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圣凯源健康产业集团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关系到组织的生命力,也是组织的根基。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内力,基础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直是盛开元最独特的风景线。公司创业之初,就把文化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儒释道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医健康文化是三者优势的结合。“御医养生”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养生的典范,凝聚了百家争鸣的力量。盛开元作为这种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为当代人的健康服务,责无旁贷。

公司将古人提出的“和”文化融入其中,提出了“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养生”的理念。我国多年来一直在谈论和谐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总纲。那么和谐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呢?

*身心和谐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身心和谐,人的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才是完美的。

在佛教中,顺从众生,其实是一种顺从众生的能量。

“众生”不仅指人,也指我们的内脏。人要健康,首先要感知生命,认识生命,了解自然,顺应身体的需要。这是养生最基本的原则。

所有的内脏都有各自的性质。如果心情应该向上;肾水下行,起到润燥的作用;胃气也要下降。只有了解这些基本性质,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顺应它们,管理它们,使它们符合和谐之道。

一开始内脏肯定是和谐的,但是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就无序的发展了。比如现代社会有很多癌症患者。人为什么会有癌细胞?其实癌细胞是细胞无序发育造成的。

养生是一门引导大家回到正确轨道的科学。人生有善的种子,这就是“人生之初,性本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家庭和谐

家庭的和谐,其实就是男女阴阳的和谐。当我们每一个小家庭都稳定和谐,老人、夫妻、孩子互相关心,互相享受,就会为整个社会打下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包括我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

古语有云“家国同构”“家和万事兴”,其实就是强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障。

*求同存异,和合之道。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君子之道,其实就是和谐之道。

君子可以和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凡事都要独立思考,绝不要盲目跟风。但小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想和别人保持一致,不讲原则,无法和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伟大的智者往往求同存异。做君子,要有胸怀,要能坚持原则。心胸宽广,就会善于与人沟通,会听取各种意见。别人的看法可以让你清醒,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就是进步。

和谐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原则,中医的药方也是通过执着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无论是哲学、伦理还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和和谐的方式。

“和”字千百年来一直在发展变化,但中国人“和为贵”的人文理念从未改变。知道了“和”字的含义和调和之道,就等于知道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这也是养生和谐为道的“和谐观”的由来。

养生的含义:养生生气。

在人类中,东方人的毛发生长是阴阳五行变化和进化的正确途径。

饲养:意味着放牧和保护。

人的一生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生命力。做企业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活力。有活力就有希望。“命”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种“生命”所孕育的,是保持健康的精神。

“道”字上面是一个“头”,代表头。激进一方我们称之为“行走之子”,古代称之为绰部。其实就是说头脑和思维像坐马车一样在正确的道路上飞驰。

“帝王”就是帝王的意思。

“道”也指一种方法和规则。

“只有适当的养生之道”是指养生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而宫廷御用的养生方法有很好的实践基础,值得借鉴。

“养生和为道”是指养生遵循天地和谐观。

和谐是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人要与天地和谐,人要与人和谐,人要与自己和谐。

什么是“和谐”?为什么中国人强调“和谐”精神?追根溯源,先从“和”字的内涵说起。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条”。

怎样才能让事情达到最佳状态?其实就是要和很多原理、规律、方法调和。所以“和”就是“和谐”的意思。

为什么音乐家和厨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吃得健康,玩得开心。

“和解”的方法和规律往往掌握在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手里。

最懂得调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音乐家,一种是厨师。

都叫老师。“老师”是制定规则和原则的人。

优雅的音乐家与简单的厨师无关,但为什么他们是最知道如何调和的人?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一种基本的养生方法。另一方面,音乐滋养人类的灵魂。古人认为世界上唯一能影响人灵魂的就是音乐。

如果一个人保持好的身体,不保持好的心态,那就是行尸走肉,而不是养生。养生不局限于身体层面,身心和谐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美好阳光的伟大情怀,这叫身心健康。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看法。

优秀的音乐家和厨师是和声的大师,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水平。

伊尹大厨的调和之道

《吕氏春秋》记载,夏末商初,有一个人叫伊尹,善于调和五味,被称为“灶神”。伊尹是商汤的大厨。他对烹饪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原则,就是懂得如何搭配食物的味道。

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和特点。怎么调和?伊尹说,要看三样东西:水、火、味。要去除食物中的怪味,首先要靠火和水,通过掌握适宜的温度和控制水的比例来去除怪味;其次,要通过酸、苦、咸五味的调和来达到除异味的目的。

五味调和是中国烹饪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伊尹不仅是厨师,更是药食同源的创始人。伊尹根据五味入五脏的原理,将旧的单一药物治疗发展为君、臣、佐、助相结合,保冷保热的复合治疗。他的著作《益阴汤》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医家经典。

御道养生茶和养生汤就是根据这种配伍而成的,对人体五脏大有裨益。

我们常说的药方,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这个正确的方向是什么意思?是“和”的状态。当人体的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时,就是在往正确的方向走。

成语有“混汤做鼎”,指的是鼎炉,汤到肉等食物,混汤做鼎指的是把肉煮熟。古人有句话,谁能用勺子调鼎,谁就能当宰相。这其中的源头就是伊尹。

伊尹出身不好,是奴隶家庭,但他很有抱负,也很好学,后来在商汤当了厨师。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仔细研究了三皇五帝、大禹等贤明君主的政策后烹饪。有一次,他借粮向商朝君主汤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他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整食材;治国如做菜。不能太草率,也不能太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好。”商汤听后大受启发,重用伊尹,封其为相。伊尹后来做得非常好,成为商朝五代元老,一代圣贤。

所以,如果我们注意的话,会发现做美食,做好音乐的人,都是懂得走和谐之路的人。这样的人通常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过得很舒适并能掌控一切。事实上,正如古人所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和“煮一点新鲜的食物就能统治一个大国”都是基于“和谐”的核心理念,知道和谐之道的人将是最有价值的人才,并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关于儒释道

儒家思想以其昂扬的人生态度、入世精神和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济世、奋发图强,也为无数英雄立下了丰功伟绩。

道,道是什么,是世间万物不变的法则。道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尊重甚至鼓励生命的身体和精神的各种感受,提供了旨在延长生命过程的养生之道。倡导一切众生的“养生”、“全生”、“养亲”、“整年”,无异于御寒送衣、饥民求食。就具体个人而言,进可为儒,退可为道;攻可为儒,守可为道;成可以儒,败可以道;外在可以是儒家,内在可以是道家。儒家给了我们坚实的大地,道家给了我们自由的天空。人在其中,心无旁骛。儒家教我们要有担当,道家教我们举重若轻。

佛教主张众生皆苦,把痛苦作为人生的常态和前提;鼓吹六世轮回和因果报应,把今生所有苦难的补偿都转移到来世,会使人的愿望无法实现,甚至在生命的尽头受苦,也没有必要感到悲伤,因为这是对来世幸福的必要投资。禅宗创始人慧能曾云说:“世俗的人善变,充满杂念,这会掩盖他们自己的本性。一个人的心就像一股水流。前一个念头生,后一个念头又来。没完没了,很难断刀。”意思是世俗世界的人,因为欲望和利益,一生都被各种杂念所困扰,从而遮蔽了自己应有的本性。并使各种人终日沉溺于世俗琐事,心中无所看点,于是轻浮浅薄,疯狂焦虑。只有放弃或减少欲望,心灵才能平静。的确,人的痛苦源于现实与欲望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减少痛苦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努力追求,要么减少欲望。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欲望是无穷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拼命追求更明智,他也很难达到非常高的忘我、求解脱的境界。佛教为他建立了这种状态。

有人说儒释道是一家,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修身养性。有人说儒家是小学,道家是中学,佛教是大学。这是因为儒家思想谁都能懂,最有利于人的修养。被称为玄学的道家,阐述的是道与万物的规律,适合人走得更远,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释门则阐述了更高层次的修行方法,有利于人们的修行。

但是,不要以为儒道的水平低,佛教的水平就高。其实这三科都能达到最高成就,只是儒家容易入门,道家容易好色,佛家容易禅修。说起来容易,但其实除了儒学,其他两门课都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有所成就。这样,儒家思想才更适合世人。

这三派的理念都是通过修身养性来消除那些冷漠的烦恼,从而自由自在的活在当下。到那个最高境界,我能做到世界能做到的,我也追求世界所追求的,但世界做不到我能做到的。但是到了那个境界,就不应该有这个心了。如果你有这个心,你就无法摆脱它。那时候你应该知道,众生是真正平等的。“诸圣贤皆因无为而异”,所以你要看解释和实践无为的方法,不要执着于不同的心说什么。

纵观儒释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就人格而言,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智者崇佛。总的来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儒释道可以代表三种境界:

血脉旺盛时,若想建功立业,一般会以儒家信条为准绳,励精图治,自强不息;遇到挫折后,傲气有所收敛,甚至心灰意冷,开始懂得道家的价值,逐渐重视修养,享受生活,以弥补挫折的痛苦;在一次次的打击和绝望之后,他们往往会避开一扇空门,焚香斋戒,静心体味空灵的境界,以此来慰藉自己受创的心灵。如果我们真的考察一下传统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大半辈子的信仰取向,就会发现,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儒家。只有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儒家思想才能占据意识形态的中心,但如果没有道家和佛家来填补儒家思想留下的广阔精神空间,儒家思想将不堪重负。

综上所述,儒释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支柱,相辅相成,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建设。换句话说,这三种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之河。最后只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