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怎么办?看完这篇文章就够了。
他们还有一个相同的名字——自闭症儿童。
孩子3岁了,但一直没有叫过“妈妈”。
“我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慢,没想过是自闭症。”
小安的妈妈还记得3月份孩子1岁时学会走路的喜悦,但从那以后,小安(化名)除了身高,似乎就不再长高了。至今不能主动给人打电话,也不想和同龄人玩,不听父母的指示。
家长发现孩子发育异常后,立即带孩子去看医生。在几家医院和康复机构尝试看病后,小安妈妈最终在朋友的介绍下,选择带小安去湖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长期治疗。
经过儿童康复科主任杨杰的系统诊断,发现小安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容易哭闹,对骂人反应迟钝,与人基本没有眼神交流。虽然有自我刺激的行为,但他不会说话,大部分是无意义的单一“啊”声。他的舌头不够灵活,舔不到左右嘴角,撅嘴不能完成,不能吹气,说话会有鼻音。同时,小安还缺乏非语言交流行为,肢体语言少,眼神交流少且时间短,躲闪目光,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语言发育落后。认知理解落后,对常见的基本事物没有概念,对杯帽衣服等常见的生活用品不了解,对拥抱、举手、拍手等常见的指令不了解。坐姿能力差,经常离开座位走动。
在这里,你每天都能看到希望。
针对小安的情况,儿童康复科的医、护、医组织召开了康复评估会,确立了明确的康复目标,从言语训练、认知功能障碍训练、感觉统合治疗、经颅磁疗等方面为小安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初期,小安一开始适应能力差,上课容易哭闹。治疗师给小安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小安渐渐比以前更配合了,可以断断续续地坐在办公桌前配合治疗师完成个人任务。同时,杨杰主任坚持医疗和教育相结合的治疗理念,课后给予适当的家庭指导,在家跟踪小安完成作业任务的情况。
随着一天天的恢复,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小安逐渐适应了课堂环境。他可以守一节课30分钟跟老师完成作业,近距离骂人,开始反应。他能模仿简单粗暴的动作,理解简单的指令如坐、拍手、举手并运用到生活中。
自从入院以来,小安已经完成了200节课。在语言表达方面,他已经能简单模仿50多个基本名词。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他可以说短句,在手势的帮助下,他可以主动说出熟悉的人的名字,打招呼。
“在这里,我每天都能看到希望。现在我的孩子能说出很多东西的名字,能分辨五种常见的颜色和形状,能理解大小,有不同的情绪,又懒又聪明,比以前活泼多了!”
医生的耐心和专业会给家长带来新的希望。在湖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像小安妈妈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交流康复经验,互相鼓励。一些孩子经过康复治疗已经能够重返校园,家长们为每个孩子的进步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小安的妈妈经常和杨杰导演交流小安的成长变化。在社交和行为方面,小安基本没有自己的刺激行为,可以在群体中等待、轮流、排队、分享。小安刚来的时候,没有眼神交流,基本没有任何要求,语言理解能力差,没有模仿能力,父母一度感到绝望。到现在,我主动看着对方,用辅助提出要求,甚至用语言提出要求。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技能指令并应用到生活中,认识了常见的日常物件。同时,我的孩子也逐渐掌握了模仿的技巧,从单音节到重叠式再到双音节。
在音乐治疗的小组课上,小安也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愿意参加小组课,对各种乐器不感兴趣,不愿意和同龄人接触,不遵守上课秩序和规则,慢慢提高自己的坐下能力,愿意参加小组活动,服从简单的指令,能够配合老师演奏乐器。在课堂上观察同龄人的表现,积极参与和同龄人的游戏,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发现异常尽早介入才是正确的选择,系统的康复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也感到惊讶,对孩子更有信心,从而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杨杰主任说,孩子的进步离不开治疗师的悉心教导,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离不开父母。孩子的进步是多方的努力,治疗师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自身的努力是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湖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每天都有很多家长通过不同渠道咨询孩子的自闭症问题。杨杰主任表示,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个性化的系统康复和家庭关怀是给孩子最好的良药。自闭症儿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干预观”,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抢救干预和训练,不要错过抢救孩子的黄金时期。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科学的干预方法可以改变病理,病理的严重程度决定预后的生存状态。根据病理制定孩子的人生规划,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干预模式和方法,使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让孩子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