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养生汤

二十四节气——小寒

小寒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数九寒天,民间谚语说:“小寒时,二三九,冻得瑟瑟发抖。”还有一句话叫“小寒不如大寒。”小寒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冷季节的到来。

小寒节气前后的养生要以温阳散寒、强身健体为重点。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恢复而放松,谨防感冒。

微寒养生,重在补肾温阳。

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胡说,肾主水,藏精,心中惊惧,对应的是冬令之气。《黄帝内经·苏文·六期脏象》说:“肾主蛰,精也是精。”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天,肾脏不仅要维持足够的能量来应对寒冷的冬天,还要为来年储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冬天补肾很重要。”胡对说:

寒冷的“三九”一直在小寒节气前后,所以也有“小寒胜于大寒”的说法。南方虽偶有回暖,但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气温下降频繁。如果是阴雨天,湿冷的时候会很冷。

从饮食健康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可以多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来补充身体,防止寒冷气候的侵袭。

《四季笔记》指出:“冬季饮食之味,宜降咸苦,以养心。冬天肾水咸,怕水怕火,心脏有病,宜养心。”胡解释说,冬季饮食首先是补肾,要注意肾的调养和热量的补充,但要少吃咸,多吃苦,以符合“五行”的生化系统。

他建议多吃动物性食物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羊肉、牛肉、鹅肉、黄豆、核桃、板栗、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都是冬季适合的食物。

此外,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黑色属于肾,一些黑色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大多味道温和,特别适合肾气虚弱、体虚怕冷的人食用,如黑米、黑豆、黑枣、黑蘑菇、黑芝麻、黑木耳、黑桑椹、乌骨鸡、甲鱼、魔芋等。

不过,虽然小寒季节是进补的绝佳时机,但进补并不等同于吃很多补品,要有针对性。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进补。

比如气虚体质要以补气为主。如果伴有出汗、精神疲劳的症状,推荐红参、红枣、山药。

血虚者应以补血为主,如平日头晕心悸、失眠等。推荐当归,熟地,阿胶。

阴虚体质应以滋阴为主。如有盗汗、面颊潮红、手脚发热等问题,则应选用冬虫夏草、人参、沙参、鳖甲、黑木耳。

阳虚的人以补阳为主,如手脚冰凉、怕冷、腰酸背痛等,可辅以杜仲、肉苁蓉、巴戟天等。

介绍七种经典餐点

桂圆姜枣茶

材料:桂圆肉5个,红枣3个,生姜2根。

做法:将材料洗净,红枣去核,将所有材料一起放入茶壶中,加入适量开水,加盖浸泡15分钟。

功效:益气养血,温中散寒。适合气血虚弱、体虚胃寒的人食用。

枣仁粥

材料:酸枣仁30克,茯苓30克,远志10克,小米30克,白米50克。

做法:将材料洗净后,将茯苓打碎,小米、白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武火将混合物煮沸。然后加入酸枣仁、茯苓、远志,用小火熬煮至米烂粥稠。

功效:养血宁心,安神助眠。适合血虚、睡眠不好、心情烦躁的人。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300克,当归30克,生姜50克,黄酒,葱,盐。

做法:当归、生姜洗净,切成大块。羊肉去骨去筋膜,焯水冷却,切成条状备用。先放入羊肉,再放入当归、生姜,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文火炖1.5小时至羊肉熟烂,加入适量黄酒、葱、盐。

功效:滋补气血,适合血虚体质的人(常见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面色黄暗、怕冷、乏力等。),但口干口苦、咽痛、大便干燥者慎用;如果食用后出现大便干结、小便黄、口苦或口粘等症状,说明体质偏热或实热湿热夹杂,不宜食用。

甲鱼枸杞地黄汤

材料:甲鱼1(300g以上),枸杞10g,熟地黄15g,生姜1g。

做法:甲鱼去头、爪、内脏、甲壳,洗净,切成小方块,放入土锅中;然后加入洗净的枸杞、熟地黄、姜片,加入适量的水,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炖至甲鱼熟透。

功效:适合阴虚体质的人(常见表现为面黄肌瘦、面颊潮红、手脚发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燥等。).

糯米脯

材料:香肠2根,腊肉200克,虾米50克,糯米500克,香菇4朵,葱适量。

做法:香菇泡好后切碎,糯米洗净放入电饭锅,撒上香菇,加点水,按下煮饭键。培根和香肠切片,焯一下备用。切洋葱。电饭锅调至保温状态,将腊肉、虾仁放入米饭中,加入适量酱油,搅拌均匀,盖上锅盖焖30分钟左右,撒上葱花,轻轻搅拌,即可食用。

功效:温脾胃,益气补虚。适用于脾胃虚弱、形体瘦弱、易疲劳的人群。

猪肚炖鸡

材料:猪肚1,鸡1,芡实75g,莲子75g,花椒5g。

做法:将鸡肉洗净,切块焯水备用。把五花肉翻过来用盐搓3遍,冲洗干净焯水备用。莲子去核。将所有材料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再煮2.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温中,健脾暖胃。适用于体质虚弱、脾胃虚弱的人群。

灵芝人参鸡汤

材料:灵芝25克,人参3克(党参或太子参25克),龙眼肉40克,鸡肉150克,生姜1片。

做法:将鸡肉切块,用热水烫一下备用;将人参切片,清洗灵芝和龙眼肉;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加入所有材料煮10分钟,再小火炖2小时后调味。

功效:适用于气虚者,常表现为声音低沉、消瘦或肥胖、面色苍白、气短、懒惰、无精打采等。,容易感冒,抵抗力差,病后恢复慢。

头、颈、手、脚的防寒保暖是重点。

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是有北风的日子里,老人出门带帽子和围巾是必不可少的。

头部是大脑神经中枢的位置,每天消耗大量的能量;另一方面,头颈部靠近心脏,皮肤薄,血管粗,毛发多,散发的热能也大。头部受寒,容易诱发感冒、头痛、面瘫,甚至心脑血管疾病。颈肩受凉后,肌肉容易痉挛疼痛,背部也会受累。

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搓手。他们可以通过搓掌、按指的方式充分刺激自己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预防感冒。

俗话说“寒从脚起”,脚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从现代解剖学来看,脚离心脏最远,供血慢且少,皮下脂肪薄,抗寒能力差。脚一旦受凉,容易引发感冒、腹痛、腰痛等疾病。

保持双脚温暖。除了穿保暖的鞋袜,还要适当运动。冬天不建议做剧烈运动。散步是保持双脚温暖的好方法。如果有必要,可以戴护膝来保护膝盖。户外运动建议在太阳出来后进行,以避开早晨的低温。晚上睡觉前泡脚也是御寒保暖的好方法。

睡得好:薄的衣服和软的衣服让你睡得好。

小寒前后,夜间气温较低,很多人睡觉都穿厚衣服,或者盖两三床厚被子,保证晚上床的温暖。其实过度的温暖也有一定的隐患。

人在睡眠时,除了少数维持人体基本需求的器官外,其他器官几乎都处于休息状态。此时人体迷走神经相对兴奋,机体能量代谢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

冬季夜晚,几乎每家每户都紧闭门窗,室内空气流动性差,氧气浓度降低。衣服过多,被子过重,容易对身体造成压迫,尤其是胸部。一方面不利于呼吸造成轻微缺氧,另一方面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导致血流不畅。特别是对于过去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厚重的被子会造成缺氧和血流障碍,更容易诱发缺血性中风。

此外,穿太多衣服或盖很厚的被子睡觉,由于透气性差,晚上床的温度相对较高,会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加速能量流失,并使皮肤毛孔松弛,散热增加,不利于睡眠的稳定。第二天早上起来,由于毛孔粗大瞬间接触到床外的寒气,很容易感到风寒,引发感冒。

所以,为了保证冬天有一个好的睡眠,请尽量选择宽松舒适的睡衣和相对柔软轻薄保暖的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