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有哪些书比较适合推荐?
不要先入为主。
说到外国人喜欢看什么书,马上有读者问我外国人对中国的什么题材感兴趣,我们应该提供什么题材给他们选择。坦白说,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不成立。所以,要想搞清楚外国人喜欢看什么书,首先要解决这个先入为主的假设。
怎么能断定外国人一定对我们的书感兴趣呢?这种想法在工作中有些自我中心。如果我们经常出国,尤其是去欧美,会发现外国人对中国很陌生。90年代中期去美国,美国一家书店的图书分类赫然写着ImperialChi?没有.我去纽约世贸中心的时候,工作人员听说我来自中国,一直在说青岛啤酒,这大概是他对中国的全部了解。虽然二十年过去了,但外国人应该更了解中国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过于乐观。原因很简单。对他们来说,中国只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他们是否知道,对他们的生活影响非常有限。不急于求成,不主动,这是自然的。
确实有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但通常都是与中国有密切接触的人或者研究中国的专家。如果你和这些人接触,你会发现他们有时候比中国普通人更了解中国的某些方面。这些人都是中国通,你不小心跟他们说话,就会张口结舌。我曾经陪同一位美国专家在中国南方采访写作,采访中提出的问题经常让一些被采访者尴尬。可惜我们的书大多不是针对这一类的东西,而是针对普通大众或者普通大众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书要想“走出去”,必须建立在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普遍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基础上,这样制作或推荐的作品才不会先入为主或缺乏针对性。
从文化相似性开始
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相隔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欧美,也包括我们的近邻。如果欧美普通大众对我们的了解非常有限,我们的邻国对我们的了解就会非常不同。首先,我们邻国的文化与中国有着历史渊源,很多东西是相同或相似的,所以他们与我们交流的障碍较少。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书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很容易进入这些国家的大众。我所说的“走进来”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欣赏,而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前几年韩国出版社联系我大量的汉语学习书籍,甚至到了不分青红皂白购买版权的地步。韩国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很简单,大多是为了在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找一份兼职。《实用汉语》系列中的《实用汉语口语500句》、《实用国画200幕》、《实用汉语语法300分》很受韩国出版社的欢迎。在语言学习方面同样受到青睐的还有汉语学习考试用书,这些书的版权可以很容易地卖给韩国,比如《HSK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关键词》、《HSK听力成语》,其中后两本书已经两次授权给韩国出版社。近年来,韩国本土作者实力增长,来自中国的汉语学习书籍需求明显下降。
周边国家的读者也对具有中国文化智慧的中国书籍感兴趣,如《用策略读历史:5000年来最有价值的阴谋与公开计划》、《商业之道与人性》、《中国的商业之道——从胡雪岩到李嘉诚》、《学成大事十五集》。有些国家因为自身的历史原因,生活着大量的华人。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接触到中国文化,看一些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成为了一种适度的需求。例如,我与英国人合作翻译的白话和英文版《菜根谭》的版权卖给了一家新加坡出版商。
近几年,把我们的书介绍到周边国家的趋势发生了变化。首先,国学书籍的数量在减少。韩国作为汉语学习书籍的最大目的地国,由于本国作者的成熟,对中国汉语学习书籍的需求日益减少。其次,这些国家的出版商以前感兴趣的一些与中国古代智慧相关的书籍,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感兴趣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管理和大众经济方面的著作,比如《一口气读完经济学》《浪费就是利润》。日本出版社买温州人富的真相,恰逢富的时代。有充满中国文化智慧的心理学书籍,在周边一些国家也很受欢迎。比如《你身边的心理学》、《玩心理战术》、《治愈心理》的版权都是卖给韩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国家对我们图书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比如韩国出版社对中国一些作家的散文集很感兴趣,经常有人来索取这些资料。在一些国家,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关系,我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青春小说,非常乐观。仅从我这里卖出去的这类书的版权就有四五十本,比如《天使会替我爱你》《泡沫之夏》。一些国家对我们的儿童早期教育书籍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有新想法的书籍。我曾经把幼儿教育书籍的版权卖给越南的出版社。还有一个题材在周边国家很流行,就是武侠小说,比如朱仙。这类题材大概是所有书籍中最有生命力、最持久的趣味了。
不同的背景可以寻求共同点
周边国家对我们的作品适应性强,题材广泛多样。离钱山很远的欧美国家就很不一样了。如前所述,欧美普通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把他们当成周边国家的读者显然是跑题了。既然他们和我们有那么多不同,那就少想点“不同”,多想想“相同”。
先说区别。虽然处理“差异”有很多困难,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早在几百年前,西方人来到中国,中国的一些东西自然推荐给欧美,很多在那些国家有非常好的基础,比如《老子》、《论语》。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尽管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我们仍然可以不花太多力气就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语言是第一位的,所以提供一些适合部分西方读者的汉语学习书籍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退休前,我把自己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实用英汉拼音词典的电子版权卖给了一家美国公司。这本词典是专门为西方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例句都有汉语拼音。读者只要学过汉语拼音,即使没有老师面对面教,读不熟悉的单词,理解整句话也容易得多。语言之外是文化。如上所述,我们不怕差异。只要有基础,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我退休前工作的出版社出版了《论语》和《中华文明的形成》,都是有版权的,销往欧洲。以上两方面的区别现在外国人能接受是因为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异”上力求巧妙的同时,更要在“同”上多下功夫。《财富传奇:他们的第一桶金》讲述了民营企业家自己创业的故事。美国出版商对此很感兴趣——他们想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的因素不容忽视。后来,这本书的英文版由美国皇冠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有两个相似之处,一个是经济,一个是私人,我们称之为私人。这两个相似点让我们找到了与美国出版商的契合点。另一个“相似”是健康,这大概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如果能提供基于中国文化的养生理念,西方人也是非常欢迎的,比如“中医养生之书”“神奇气功”。这两本书都是根据我国传统的养生祛病理论编写出版的。对于欧美读者来说,这样的保健不仅新鲜,而且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这方面的相似之处太少,而中西方最共通的是情感的表达和体现,文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无论中西文化多么不同,爱情、亲情、友情、追求完美人格应该是非常一致的。正因如此,《狼图腾》《羽蛇》《山楂树之恋》《青铜葵花》等都很受欧美读者的喜爱。其中,我所代表的《青铜葵花》不仅在英国出版了英文版,在美国也出版了英文版,其在英文的影响力将跨越整个大西洋。还有一个主题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那就是与欧美人相关的作品,这也是一种“相似”。这类作品可能和他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会对他们的文化甚至认知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河边对话:一个无神论者和一个基督徒的友好交流》,里面讲的是中国的宗教问题,《食品安全:中国食品安全调查》。后者虽然只是报告文学,但据说国外版权已经卖了不少了。
总之,要想搞清楚外国人在中国喜欢看什么书,只需要搞清楚我们的文化和读者文化的异同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进一步调查市场,准确的脉搏将触及我们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