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潘佳颖家长转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是其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上的。但长期以来,很多人更关注健康,却较少关注心理健康。事实上,只有身体(生理)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点是自我意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的教育。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上的残疾和疾病,而且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这一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必须把保护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同时,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1)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研究教育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机制和事实。坚持这一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人们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反映心理健康现象的真实面貌,用实践检验的标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客观社会中的人,所以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客观性原则,在研究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研究设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在收集数据时,要如实记录受试者的外界刺激、身体反应、行为和口头报告,不能用推测和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第三,要对获得的所有信息,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最终结论。(2)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生理都在不断变化,其认识水平、忍耐力、内心体验、行为方式都是变化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坚持动态原则,而不是所谓的“最终决定”。(3)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动态的系统来考察。系统论的原理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组织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个体,无论其内心想法和实际表现如何,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各种因素的“交汇点”和“聚集地”。所以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道德等方面去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4)具体性原则:虽然学生整体水平基本一致,但对于具体阶段、具体时间的具体人、具体事,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具体性原则。(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要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最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选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方法和途径时,要考虑教育的意义,使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际过程中,既要考虑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影响,又要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主观问题、客观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郁。小学生在情感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和消极颓废。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从小就对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这些学生不调皮,不影响课内外秩序,经常被老师和家长忽视。但随着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的发展,他们内心的紧张情绪越来越严重,有可能发展成抑郁型精神病患者,有的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2.劣质产品。一些小学生沉迷于玩电子游戏和看视频,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纪律松散,学生责任心差。一些人玩扑克、赌博和偷窃。经常躲躲藏藏,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不团结同学,独行其是,不合群,容易生气,攻击性强,凶多吉少,对老师的教导感到厌烦,对同学的帮助有抵触情绪,无理反驳家长的教育,容易生气和抵触。比如我班有个女生,平时在老师眼里是个乖巧老实孝顺的孩子,可她居然连续三次偷同学的东西。结果她最后一次被同学抓住问为什么,因为她看别人的东西很漂亮想占为己有,而且早在一年级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做法。这说明这也是一个习惯问题。3.厌学。有些小学生,因为某一科基础差,有时补课不及时,不能及时理解所学内容,进而失去兴趣。他们上课不能认真听讲,注意力分散,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者抄袭别人,或者干脆不做,也不在乎老师的批评。这些学生消极、自怜、内向,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班级集体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平时也很任性,甚至顶撞班主任。这种厌学有时候是受别人影响,有时候是在影响别人。4、叛逆愤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身体缺陷等负面影响,少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事事与人作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暂时没有明显的表现,但由于他们平时性格内向,不受他人关注,他们的愤怒会以某种方式得到释放和发泄,比如无视学校纪律,与老师和家长发生矛盾,公然离家出走,触犯法律,甚至犯罪。5.挫败感。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指的是不顺利、失败、失败、达不到预期目的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小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内心冲突时的情绪状态。这是小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挫折原因:客观原因。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然规律的制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陷入了沮丧的境地。比如,一个渴望完成学业,背负家庭重担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不能如期毕业;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刚步入社会,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和重用,就会产生挫败感。自然灾害的发生,你会去哪里的亲戚等。,都是挫折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个人身体和心理条件差,知识和能力不足,阻碍目标的顺利实现,也有挫折。比如:太矮当不了篮球运动员,身体残疾的学生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智力水平不高,考不上重点中学,天生残疾,不能如愿实现理想等等。这些主观的个人原因使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也容易造成小学生的挫败感。面对挫折,学生的应对方式往往有以下几种:自尊心受到伤害就生气,直接发泄愤怒或者找替罪羊;不成比例的幼稚行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错误;推卸责任,压抑情绪,感到压抑和压抑;用过分的手段伤害自己或他人。挫折的负面心理表现:(1)攻击。受挫者将攻击直接指向让他受挫的人或事。因为受挫而引起内心的愤怒和怨恨,表现为怒目而视、反驳、破口大骂、挖苦和打击他人。有时会找个“出气筒”,把“气”发泄在不相关的人或事上。(2)固执。有些小学生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去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一味的采取一些无效的行动,我行我素,不理会父母老师同学的劝告。(3)倒退。有些小学生在受挫后,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如果在学习中被老师批评了,就会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哭,或者装病不来学校。(4)反向。没有人会听,不仅一意孤行,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绪,盲目地坚持对右派的抵制、抗拒和排斥的态度。(5)妥协。表面上看起来是同意或者接受,但是从学生的内心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委托太多人,为了释放各种精神压力,心理压力。(6)抑郁症。受挫后用意志力压抑愤怒和焦虑,埋在心底,流出正常的情绪状态,对身体有害。第三,可见上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大事。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是对儿童的总体认识,即各种儿童观的总和;教育观念是对儿童的态度,是在一定的儿童观念指导下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赞科夫说:“作为一名教师,最本质、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孩子。”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承受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和矛盾。这些困惑、不理解、矛盾和压力,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疑虑,最终达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的。从这个层面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勒温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每个班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但是每个班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同。有的表现出独裁的态度,有的则表现出对学生的特殊照顾。实验表明,前者变得抑郁,学生之间相互争斗,无法合作,对无辜学生对老师的怨恨进行报复;后者彼此和谐相处,充分发展了公平、善良、正直、互助、合作等社会品质。(2)多关爱学生,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克服小学生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用炽热的母爱、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去教育他们,用母爱的温暖去感化他们,用真挚的感情去启迪他们的心灵。因为你有爱,你有高度的责任感。你要勤于观察和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那些由心理引起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比如,有些后进生幼小的心灵负荷太大,心理脆弱,情绪低落;有的学生因为家庭不和,缺乏适当的温暖和爱抚,使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有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逃学自暴自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关注这些学生,用真挚的爱去塑造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慧。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幸失去了母亲,父亲瘫痪在床多年。她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她觉得天塌了,从此没有了支撑,感情濒临崩溃。她不敢上学,甚至不敢上街,整天在家泪流满面。班主任到她家看望她,安慰她,关心她,鼓励她,把无限的温暖和母爱寄托在她身上。老师还经常组织同学三五成群去看望她,轮流给她补课,重温班级的温暖。在学校、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下,这位同学重拾生活勇气,重返学校班级,表现更加突出。他各科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初中。这真的是救了一个孩子,培养了一个孩子的母爱。一位哲人曾说过:真正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还是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生活的向导,盲人的艺术家。因此,有必要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情绪失落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进行谈心。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发泄心理压抑的情绪,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积极开展班级问题活动,让他们过度的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部分学生克服自卑和焦虑情绪。教师要大力鼓励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优先鼓励,好孩子夸。营造充满信心的积极氛围,激励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争取全面发展。经常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独居的学生感受到群体的温暖,帮助他们矫正不健康的变态心理。开展以“立大目标,创大事业”为主题的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自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可以增进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的身心健康。当然,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障碍也因人而异。要投入母爱,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和基础。爱是信任,爱是尊重,爱是鞭策,爱是投入,爱是力量,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无论你有没有明确的承诺,它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学生的心里。如果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没有爱,他将成为无水之源。如果对具体的人格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标本兼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3)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人格咨询、学习咨询和生存咨询。比如,小学生感受和接受爱的情感体验,知道与同伴、老师交往时的基本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的交往品质有了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意识,可以用来衡量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的初步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独立意识。个体心理咨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是:1。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问题学生的人格,让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从而搭建起与他们心灵沟通的桥梁。2.慎用测验,科学准确地诊断心理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3。与家庭密切合作,帮助家长提高心理咨询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行为,形成学校和家庭心理咨询的合力。小学生个体心理辅导方法:1,心理谈心辅导。了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出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2.心理和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提高一些心理素质;3.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和诊断,找出心理原因,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如在职治疗、系统脱敏、放松训练、模仿学习、行为排练、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是科学有效的。(四)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级活动。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而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开展的活动,内容集中,教育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是教师集体教育学生,学生自我教育记忆的有效形式。许多班级活动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习生活愉快,情绪状态积极乐观。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冷静,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与同龄人、同学、朋友的关系友好和谐。(五)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利用课后、黑板报、公告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为集体或个人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6)注重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学校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携手夏令营”或“少年军校”活动,在教育现状上得到充分体现,充斥着高质量的食物,三两天参观一次。此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响文化和媒体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也就是说,学校要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与家长达成* *谅解。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打破家长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就会发展好的旧观念和成见,帮助家长树立现代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鼓励家长参与,营造全员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生长发育的初始阶段。这期间身体发育很快,而心理几乎是从零开始。虽然孩子在入学前受到了家庭的影响,但这与学校教育的接管相比是非常少的。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爱好、各种技能都会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会初步建立。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班潘佳莹(12)(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