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下霍去病?
探索千年之雾,将军之死
十岁二出定襄,获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三军统帅,浪迹南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青春、勇气和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指挥军队数次抗击匈奴,每次战斗都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次战斗都寡不敌众,大获全胜而归!
然而,这个被万千宠爱的儿子,却在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耀眼夺目,却又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千百年来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
与霍去病同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得非常详细,从送葬队伍的由来到他们的衣着,再到陵墓的形制,甚至是谥号的含义,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位赫赫有名的无敌大侠为何英年早逝。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死了,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完全没有影响,那么历史学家可以记他的死,也可以不记。这种说法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大漠北战之后,双方都受伤了,匈奴留下使臣亲亲,汉朝派什么使臣跟匈奴谈判。但匈奴人不仅不接受中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为我仆,于是汉武帝决定再次对匈发动战争。“中方收复马匹”,积极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作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死亡,这一次很可能彻底消灭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战争就此夭折。
霍去病的突然去世,对中匈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朝廷肯定会公布死因,否则如何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交代。但是,司马迁其实是把这个漏掉了。他不厌其烦地阐述霍去病的葬礼,却恰恰漏掉了最关键的原因,完全不着边际。
纵观司马迁对中匈战争的论述,也是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新闻,但大部分都是肤浅琐碎的。司马迁没有把战争中真正起作用的决策策略和大政方针写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冷漠和偏激。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别无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这些重要的消息,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场景记录历史。毕竟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描述了那段动荡的历史。只能轻记,不能重写,因为很多重要的东西,隐藏的东西都是他所不知道的。
2000多年过去了,似乎更不为后人所知。霍去病的死成了一个永恒的谜!
然而,后人不禁对霍去病的死因做出各种猜测,其中最有分量的是死亡论。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楚国孙绍。他在《后人自元朝建立以来年表》中加了一段,说霍去病是借霍光之口病死的。然而,没有记录他患了什么病。
这段话出自霍光的《皇帝上书》,有据可查,而楚孙绍也不必说谎,所以基本可信。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死亡。
不过霍去病是个能骑善射的武将。他往往是战场第一,身体素质过硬,不能体弱多病。23岁是壮年,身体还在上升,不可能积劳成疾;如果有瘟疫,为什么没有大范围传播?为什么在漠北和他并肩作战的将军没有抓到?为什么潜伏期长达两年?
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病死的。再说,如果他真的是病死的,司马迁为什么不记得呢?为什么他记得那么多细节,却漏掉了这个主要原因?
合理的解释是,死论只是一个借口,当时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对历史事实负责,不在史书上写虚假死因。但是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真正的死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空缺。
如果霍去病非正常死亡,是谁杀的?你为什么要杀他?朝廷为什么要藏起来?
看史书记载,事情太多了,看起来乱七八糟,无从下手。很多地方解释不了。但是,如果能找到一条主线,就能理清这个乱摊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被忽视了很久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这个人就是刘威王子。
别理他,因为霍去病死的时候,魏王才十二岁,只是个孩子,智力和能力有限,做不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别忘了,这个孩子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着与他利益密切相关的魏家大集团的利益。他代表了少府太子、太傅太子等一系列想从他身上获利的政客的利益。
有必要澄清一下燕王和魏的关系。太子和魏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太子需要魏国势力的支持,魏国需要太子地位的巩固。
武帝后期大概是想把太子从魏家分出来。他不想让太子过于依赖外戚,所以极力打压魏家,想让太子独立。然而,事实证明,太子和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和魏都是既输又荣。
拨开迷雾的主线是王子和整个韦氏集团的利益。
我们来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一些史实。
公元前119,漠北战争,李广自杀,李敢刺卫青。武帝暗暗尊霍,抑魏。
公元前118年,李广侵占弟弟丞相蔡丽的墓地,自杀身亡。庄太子翟青继位为丞相。霍去病射杀了李赣。
公元前117年3月,霍去病多次要求刘彻立三太子为王。四月,任命了三个国王,武帝偏爱王姬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病逝。
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魏亨因纠诏罪被斩首为侯爵。
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5年,古代御用谋士张汤被宰相庄及其三大臣陷害,自杀身亡。汉武帝处死了庄和他的三个大臣。太子太傅赵周继位为丞相。
短短几年,朝廷发生激烈震动,两任丞相、一任将军、一任御史被杀,三位太子被分封。朝鲜内外都发生了巨大的人事变动,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了血腥味。
这一系列的变化,唯一受益的是太子,也就是尉氏集团。
让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第一,为什么在漠北大学士之战后,梁武帝尊霍抑魏,霍去病与魏的关系。
大漠北大之战后,卫生部获得了极高的赏赐,卫生部逐渐衰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这样下去,霍去病很有可能取代卫青。霍伟和霍伟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矛盾。
卫青彬彬有礼,温柔大方,非常重视家人和朋友。看看他在漠北大学战争期间身边的将领就知道他是个男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舅子,曹翔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他从不拒绝他的亲戚或朋友。他承载了太多的家族利益,是魏家最理想的保护者。
霍去病则是完全不同的用人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都是匈奴兵,挑选的士兵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专注于战场,没有亲友,没有人情,连一向由皇帝任命的将领都可以拒绝。
这种方式保证了他在战场上的连续胜利,但他失去了以魏为首的亲属和贵族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让所有外人受益,韦氏家族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是防军的一个分支,但并不代表魏家的利益。
汉武帝为什么暗暗尊霍抑魏?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都没有形成利益集团。和霍去病一起发家致富的都是底层人民,大部分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鲜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可是卫青就不一样了,虽然卫青一向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聚在一起,影响巨大。武帝一定要想办法遏制他,他采取的手段就是火攻卫。
霍去病被任命为大将军的时候,是魏家人的锦上添花。当他威胁到魏国守护神卫青的地位时,他就是整个魏家的敌人。
如果说大漠之战后,卫青面临叛乱,霍去病面临分离。韦氏家族的受益者绝对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卫青,他们会想尽办法留住卫青。
楼层1,[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04: 56 |已删除。
二、李赣打伤魏青事件及其背景
据史书记载,李赣从骠骑校尉攻打胡金铨左县,奋勇作战,夺了左的旗帜,斩了许多人,赐他关外和二百馆驿的爵位,广泛用作医嘱。总之,怪将军恨他爹,是我打伤了将军,将军保密。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漠北之战后,被封为山海关侯,并担任大夫。“当之无愧”的李赣因为父亲的报复,打伤了卫青。这一年是公元前119。
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卫青,是因为父亲的仇恨,这符合一个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份,也符合李家淳朴的性格。卫青事后没有声张,而是保密,这完全符合他一贯善良、退让的性格。
卫青的大度是否让李敢感到愧疚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李敢后来是否对卫青恨之入骨,他的这一举动都足以为整个李氏的衰落埋下伏笔。
二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06: 35 |删除|精炼。
第三,蔡丽之死和李赣之死
第二年3月,首相蔡丽自杀身亡。他被指控占用了前皇帝陵墓的一块土地。
一个可笑的理由,蔡丽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一个要钱不要命的钱痴。世界那么大,作为宰相,想占一块地,何乐而不为?他为什么要侵占始皇帝的墓地?甚至一个三岁的孩子都知道这是死罪。李丞相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占领那块土地?他占了这块地得到了什么巨大的利益?
政治不讲因果逻辑。有人用确凿的证据指出他犯下了如此滔天大罪,皇帝只能派人去查。入狱前,蔡丽自杀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智力平庸的军事指挥官,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不堪一击。
3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07: 36 |删除|精炼。
说霍去病杀了李赣很久真的没有意义,因为他采取的方式太愚蠢了,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给他带来各种潜在的后果。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更好的方法。聪明绝顶的霍去病为什么要想一想,选择这种对自己有害而无益的方式呢?
如果不是酝酿已久的谋杀,那么这个事件就是突发事件。卫青受伤后,对外界封锁了消息。霍去病从来不知道这件事。他只是在甘泉宫打猎之前,或者打猎的时候,才得知李赣对卫青的伤害。根据他在战场上刚毅的性格,一箭夺去了李赣的生命。
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知道这个消息?谁把消息泄露给他的?你为什么选择一个狩猎场?透露信息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有人故意把这件事透露给霍去病,那个人一定和卫青关系非常密切,否则他不会知道卫青被李赣打伤了。
4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08: 44 |删除|精炼。
选择猎场,因为这里人多,也因为有足够的空间,霍去病可以非常顺手的用弓箭杀人,就像他在战场上杀人一样。
此人披露此事的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
如果霍去病在冲动之下自己动手,那最好不过了。如果霍去病不急于动手,把这件事告诉了汉武帝,设计者的目的就达到了,李敢必死无疑。
如果有人故意想杀死李赣,为什么不立即动手并保留这么长时间呢?
只要与蔡丽事件有关,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蔡丽死于这年的三月,那时春暖花开。史书上没有记载李赣死的月份,但他是在汉武帝打猎的时候死的,所以应该不是冬天。那时候,历法的第一年是冬天,李赣的死应该是在春天之后。
按照常理,之死很可能是下一个李财之死,因为要对付李家,当然必须先对付这个宰相。杀死李赣只是一件小事,所以目前没有必要担心。
5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09: 33 |删除|精炼。
李的叔叔也在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被连根拔起。李家几乎没有成年男子,也没有人会再向魏家寻仇。
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处决了,同情李家的人不在少数。这必然会给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汉武帝也会对他有些不满。这不正是魏想看到的吗?
一举两得,韦克斯勒大获全胜。
奇怪的是,在李家势力衰落后,的子女后来有机会接近太子,受到他的宠爱。
如果没有人介绍他们,李灿的孩子如何进入王子的东宫?介绍人很可能是打着保护李氏孤儿,防止霍去病再杀的旗号,送给李氏子弟的。
当时霍去病杀了李赣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甘泉宫狩猎场肯定有很多目击者。连小小的司马迁都知道,李赣的家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杀他父亲是可耻的。太子身边养着霍去病的两个仇人,养着,宠着。他想做什么?
6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10: 58 |删除|精炼。
第四,霍去病,请设置三王子之谜
霍去病从十几岁就开始带兵打仗,几乎不参与国事。然而,元寿六年,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两次带头要求武帝册封三太子为王。这件事得到了宰相兼古代学者张汤的全力支持,声势浩大,满清所有的官员都加入了进来。
分封太子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霍去病为什么要当始作俑者和领导者呢?他不打架的时候无聊到管闲事吗?
当我们抓住魏王这条主线的时候,这件怪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三皇子加冕为王,最大的受益者是太子。
卫子夫这位皇后,早已老去褪色,失宠已久。此时的武帝对王夫人宠爱有加,生了个儿子,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战后,卫青得到的不是利益封,而是女儿的赏赐。这时,他的一个门客劝他给王夫人家送件礼物,卫青照做了,把一半的赏赐给了王夫人家。汉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提拔公客,可见王夫人的影响力。
7楼,[swio]发布于2007-2-10 23:12:48 |删除|精炼。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与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是喜欢把秦煌与汉武相提并论。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多次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秦始皇* * *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出国,都留在了身边,使得龚宇的斗争异常激烈。最后,他的一个小儿子迫使王子死去,坐上了王位。从太子刘威的角度来看,最怕的就是武帝会效仿秦始皇而不分封太子。太子身边的人也总是在提醒他不要犯和傅肃一样的错误。
在分封制下,封建君主享有高度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建国家组建军队,收税,制定法律,任命官员,发行货币,他们的职责就像国中之国。汉武帝一直在努力消除封建中国的影响。从内心深处,他是不愿意创建一个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次请求刘彻立三王子为王。第一次大概只是口头要求。刘彻没有理会,接着是霍去病的信,然后要求立群臣为王。武帝无奈,下令。
8楼,[swio]2007年2月23日发布-10 23: 16: 14 |已删除|已精炼。
帝国历史探讨。
没想到这个讨论得到了大臣们的呼应,声势浩大。武帝起初不想封王,外面有大臣,里面有病的王夫人哀恸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在这一年的四月书里立了三个王子为王。
封王的王子到了一定年纪,就要离开都城去他的封地。从此他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此后不久,王夫人也去世了。
争夺官职的宫廷斗争以王子的胜利而告终。
此事由霍去病牵头,大臣附议,但卫青这种显赫人物为何始终不表明态度?是为了避嫌吗?霍去病为什么不避嫌?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他不可能有一天心血来潮要求封爵三王。从他后来的部长借调来看,他也不可能突发奇想。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是有预谋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领导者。后来大臣们再次邀请他时,他没有加入。他完全超然,这表明他并不热衷于此事。
9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18: 06 |删除|精炼。
我之前说过,霍去病在北方大漠战争之后最缺的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韦氏非常有利,但需要他的帮助,这个时候的霍去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当领导。
五、霍去病之死与魏亨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之死,与元年(公元前116年)魏庆长子魏亨失去侯爵,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联系?当时人们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底,与第二年紧密相连。霍去病死到魏恒失侯,最短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天,最长的也不过一年。
据史书记载,“骠骑死后,宜春将军长子后羿失位。”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再来看魏恒的指责和纠正。
楼10,[swio]发布于2007年2月23日-10 23: 19: 50 |已删除|已精炼。
纠正,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魏亨为什么要纠正呢?他冒着奇怪的风险去纠正,不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是为了无足轻重的人,那么他假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假传了什么圣旨?
这么重的罪,不管多大的人,只要碰了这两个字,死是必然的。为什么魏亨只是砍了侯爵不死?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目中的分量,能保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才23岁。按照常理,魏恒很可能只是个少年。这样的少年能有多能干?能引爆多高?他有什么资格去纠正?
六、张汤之死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极其重要的大臣。处理陈皇后巫术案,平定淮南王叛乱案,修订王朝法规,提出先计车之计。
楼层11,[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20: 49 |删除|细化。
他的角色不局限于某个领域。汉武帝前期的每一次重大政治举动,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融合了内外朝的身份。他会不会只是一个被利用和操纵的小卒子?
张唐是一个怎样的人?除了心狠手辣,树敌众多之外,他还很干净,死后家里一点钱也不剩。
虽然张汤不爱钱,但他对权力的追求是狂热的,这必然会影响到魏国的利益。具体来说就是张汤与丞相之争,有夺取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又是太子,又是年轻人,与魏国的利益息息相关。
汉武帝非常依赖张汤,甚至在张汤生病的时候还去他家探望。然而封建帝王多疑善变。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批判张汤的时候,武帝动摇了,把他关进监狱接受审查。
张汤是出了名的残暴官员,平时得罪人太多,很快就被众人攻击。最终,他在狱中自杀身亡。临死前给武帝发了一条信息,说陷害他的人是三长史。
这个长史就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它们都属于庄丞相兼太子。
楼层12,[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22: 23 |删除|细化。
张汤一死,武帝马上后悔了,很痛苦,但是无法挽回。他所能做的只是激怒和惩罚三个历史悠久的人,宰相庄翟青后来在狱中自杀了。
这是典型的权力斗争。最终受益的还是太子魏一方。虽然他们失去了一个年轻的大司马,新宰相赵周却是一个太子太傅。可以说,魏国的势力没有受到打击,但他们很可能受益于张汤之死造成的权力真空。在这次事件中,汉武帝受到了打击。
谁是真正的凶手?
一系列政治事件,一系列人事变动,权利更替,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韦氏一直处于风暴的核心,一直牢牢占据上风。
视卫青为仇人的李氏叔侄去世。三个给王子带来压力的王子被分封。与卫子夫竞争的王夫人死了。威胁卫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与太子争权的张汤也死了。
如果这一切都不是巧合,那么韦克斯勒的方法真的很吓人,很高明。
楼层13,[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23: 50 |删除|细化。
韦克斯勒代表了一大群人,一个庞大的有切身利益的群体,并不特指任何一个人。但在这个群体中,必须有一个领导者,必须有一个情节的主要策划者。这个人一定是极度热衷于权力,冷酷无情;这个人必须非常强硬,地位不低,才能有足够的手段和分量,才能胜任很多复杂的政治斗争。
这个人会是卫青将军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的大度和善良都是伪装的。这种卫青太可怕了。但是可能吗?要知道,伪装一时不难,伪装一辈子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会是魏如昀子夫吗?我们很难把那个阴险、强硬的人和这个无法自救的可怜女人联系在一起。太子年轻,卫青长子年轻,公孙贺平庸。魏实还有谁?
除了这些人,魏家还有一个厉害的人物,那就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武帝的长姐,母亲是一个非常擅长宫廷斗争的厉害角色。她从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还带着儿子刘。
14楼,[swio]发布于2007年2月-10 23: 24: 56 |删除|精炼。
成年后,平阳公主嫁给平阳公主,故名。平阳远离河东,从此远离都城长安,彻底脱离政治。平阳公主一定是去过平阳县的,不然也不会遇到在平阳县土生土长的魏家。这足以证明魏家两代人都与平阳县官员有联系。)
如果平阳公主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大概会在平阳县生活一辈子,但她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她抓住了一个机会回到长安,呆了很久,得到了一个接近皇帝的机会。
回到长安后,她开始刻意讨好皇帝,获取政治资本。当时陈皇后没有孩子,就挑了十几个家里好的女人,准备送给当皇帝的弟弟。武帝终于看中了地位卑微的卫子夫。临走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就算再贵,我也愿意算了。”它的目的真的很明显。
卫子夫虽然入宫,但地位依然卑微。陈皇后制止了她。她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宫女,无法接近皇帝。此时卫子夫家仍是平阳府的下人,地位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