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养生。

现代人普遍重视养生保健,到处宣传养生养心的方法。世界各地都有讲座养生馆,但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单纯的运动,包括瑜伽,这真的是肤浅的看法。心理学认为养生有四个属性:物质性、动物性、人文性和灵性。健身只能作用于人的物质和动物层面,对人性和灵性影响不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可以分为三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他们提出了“整体心理学”的概念,认为人是身、心、灵一体化的“大健康”的人。而且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关注一个方面,往往效果不佳。而且有时候其他两个方面都不发达,光是锻炼甚至会造成肌肉拉伤或者伤害到别人。另一方面,如果你心情好,生活有意义,人有时候不运动也没关系。人开心的时候也是开朗的。长期压抑紧张情绪本身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藏医还建议,养生一定要兼顾健身、养心、养神三个层面。从大乘佛教到雄耳,人的健康可以分为三种,即身体健康、语言健康和精神健康。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健身养心方式。

语言健康指的是语言。在口碑上,说的是“管好你的嘴”,说明了两个基本点。第一,佛教戒律里说不要做嘴,要看嘴。所以有四大语戒,都是针对健康,消除口。其次,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吃东西”也不是没有道理。许多疾病与我们吃的食物密切相关。不说话,或者说话太多,本身就是有病。在耳对耳的传递中,练气脉是一种特殊的健身方法和干净的语言。另外,念经持咒,不如信口开河,对语言有帮助,能得金刚不坏之语。《菩萨九秘认证装订法简介》说:“如诵心咒如诵河,得金刚语成就。」

健康的心灵指的是滋养心灵。佛教认为很多疾病都是心理导致的。比如愤怒本身就是病,一个昧良心对应一种病。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改变心态,相应的病不需要治疗就能治好。佛经中把贪等五毒称为五大病,因为它们引起五脏的疾病。真正的好医生是我们的心,因为人体本身就是身心的结合体,如上所述。其实有时候休息可以保护健康,大自然可以治病。有的书上说“百病由心生,百病由气生”。治疗方面,药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静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静心。冥想超越了心理学所说的美丽、高贵、神圣、完美、永恒和极乐的体验。冥想是人类的一种“高”心理健康,更崇尚巅峰体验。

打坐可以达到很高的禅定程度,打坐是一种特殊的修心悟道的方法。通过冥想,一个人可以达到无惑甚至无异的状态,意识成为金刚之心。《菩萨九秘认证捆绑法简介》说:“人若在地上修习禅定,必是糊涂无知,遂达金刚意志之目的。心理学最多是通过与心沟通来治病,而佛教是通过了解心来治病。目前,西方人热衷于东方的冥想、瑜伽和太极。东方人热衷于西医和心理学。其实佛教是最高的心理学,也是人类最“高”的养生养心之道。在密骑中,有三种健康,底层坚定,身体健康,中层平和,声音健康,上层深刻,心灵健康。三者的融合称为“全人”,三者的和谐称为“大健康之人”。三大健康的根本是身、语、心的纯净甚至安宁,身、语、心的安宁就是身心健康。

很多人认为,精神上的困窘是人生最可怕的贫困。如果你能够不依赖外在的* * *,能够静下心来,能够快乐幸福的生活,那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需要依靠外界的麻醉和刺激来感受自己的存在,这是暂时的寄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心不能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完全找不到目标就会迷失,对治疗身体疾病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我们救不了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坚强的疯子。如果你能拯救你的灵魂,这比得到整个世界更有价值。