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族的起源是什么?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特色族群,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族群之一。它们分布在广东省的梅县、兴宁县、大埔县、五华县、惠阳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省、海南、福建的部分地区,分布在约120个县。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西晋后期(4世纪初)和唐后期(9世纪后期)因战乱大量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辗转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自称“客家人”或“来人”,以区别于当地人。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音韵。民歌有独特的风格。客家人在居住的地区保持着他们自己的习俗和传统。妇女充满活力,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的束缚,勇于进取。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客家人被迫分散到更广阔的地区,有些搬到台湾省和香港,或住在南洋。客家渊源

客家人

居住在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先民来自中原。是因为历代中原大规模直接移民,或迁入,或居官、贬谪、经商等原因。他们的祖先迁徙发生在以下几个时期:(1)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迁。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六十万人灭“南征北讨百地之王”楚,集余干之水的于公元前221年设立闽中郡,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界进入山,即现在揭阳县以北一百五十里的揭阳山,到达兴宁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镇守五岭,即赵佗“带兵守岳”。从这个角度来看,闽粤赣边界有两个秦军驻军,一个是叶楠边界,一个是凌洁。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在二里筑城,隔江相望,控制武水,在中书山建万人城。赵佗又在龙川建城。这些建造者的人数不详,但同期迁移到北方边境各县的人数可考,在三万到五万之间。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在福建、广东、江西驻扎的移民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丁原五年(公元前115年),大量中原士兵驻扎在南方的岭南,驻扎在郡县和军事据点。

6.汉元元年(公元前110),福建、揭阳(晁谷、美姑分别为闽越)人全部迁走,只留下了琴中郡移民的后代。这说明此后闽粤赣边区的居民主要是中原移民。

(2)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时期,中原地区民众避难,部分民众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胶州,一度掀起高潮,南迁主要来自海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再次大规模南迁,人口约96万。他们大部分定居在长江中游两岸,一部分进入江西南部,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境各县。永嘉之际,中原士绅流入福建。

(3)唐朝的安史之乱和战争灾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南逃。

(4)晚唐黄巢起义时期,中原人大量逃往福建、广东、江西。例如,宗室孟莉从长安迁到汴梁,然后迁到福建宁化的谷壁乡。固始人王旭、王超响应黄巢起义,率五千农民起义军从广州、寿州向江西进发。从唐末到宋代,福建、江西两省人口激增。

(5)南宋末年,大量中原人逃往广东中部和闽粤赣边区。

建言南渡时,一些官员和学者迁到杭、苏修、苏州、常州和太湖流域。另一部分,也是绝大部分,跟随太皇沿洪州、冀州、乾州,太皇返回临安。这些士子没有按照王太后的条件,不能北返,于是一部分人南渡大埂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从前州进入汀州。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困在江西南部的一些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大批江浙赣宋人从莆田逃到广东沿海潮汕,逃到海南岛。

(6)除了上述战争导致的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涝而逃往南方,一些官员在闽粤赣边区贬谪、经商、求学。

从以上史料来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在客家宗族形成的过程中,畲、瑶、旦、木刻等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被融化吸收,客家队伍得到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