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为什么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1693-1765),本名郑燮,字可柔,号利安,号。板桥,又名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秀才。他在山东范县、魏县为官,政绩显著。后来在扬州生活,靠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号称“四季不谢的兰,百日不倒的竹,永不改变的无敌石”。他的诗书画,号称天下“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奇特》、《广清刘钊》、《朱兰方鑫》、《甘谷聚泉》、《丛兰刺》等,以及《郑板桥集》。

诗书画三绝

书法艺术

郑板桥的书法,隶书与行书混合,自称“六书半”,被称为“板桥书”。他的画大多是兰草和竹石,而以兰草和竹子为灵魂的郑板桥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从他23岁的《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的《小篆诗》推断,板桥早年曾向欧阳询学书。其字体工整美观,但略显生硬: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工整妩媚的亭台风格有关,作为科举选士的标准字体。对此,郑板桥曾说:“苍蝇头停得太均匀,怕书损精神。”40岁当了秀才之后,就很少再写作了。郑板桥的书法最为人称道的是“六法半书”,即以“八股文”(一种隶书)为独特风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钟”是郑板桥为他的原创书法取的可笑的标题。有一种隶书笔画较多的“八点书”,即所谓“六点半”,泛指隶书,但夹杂了楷、行、篆、曹等其他楷书。《曹操行书诗轴》(现藏扬州博物馆)堪称“六半”体的代表作。这首关于曹操“看海”的诗,开本很大,平均每间超过10平方厘米。字体相当丰富,有篆也有楷。形状扁而长,房屋以方形为主,略向下。简单而宽泛,就像曹世雄的宽泛风格。郑板桥曾在《赠潘通刚》一诗中称赞他的书法:“我曹画云,扫气开天。一行两行书影人物,南浔北斗成排星。”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构图也很有特色。他能穿插大小、长短、方圆、大小、疏密,如“用石头铺马路”,在垂直摆放中蕴含规则。看似随笔行云流水,但整体观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比如写于乾隆二十七年,七十岁了,是他晚年的杰作。苏东坡喜欢用宣城诸葛的奇峰笔,写起来很满意。后来换了另一支笔,他的手掌就不对应了。板桥本人喜欢用台州邓的羊毫,写出来婉转飞扬,都令人满意。于是他把台州邓的羊毛比作宣城的诸葛奇峰,最后说:“你怎么敢模仿东坡?”而且用笔写书爱胖不爱瘦,也有坡的意思。“整幅作品以大小结、粗细笔、斜姿、点画、抬压为特点,使之如耳中之乐,空中之鸟,水中之鱼,以任意的节奏表现力量和精神:人何说他的词“有兰、竹之意,尤有趣味”。从这块水晶的成分、结构和笔画上,看不出他“古雅婉约”的朱兰楼神。

画家风格

郑板桥出身书香门第,康熙末年进士,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五十岁时,任山东范县、魏县知府十二年。“以志利民”的思想使他在仕途上采取了“开仓济民,连年灾荒”、“捐贱不亏”等措施,引起了贪官劣绅的不满,被贬谪。之后,他靠卖画为生。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跌宕起伏,他看透了人间的冷酷。他敢于将这一切融入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摆脱了传统的以诗为画或以诗为画的模式。他画的每一幅画都要题诗,题目一定要优,以达到“如画意象”“诗意攻画”的目的。诗画无限体现和拓展了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关注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他批评的话像枪像剑。

①瘦健竹画:郑板桥画竹子,“似坡男,多乱少疏,出于习惯,美无与伦比”。《清代儒林外史》说他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写了栩栩如生的竹子图。他曾写过一首诗:“四十年来,他画竹枝,他白天晚上写思想,使他多余而单薄,他一出生就画了。”后来他说:“我画竹子的地方,没什么好学的,比纸窗粉墙的中耳还多。”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实践,提炼出“目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等理论。“眼中的竹”是自然景物,是对自然的观察,是对绘画的体验;“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立意;“竹在手”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想象、真实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界的竹子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眼中的竹子和自然界的竹子是不一样的,然后需要经过加工和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画家说的,当它落在纸上,就会在他手里变成一根竹子。“手中之竹”指的是画家创造的一种“第二自然”,无论是胸中之竹,还是手中之竹,都是他眼中之竹的升华。一言以蔽之,就是画家眼中所见。

郑板桥任山东威县知县时,曾作画《画竹在威县署年三十》。画中的竹子不再是天然竹子的“再现”。这首诗不再是没有感情的诗。通过绘画和诗歌,人们想起了板桥的性格。作为知府,从雅斋簌簌竹声中想起百姓疾苦,说明他心中有百姓。这时,画中竹叶的形象扩大了,郑板桥开仓库救助灾民的场景相继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定格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一个无限的故事,像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小说或电影,扣人心弦,发人深省。几笔竹叶,几首凝练的诗句,让人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深情。还有几张郑板桥被贬后离开威县的照片,三头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走前走后。有一幅竹画上写着:“丢个黑纱就不做官了,口袋却凉了。写一根细竹,得一根秋风上的竹钓竿。”用竹子,可以表达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从容心态。另一个是”。郑板桥用竹子表达了他洒脱、豁达的胸怀,表达了他勇敢面对现实、永不向挫折屈服的性格。竹子被拟人化了。这时“诗是看不见的画,画是看得见的诗”。同样,还有“朱墨地图”和“竹地图”。这些朱墨地图都以竹子为基础,以表达他在被贬谪后变得越来越洒脱。郑板桥所画的竹画和诗词,大多以感受竹子为题材,抒发了“听雅斋簌簌竹声,疑是民间疾苦之声”的情怀,表现了“扎根山石,任东西南北风”的恒心,表达了“写一根细竹,抛去黑纱”的气节和精神。这正是郑板桥的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及其前辈的地方。传统朱兰多以观赏娱乐为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意象的真与美,绘画技巧的高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优雅。但在郑板桥的作品中,题画诗除了达到这些技巧和技艺外,还赋予这一主题新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意境,使花鸟画也能思想性和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峰石图

郑板桥的竹画是独一无二的,石画也是如此。无论大自然多么无情,他作品中的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比如《柱子图》中的石头,这也是以往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但很少作为主要形象表现出来。但郑板桥在画的中间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但它有直冲云霄的精神,周围没有背景。画四首七言律诗:“谁与荒孤,一柱擎天,挺得直,陶梁元,五斗断我腰。”诗揭穿了画的话题,一下子把石头和人物结合在一起,可谓“画不足而题有余,画无声而诗有声。”诗画互为服务,为后人开启无数方法。“郑板桥以坚石赞陶渊明。板桥称赞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但同时似乎也透露出自己的阅历和气度。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的形象,蕴含着气节和气势的特质,让人觉得在这里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义,更能揭示深刻的含义。

(3)兰花画:郑板桥以兰花为题材的画很多,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内容,以有题材的诗来表现,寓意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比如有些人借用兰花的特性,表现出胜利不骄,失败不屈,抱着一个正常心态的胸襟。诗中说:“兰花与竹书有关,总在青山绿水之间,霜雪不褪,春光未明,人笑红紫。”兰花与人相伴,人要像兰花一样恬静、持久、芬芳,不浮不躁,不争美。近在咫尺的绘画,拓展无限,意境深远。再如:有的借一丛兰花,中间夹些荆棘,表达一种能容忍小人的君子的大度气质。《荆棘兰花石图》诗中说:“不要让荆棘变成兰花。外人冷眼看之,见鱼龙混杂,方知佛门浩渺悠长。”另一张图《刺兰石图》说:“图皆君子,然后刺会怎样?”?盖先生能容小人,无小人则不能君子,故荆棘中之兰,花更茂盛。“板桥别出心裁,几根刺穿插在兰花之间。画兰花与荆棘并存,表达了遇到小人时“锤炼后成英雄”的坦荡胸怀,豁达与和谐相处,读者也受益匪浅。越读越觉得简单的植物意境深远,乐趣无穷。看郑板桥画的《兰竹石》,我们不难看出他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正如他所说:“四季不谢的兰,万古长存的竹,无敌的石,不变的人”,“也是为了四美”。有兰,有竹,有石,有结,有香,有骨。在他眼里,蓝竹石能代表人的忠厚、无私、坚毅、光明的心和高尚的品格,所以他的诗每一个字都意境深远。

④绘画:他作品中的绘画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思想性和抒情性,在形式上也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画与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画法相同”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跋多着眼于画的留白,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跋,已经脱离了国画和“文人画”的题跋,尤其是郑板桥的书画结合。如《石兰图》中,郑板桥将诗与书法、真迹曹丽印章巧妙结合,大小错落,犹如在石墙上“用石头铺马路”,代替了画石的方法,产生了韵律和节奏之美,恰好展现了田间石头的立体感和肌理之美,比单纯用画石的方法更胜一筹。这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了兰花的特性,又隐含了高尚品格的艺术美,具有书法而非书法的艺术美。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绘画和诗歌的艺术美,还可以欣赏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此外,在蓝竹石的许多画作上,他的诗词形式多样,不落俗套,不拘一格,自然变得妙趣横生,做到了好书适线,画作也增色不少。所谓风格得体,就是根据实际画面构思,注重构图的形式美。所以他会在侧面,或上下,或竖横斜题,或兰花藤蔓之间题诗,断断续续地题,观察其形态,高低不平,密密麻麻。它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书名,一幅画,也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欣赏每幅画中题写的诗句,不仅是书法的精彩再现,更是一门让书法与绘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名和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意,给人以全面完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