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教育成长理念1

“三位一体”概念是“430”教育成长规律中“三”的具体内容,不仅适用于儿童教育,也适用于成人个人成长。在我的教育体系和随它去吧分三个部分建立个性化教育,也是在漫长的个性化教育探索之旅中的一次积累和偶遇。

原因

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的教育出了问题。

那是2017的初夏。

那两年,我在教育上更多使用的是心理情感接受方式。20年前,我们误入孩子的教育培训行业,从最早的智能化理性教育,到慢慢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提高学习成绩,这是我们课外文化培训追求的结果。

在实践中,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实用技术,并融入到教育中,尝到了甜头。

以前心理学主要来源于书本上的自学,但是到了2015,社会上心理学相关的培训班越来越多,网络也催生了YY课堂等学习平台,一下子加速了我对心理学的理解。

我热衷于心理学理论和各种咨询技术:沙盘游戏、催眠、解梦、图像对话、家庭治疗、心理绘画、音乐治疗...我拿到了一堆证书。

依托得天独厚的课外训练条件,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进行学习和实验,不仅将各种心理辅导方法融入到每一个课堂教学中,还额外租了一个房间,专门做了一个沙盘游戏室。当时我只有几十个学生,在不同的班级插一个教室就能解决班级问题。但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房子的租金翻倍,再加一万多块钱完善沙盒游戏室。只是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忙碌的时候,能缓解一下心理压力,笑一笑,融入自己的内心,走好学生时代的人生道路。

从此以后,孩子们每周都可以在教室里用耀眼的沙子玩耍,当然,我们也将写作等课程融入其中。每周的课程给了每个孩子一个安全敞开心扉的机会,清澈的水也会有机会流进他们的心里。

几年后,一个小学生选择在大学学习心理学。暑假的时候,他来我这实习。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沙盘里玩游戏,他说,我懂。当年沙盘里的无意识博弈,现在和我学过的心理学理论融为一体。我没学过沙盘游戏疗法,我能理解孩子的言行。

大量心理咨询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可以从孩子无意识的玩耍中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让教学计划更加精准。这样一来,很多孩子更容易走出心理困境,各种学习问题也迎刃而解。

然而,有些学生的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后,又无法放回自己的瓶子里,不断需要别人去承载,去管理,去追随。父母的改变几乎不能让他们改变,反而退一步进一步。

父母终有一死,走上改变之路需要时间。如果一定要彻底改变父母,孩子可以适当考虑一下学业,然后每天老师的抱怨,作业的问题,分分钟把父母逼疯。

对于这些孩子,我很能理解。他们聪明、冒险的性格往往很强,而按部就班管理自己的现实型和挑战困难、敢于攀登的冒险型则很弱。他们渴望展翅高飞,但学习上的困难直接把他们拖到了地上,动弹不得。这些孩子中,有的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注意力难以集中、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滞后等问题;还有的人身体素质差,学了一段时间脑子就打哈欠。还有一代又一代身心迷茫的孩子...

虽然我们的课程让他们每周有一次释放身心,重见光明的机会,但接下来非常现实的一周的学校学习会紧紧缠住他们,让他们无法自由活动,卡在喉咙里无法自由呼吸。他们旺盛的生命之火无处被点燃,他们对尊重和自由的追求无处可寻,于是他们的怨恨被加倍释放给了刚刚开始放下高压教育方式,还在育儿路上徘徊的父母。

双方都能理解,如何打破困局?

那段时间,我有点迷茫:我十几年的教育成就,难道只是偶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的教育之路是不是歪了?

在过去的20年里,有没有后门并不重要。怀着一颗想帮助孩子和家长的心,我在教育中一路挣扎:“房子在那里,车子在那里,孩子怎么办?”教育的初心始终如一。

回头看看从早教开始接触的孩子,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我记得有个大二的男生来我那培训了一段时间。妈妈改变了很多,从严厉单纯,以打骂为主,到能够耐心引导好。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可以把学业和作业像肩上不愿挑的担子一样扔掉。学校老师不断向家长抱怨,焦虑的妈妈只能向我抱怨。

我会给孩子打电话:

“你觉得妈妈变了吗?”

“变了,”他回答。

“你是想要现在的妈妈还是你的老母亲?”

“当然是现在。”

“妈妈变了,你能不能变一些,照顾好自己的学习?不然我就让你妈变回来。”

“我不想让我妈妈变回来...然后...我来改!”

谈完后,针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我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之后,男孩的学习意识提高了很多。

简单的交谈就能立刻解决棘手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受到了很多精神上的冲击和滋养,另一方面也是师生之间的绝对信任。孩子明白,凶狠的妈妈变成了温柔的妈妈,主要是我们的功劳。如果他不让步,作为老师,我完全有可能让我妈变回来。相比之下,他自己去改变一些东西是值得的。

那时候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上面那个孩子那么单纯,但是普遍都比较讲道理,性格比较现实,智力和冒险性比较弱。所以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更注重规则,更注重别人的需求。

倾听和对接情绪,这种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理念真的很好,而且不违背融入教育的意识,和新时代“自由与爱”的教育理念一模一样。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人很难驾驭。它需要父母,一天工作的劳累,面对老师的抱怨,面对熊海子的种种不如意,能够平复自己的情绪,并且继续这样做下去,否则孩子可能会更加身心迷茫。

我知道,必须先改变父母,才能改变孩子,这是心理学上强调的。但是父母也是人。从小注射骨头的概念怎么一下子完全剥离?当然我也知道,要等花开,除非一天冷下来,否则孩子的问题怎么可能一下子解决?但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和老师的抱怨不会拖...

焦虑、思考、循环,渐渐地,清晰起来:

不是我的教育偏离了方向,而是这一代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记得某综艺节目里有个宠物行为训练师说,最近几年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宠物狗在主人面前经常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到了训练师那里就消失了。所以他们开设了相关的应对课程,让主人可以带狗狗上亲子课。

这是因为近十年来,养宠物狗的人以此来缓解精神焦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所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了自己的狗,干扰了自己的需求和发展,导致了更多的情绪障碍和许多不良行为。

狗的教育问题还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对人而言。

问题锁定了,剩下的只是寻找新的对策。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教育需要三合一:

理性的分析判断,情感的感知,身体的感知,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前进。

介绍了大量的心理情感接受方法,这些方法只比较情感知觉与理性分析能力,而不包括身体知觉,更不用说帮助了正确的立场。虽然以前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是一直在研究学习和身体的关系,只是路过。

心理学的诸多理论流派繁多,身心关系也有探讨和实践。比如躯体化障碍,就是患者精神问题导致的身体不适,各个学校都有相关技术来治疗。

但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患者,很少有躯体化障碍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就像所有人感冒发烧一样,属于正常人的学生也会有心理上的头疼脑热。我不是辅导员,我只是个老师。我不研究心理治疗,只是讨论如何进行心理保健。

因为我的身体属于气血两虚,阴阳两虚,从四五十岁开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年吃药打针的身体在亏钱。为了继续我心爱的教育,我在医疗保健上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十几年来,我一直跌跌撞撞,尝试融合各种养生方法,身体已经调整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水平。另外,个人成长工作做好了,先把教别人的方法练好。从四类人格来看,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和谐都在不断提升。身心保健,身体自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让我各方面都越来越年轻,父母也开玩笑说我“没经验”。

我也会用自己学到的一些心理咨询技巧来解决别人身体上的一些不适。有一次,一个年轻朋友去医院生孩子,结果耽误了。准妈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说肚子疼得厉害,吃不下东西。我看到后马上赶到医院,不一会儿就催眠她吃东西。她还用我临时教的几招给自己催眠,减轻了分娩的痛苦。

对于那些患有多动症、感觉障碍等各种学习障碍的孩子,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各种保健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强化神经系统,解决各种行为和学习问题。

记得很多年前一个二年级的男生,他妈妈通过别人找到我,说孩子学习很辛苦,学校希望孩子留级。我知道,只是复读一个年级而不提高学习能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经过面对面的咨询,我发现这个男生不仅感觉融合性差而且语言发展也比较滞后,所以平时说话很难有完整流畅的句子。于是,我为他做了从运动训练到学习基本功训练再到心理疏导的全方位调理,还有足疗、精油按摩等保健方法。暑假后的两个月,孩子不仅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自制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说话也经常能造出流利的句子。

在我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为了给孩子家长找门路,很多时候找不到像我这样的“本地医生”。遇到一个从来不挑学生毛病的老师,我就根据自己感受和信奉的理论,以及多年个性化调整和学习的经验,给出了一个整体的方案。

随着案例的积累,一方面我对整体调理的结果更加有信心,另一方面当结果真正出现的时候我也非常惊讶:脑体合一,威力巨大,不可小觑!。

所以我相信身心的关系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这里,他们的身心问题远没有达到心理学定义的躯体化障碍的程度。但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两大站点之间,还有很多区域是“没病”或者“小病”,防患于未然,谁都可以做。

在两条腿的凳子上加一只脚,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我的身体,会让我这20年来融入和遵循的一整套教育体系更加有力和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