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的五点思考
读《庄子》有感(1)
经典的书需要慢慢读,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刚开始读《庄子》的时候,我不可能有好的心态。一直想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让我的态度陷入了越来越焦虑的沼泽。我决定安定下来,不是为了速度,而是为了质量。每天只读两三页,33章,* * * 400多页,几个月的稿费。这期间多写读书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两天只看了第一篇《四处流浪》,收获颇丰。我学到了庄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逍遥法外,逃避名利的束缚,在宇宙中自由游走,不受任何外力。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与老子相比,他更热衷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可以无视一切世俗的偏见或正义的见解,不经劝告而被世人称赞,被世人称赞而不抑郁。无论世人如何褒贬,他都不会改变对个性的坚持。这真的来之不易。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不能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只是个傀儡。俗话说,除了自己没有别人,神仙无用,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成就,名利,必须活得洒脱,坦荡,极其自由。
庄子无忧无虑的人生价值观,也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被动和隐逸,不值得认同。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庄子和老子一样,并不是一个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人。他只是追求一个穷君子对自己免疫的价值观。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个人力量极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摆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导致庄子思想诞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高瞻远瞩的人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千百年如新,正是因为它能唤起人的* * *。其实每个人都有热爱自由,不计后果的性格,只是有些因为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被社会规范,生活标准,忠于名利等东西掩盖了。老庄的思想代表了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无华的价值观,能直达每个人的内心,触及软肋。
当我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行走,或者当我们对生活感到厌倦的时候,不妨学习一下庄子无忧无虑的思想,让我们的内心保持一份难得的宁静和凉爽,这样我们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我们可以追随庄子的自由思想,实践他的自由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快乐、无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眼里,庄子的逍遥思想没有缺陷,被所谓的正统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和儒家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应该是百家争鸣、五彩缤纷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生活、国家、社会都需要向别人学习才能达到高质量,否则就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我觉得有必要同时有孔子和庄子。
读《庄子二》有感
庄子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读完庄子看似贫瘠的奇闻异事和唐朝,在其间反复琢磨颠扑不破的道理,你会发现,你只是打开了一扇门,通向真实而朴素的天道。
世人千百年来的悲哀,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不超越世俗去旷野中的幽玄宇宙中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跳出了三界,站在云端鸟瞰沧桑。独与天地之灵相通,不以万物为荣。庄子就是这样的人才。他认为世界太灰暗,说不出庄严的话,书里全是苗友的话,贫瘠的唐的话,无端的崖言。他在世界上与造物主同游,而与那些生生死死无始无终的人是朋友。
庄子世世代代都在嘲讽颠倒的世界,嘲讽那些为了名利而出丑的人,讽刺那些为了小便宜而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小人。那些寻求权力的人用自己精神上的不完美和扭曲的人格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祝福,而庄子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淖里的老鳖,也不愿做一个高堂上供奉的占卜龟壳。庄子的儒雅洒脱,正是他那独特的、狂傲不羁的人格魅力撑起了自由的天空。
在《庄子》中,阐明了最高的知识是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知识。当我们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容全部明了,一切顺天。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唯一的方法。万物之源是什么?唯一的方法。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庄子微笑着轻轻一推,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柏拉图说,人类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洁和美好。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漂泊了很久,活在一个躯体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觉得很舒服,很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来自他的故乡,所以他用尽一生去追寻那份记忆的感觉,不断向故乡跋涉。
实事求是是庄学的核心。但我们都生活在人为的魔法圈里,一切都是人为的,我们早就失去了本性。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
利用庄子的天然笛子,寻找失落的世界。人的生命历程,是灵魂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读《庄子三》有感
翻开《庄子》这本书,第一篇是《逍遥游》,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故事是“坤变彭”的离奇理论。但庄子似乎很在意这样一个故事,甚至在《逍遥游》里说了三遍。如果你想了解庄子,你似乎不能错过这个寓言。
首先,庄子说:“北海有一种鱼,名叫鲲。坤大,千里之外。鲲变成了一只鸟,名叫鹏。彭背阔,千里之外。当它高高升起时,它的翅膀像地平线上的云一样展开。当海风吹得很大时,这种大鸟会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泳池。”这样的描述让人过目不忘,“不知道有多少里路”简直夸张到了无厘头的程度。庄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我们的想象力,迫使我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无法有意识地去追问:有这样的坤和彭吗?他们在哪里?鱼真的能变成鸟吗?
学了《庄子》,你至少明白了“必然”二字的奥妙。所谓“万不得已”,并不是指被迫、委屈、无奈或被迫,而是当我判断各种条件成熟时,我会顺势而为,即“该做的我会做,该做的我会止步。”所以,重点是:如何判断各种条件是否成熟?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化知识为智慧”的开始。
读《庄子》有感(四)
同质无忧——为什么学生读完《庄子》后,一读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文章,就说不懂庄子思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有钱,越来越舒服,还会觉得累?为什么中国人在祝别人幸福的时候,常说“长命百岁,财源广进”?为什么中国文人有山情结?想了解一下,可以读读《庄子》。庄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虽然不是正统,但庄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庄子的思想很复杂,但也有很多矛盾。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同质性理论和自由概念。物的同源有三层意思,生死相同,没有对错,物我合一。庄子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他认为人和事物是一回事,都是由气体形成的。人死了,气散了,气就会变成别的东西。庄子视生死为一回事。“人生而聚,聚而生,散而死。如果他们生死未卜,我能怎么办?所以万物一体?”没有对错,今天有现成的例子。很多人觉得把顺德改成佛山的一个区是扯淡,因为市民只关注顺德。如果你放眼全省或者全国,你会觉得这种种植方式是对的(没错)。对与错的区别是什么?前天,央视报道了黑熊伤人事件。到底是捕杀还是保护黑熊,专家们的观点和村民们完全不同,谁对谁错,没有定论。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杀。这是我们的知识。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和我是* * *整体。他在《大圣》中说:“假外物,托于同体,忘其勇,留其耳目,不断重复,不知头绪。”把人从被束缚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和宇宙一样。当人们把生与死的观察点从个体移到个体之外的另一个更高、更普遍的存在时,生与死的界限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当人们把个体和整体结合起来时,人们就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错,没有物我界限,人类从另一个层面获得了自由,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自由。庄子在《乐游》、《养生大师》、《人间》、《德重赋》中提出,要达到完全的幸福,就要做到“尽忠,不为物累”。摆脱名声,一点都不担心,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对于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来说,一个信奉上帝的人是无用的,一个圣人是无名的."逍遥就是过着自然的生活,在人生的大海上漂泊,快乐地度过一段悲伤的命运。这是自由,这是解脱。当一个人理性地将自己与一个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宇宙结合在一起时,个体的存在也是无限的。这样,心胸才会变得宽广,人生的得失,贫富贵贱,都不会嫌不够。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内心的平静。“鹪鹩巢于深林但只有一枝,鼠饮河水而饱。”人们想要的只是像鹪鹩和松鼠一样的生活。人只要摆脱世俗的观念和事务,就会幸福。清心寡欲的清静主义,不以外物为思想对象,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从而达到“为人”的境界。你可以全身而退。庄子的思想继承自老子,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种平和宁静的心理环境。读庄子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读完《庄子》,我学到了很多。借助《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许久的庄子终于开始风光了,他的人生哲学也开始流行起来。什么是“逍遥”,什么是“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等一下。但我们不要忘记,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者,庄子的“自由精神”是庸俗的。现在在中国提倡庄子精神真的不是时候。《庄子》中的“自由精神”似乎早就被大家所认同,在想象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是我想补充一下,庄子里面有很多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不好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诅咒世俗,另一方面又反复说要“置身世俗,不责是非”,也就是说要无条件地与世俗相处,一方面讲“不以物服人”,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以物周游”,“以物为春”。庄子一方面大胆想象,遨游九天,另一方面又有所追求。庄子的想象力更多体现在形而上的神游中,但在实践中他认同价值观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徘徊”只是没有触及实际的“神游”。其实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庄子,它们* * *一起形成了人生态度。所谓“犬儒主义”,是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5世纪的希腊。它指的是一种抵制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和一种深深的怀疑。它认为这个世界不值得认真对待,我们不如玩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对世界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并没有改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逃避到孤独与隐居中,或转向出世的唯美主义,但其本质是虚无主义。他们与世界保持着清晰的距离感,却又害怕或不愿意正面面对。相反,他们以戏谑和愤世嫉俗的方式表达他们不满和妥协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说现实世界中道德的倒置和价值的真空状态,而且表现了人们对这种倒置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甚至是积极的认同。甚至在他们的内心,愤世嫉俗者不再坚持最起码的是非观念,不仅对现实不抱希望,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仅怀疑现实,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可能是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也可能表现为装傻耍花招。犬儒主义往往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此时突出的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跳跃,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庄子确实是中国精神圈的导师。应该与当今中国普遍的社会冷漠相调和,试图通过内心所谓的“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只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培养出一批对世界漠不关心的吟游诗人,却永远无法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是我们需要的吗?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道。道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儒家,认为儒家倡导的仁政是世间恶的根源。的确,君主获得权力的最好方法是战争,巩固自己国家的最好方法是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军队,抵御外侮,这就是战争。这一切都是用臣子的血肉做的,皇帝的宝座坐在无数的骨头上。他们用仁义掩盖这一切,他的仁政束缚了很多人的心灵。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的心灵。千百年来,文人寒窗苦读,只为金榜提名。有多少人真正用过?多少人为了这个荣誉浪费了生命。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只有少数千千学生被选中。正因为如此,金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束缚自己。道家提倡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无忧之旅。在社会上获得身体上的自由是极其困难的,但精神上的自由是每个人都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名利的追求,用晨钟和墓鼓抚慰无助的心。孔子的儒家思想过于理想化,在当今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虽然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对于当代人来说有点太高了。在儒家经典下被奴役了几百年,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青春,我们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光,都被埋没在无尽的笔墨里,密密麻麻的书香空气笼盖了整个中国。曾经在九洲上腾飞的巨龙,早已被驯服。回想起来,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了。读完《庄子》,我的感觉是九洲上的绚烂之花,正在渐渐沉入墨的海洋。庄子乍一看似乎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但仔细探究,庄子其实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情仇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崇尚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当时冰冷世界的悲愤和绝望。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他主张“无为”,放弃人生的一切奋斗。他还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他否定知识,否定万物的本质区别,竭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成为乱世中的清醒者。庄子的妻子病逝时,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看到庄子盘腿而坐,拿着鼓和锅在唱歌。慧宇问:“人家跟你们夫妻打一架,为你生孩子,养老,管理家庭。现在你死了,你不哭就够了。用鼓和锅来唱,不是太多太不合理了吗?”庄子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她刚去世我怎么一个人不难过?想了想,发现自己还是个普通人,不懂生死,不懂天地之道。这样想想也不觉得难过。”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真的看透了生死。他认为生与死是必然的,死亡意味着重生,重生也代表死亡。不得不说庄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虽看透生死,却有着强烈的爱恨情仇。他很穷,但他很快乐。这样一个自发的,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真的不多见。庄子的思想和理论与老子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变化。在哲学、社会、人生观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思想也比较复杂。哲学上,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和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他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保护全身的思想。
读《庄子》有感(五)
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人们称孔子为“圣人”,庄子为“神人”。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快乐之旅。
境界有大有小:一切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你有一个大的境界,你才能明白什么是天赐人才,随它去吧用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感悟与超越:要想真正领悟“逍遥游”的境界,就必须能够超越名利。而拥有一个弱小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认识自己:我们习惯了自以为是,好心也会做坏事。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左右,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出路:庄子借用了一个丑陋到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世界上总有出路。
生死谈笑:庄子之所以能够笑对生死,是因为他领悟到了生死的真谛,即生死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变化。
坚持与适应:“内化”是指不被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所影响,“外化”是指了解和适应外部的社会环境,否则就不可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自然与物性: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当他们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和状态:决定人生成败的不仅仅是天赋和技能,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大道与自然:无论《庄子》的寓言是苦涩的还是讽刺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