲击力很大,所以人在水中很容易被流水击倒,而且山区的水温很低,进一步降低了人在水中的灵活性。前几年,郎塔、墨脱都有驴友涉水时死在河里。这些都是教训。尽量找一个水流比较慢,水深比较浅的地方涉水过河,哪怕花的时间比较多,这对于一个独行侠或者两三个人的团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轻度低温症

失温的危害基本上所有旅行者都懂,但很少有人会担心夏天会失温。山区气温已经较低,大雨过后会更低。身体湿了,也会带走很多热量。凡是在山里经历过暴雨的人,都会明白被淋湿后的难受。所以,即使夏天进山,防雨装备还是很重要的。轻便的硬壳内衣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在背包里准备干燥的备用衣物,可以减少雨水带来的寒冷带来的伤害。毕竟在山里即使感冒发烧也会很难受。

防滑

路面湿滑的问题需要突出,因为太容易被新手忽视。在南方,山民习惯穿军用胶鞋进山。这是因为南方的山总是潮湿的。军用胶鞋的软底虽然容易使脚疲劳疼痛,但是非常防滑。徒步者的登山鞋通常使用Vibram鞋底,俗称V底,坚硬耐磨但不滑。在干燥的石头和道路上,抓地力是稳定的,但一旦道路变湿,情况就会逆转。我已经吸取了血的教训,一块突出而平坦的岩石。白天很轻松就踩上去了,晚上下山的时候因为小雪变得很滑。我没有理会,仍然习惯性地踩上去——滑了一下,小腿骨折了。

所以雨后慢慢走,尽量不要走夜路,有条件的话在包里准备一双轻便的军用胶鞋或者其他防滑鞋,这样会让你的雨后出行更安全。

最后,还有一个大道理,看好天气预报,不要忽视预警,下雨就不要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