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最低的生存需求到最高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都需要与外界事物相关。因此,他们一方面享受着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却不断品尝着自己酿造的苦果: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人们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污染和破坏了水、大气、土壤等人类生存环境,导致可利用的稀有物质资源越来越少,生存、吃饭、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地球上每年有成千上万种生物消失...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问题引起的,全球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有3/4是由环境恶化引起的,其中就有儿童。事实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俊英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从宏观环境角度分析了中国的11环境问题。即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空气污染严重;耕地数量日益减少,土地沙化和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湿地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森林、草原数量和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环境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物种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农村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面对如此艰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潜在巨大危害,并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多次提及环保问题,呼吁全民节能减排,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社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首先应树立先进的环境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和谐。
二,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办学的关键环节,环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环境意识,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社会活动和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21世纪的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有利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提出的新课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要制定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倡导人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大学生只有在心中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念,才能肩负起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任,实现我国乃至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最后,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环境意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一个关系到地球和人类未来的严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认识到人类的价值是为人类生存做出贡献,为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觉关注周围环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启发他们树立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还能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律意识,培养珍爱和平、集体主义等美德。
三大学生环境意识分析
1.大学生缺乏环保知识。
目前大学教育主要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与环保相关的课程相对有限。上海师范大学教师陈源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废弃物资源化和废弃物无害化的知识知之甚少,讲不出化学机理的故事,也讲不出掌握环保知识的意义。
2.大学生不积极。
由于环保问题提出的时间不长,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和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知之甚少,加上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的意识淡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垃圾减量意识、垃圾分类意识、节能减排意识、参与环保活动意识等。
3.大学生环保活动载体不多。
目前,高校环境保护教育和环境知识普及的主要渠道是讲座、讲座、社团活动和媒体宣传。从实际情况看,高校环保活动的载体还不够丰富。除了缺少必要的环保相关课程,环保学生社团的建设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导致学生的环保活动以宣传知识为主,难以深入实际工作,导致大学生对环保缺乏兴趣,从而影响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四,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措施
1.加强环保理论知识的普及。
首先,高校作为培养教育大学生的主阵地,应该从教育的角度积极普及大学生的环保知识。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应注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对于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境方面的65,438+0 ~ 2选修课,如“环境研究”、“生态学”等。同时,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如“环境监测”、“普通生物学”等,在大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
2.加强校园环保科技文化活动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和环境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和可持续的影响。在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普及和环境意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学方法以外的其他教育手段的开发。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宣传环境科普知识。邀请环境专家学者到学校讲解环境政策法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其次,高校还可以与所在社区的地方政府开展“环境建设”等大型活动,充分组织大学生与社会环保组织开展环保活动,如与社会环保组织同步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再次,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环保知识、技能、设计等竞赛,如大连大学举办的“节能减排设计大赛”、“宿舍节电大赛”、“环保创意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环保热情,增强环保意识。
3.加强高校环保组织建设。
高校环保活动主要由高校环保社团发起和组织。如今,高校环保社团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保社团。他们通过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宣传和保护环境,对中国的环保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的环保社团大多是自发组织,缺乏专业指导、资金和物质支持,所以大多是自生自灭。其积极影响和贡献并不明显。因此,高校要重视环保社团建设,加大经费和引导力度,开展“小、巧、精、智”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强、易成功、有实效的特点。比如在高校做环保网站,在宿舍设立电池、固废回收点,设立固定的环保知识宣传栏,组织大学生骑车外出宣传环保知识。
总之,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和高学历人才群体,也应该非常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为自然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大学生也要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努力带动全社会群体关注环保,开展环保活动,最终将环保落到实处,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节能减排的良好环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