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不能补,如何调理脾胃?
冬天补充了秋天的底部
在几千年的进补实践中,中医总结出了“冬补,秋底”的对策,包括中药进补和饮食进补。
中药进补是秋季给那些虚损不补的人用的,为冬季进补做铺垫。入秋后,在进补前至少65,438+0个月,要服用中药调脾理气,祛湿化浊,刺激食欲,帮助消化吸收,从而恢复胃肠功能,消除湿浊,使舌苔干净无腻苔,保持脾胃的最佳功能状态,为冬季进补开辟道路。
根据秋季“因时养生”的原则,提倡食疗,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逐渐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指导冬季进补。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摄入大量食物,吃得更少,导致体重下降,疲劳和虚弱。因此,秋季服用膳食补充剂来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是最合适的。因为夏天人们多吃凉性水果和冷饮,最容易损伤脾胃的功能。秋季人体阳气渐弱,阴气渐长,脾胃功能和人体抵抗力更容易下降。如果人在这个时候吃了大量厚腻的滋补品,肯定会突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胸闷、腹胀、厌食、腹泻等症状。所以为了让肠胃适应过程,秋季提倡食疗。秋季食疗以调养为主,辅以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瘦肉、牛肉、鸡蛋、莲子、薏米、大枣、核桃肉、龙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乳制品、豆浆、新鲜蔬菜、水果也可适当食用。药食同源的芡实和山药,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可以用芡实炖牛肉,也可以用红糖炖芡实、大枣、花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量的生晒参、西洋参,补气生津。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秋季服用蛤蚧大补丸或肾气丸,吃核桃仁,有利于肺、肾、气,有助于冬季抵御外邪,缓解冬季疾病的发作,指导冬季进补。
中药进补和食疗进补是秋季“因时养生”的要诀,既滋补身体,又能使人体在冬季容易接受进补,避免“虚而不补”的情况。
冬季进补注意事项
很多人提到进补首先想到的是人参。人参是最好的滋补品,但过量使用人参会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据报道,正常人一次服用3%人参酊200cc即可引起中毒症状。因为市面上的营养滋补品大部分都是主食做的,都是人,缺乏个性。比如最常用的十全大补膏,由党参、黄芪等五味滋补药,当归、白芍等四味滋补药,肉桂组成,就是一味的温阳。它只适合气血两虚,阳虚的人,而热体质的人服用后会觉得太热,胃不舒服。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营养保健品也是如此。合理、科学、恰当地使用营养保健品,受益无穷;盲目进补,滥用营养保健品,会损害身体,造成无穷的伤害。
进补药物应该是“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种冬季进补药物只能适用于某种体质,治疗某种疾病和证候。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不同,所以冬季进补一定要走上正轨,因为人是因病而量身定做的,“一人一方”有针对性的进补。没有一种补药既能补各种虚,又能治各种病,所以不能忽视张李三四,只用几种补药。中医的虚证有四种:气血两虚、阴阳两虚。对于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多种疾病同时发生、病情复杂的患者,如代谢紊乱伴有“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按照辨证论治的精神,仔细观察,综合分析,精心配伍,合理用药,进补“正道”,适当补泻,方能有效。
身体没有虚证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没必要补。有些人对冬季进补期望过高,认为进补总比不进补好。他们身体很好,期待通过冬季进补来一场所谓的“超常发挥”。冬季进补其实是以进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其主要功能是使因病致虚或不足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所谓的“超常发挥”是不现实的。对于健康人来说,“药补不如食补”。均衡的营养和适当的运动更重要,完全可以代替药物进补。
不要过度补充和过量补充补药。大多又厚又腻,会导致“物极必反”。进补过多会超过人体正常吸收营养的能力,还会出现其他副作用。儿童的消化系统处于不成熟的成熟阶段,进补不当或过量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和吸收,因此儿童不宜服用补药。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补药中应加入健脾开胃的药物,减量慢慢调。一旦出现厌食,腹胀严重,应暂停补药,先调理肠胃再服用。
防止“关起门来御敌”,在外邪未尽之时,不宜过早进补。原则上要先去外邪再进补。当外感邪气较轻时,还可在补药中加入固表祛邪的药物,如黄芪、防风等,以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